绿林网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锦集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锦集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是一本由[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一):基于maslow体系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理解

关于感性与理性,命题一般为,两者互不相融。

但是实际上两者却是一体化在人这个整体中的,其中更多体现的是协作,而不是斗争。

斗争是一种相对又孤立的说法。

与左右脑一样,两者分工不同,经常合作。

感性是一种表现性行为,

理性则是一种反应性行为。

且表现性行为本质是中立的,观察到的更多亦是偏向美的。

但是这种中性行为很容易被反应性行为利用,

比如说儿童利用哭闹来得到玩具。

更多的人在童年形成了利用反应性行为的经验,因而失去了真正的表现性行为。

也就失去了纯粹的艺术性行为。

表现性行为在现实中以一种丑陋的姿态出现。

进而出现偏见。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二):“不健康”的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马斯洛的理论,在商界大概已经无人不晓,但我读完本书才知道自己对它的理解还非常肤浅。它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提出了具体的需求层次,而在于第一次从人性的最高层次来审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看到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他可以成为什么。

如果像马斯洛所言,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最好的一面是人性中固有的,那么许多观念将被修正甚至颠覆:

1. 理论知识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相反,好的生活(满足基本需要)才能孕育出好的人。

2. 从逻辑中推断出价值,或试图从权威或启示中找到价值,都不再是必要的或值得的了。我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观察和探索,人性自身中就蕴含着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3. 对于种种本能的需求,我们不应去掩盖,压制,而应该引导,释放。我们应该更少谈到自我控制、禁忌、纪律等,更多地谈到自发性、满足以及自我选择。

4. 过去认为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根本对立。在健康人身上,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看既是利己又是利他。他们既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又非常不受约束,喜爱声色口腹之乐。责任同时也是快乐、工作等于消遣。最成熟的人同时又不失孩子的天真和诚实。最讲道德的人同时生命力又最旺盛、欲望最强。

再来说,马斯洛对我这个不健康的人来说,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1. 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是变化的,潜力是无穷的。我的三观受到当前匮乏的需求的影响,不必拘泥于此,当我更上一层楼,又会有新的世界。

2. 保护好自己的基本需要不受伤害,主动寻找能给自己提供爱,尊重,归属感的人际关系。

3. 在人际交往中,从对方的表面行为可以追溯其根本的目的。多多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爱对方,尊重对方,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价值。

4. 受到别人的攻击时,尝试淡然处之,有意识地不把它上升为对自己基本需求的攻击。

5. 不必再纠结于爱与被爱,自私与利他,道德与享乐,工作与休闲的分野,不给自己的人格贴标签,只需顺从自己的感受。

6. 不必矫枉过正地从权威,历史经验,模范人物中寻找真谛,要听从自己心声和性格的指引。

7. 人生目标可以是自我实现,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三):《动机与人格》书摘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某种形式的轻微的心理变态,或者至少也是认识不成熟症候群(the syndrome of cognitive immaturity)的一种症状。整体论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似乎会自然、自动地为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所接受;对那些不怎么开化,不怎么成熟,不怎么健康的人来说,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我从这里以及从生活的其他领域所提供的确证中,得到了以下教益当我们谈到人类的需要时,我们所谈到的是他们生活的本质。我又怎么能够设想可以把这种本质放在某个动物实验室中或者某种试管式的状态中进行检验呢?显然,它需要的是完整的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只有从这里才能得到证实或者否定。

我们必须懂得:很多人做出的选择不但不明智而且简直糟糕得很;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都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对它们既爱又怕。

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发现中得知,对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其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带来一个可以寄托信仰、可以之献身的价值系统来。恰恰相反,我们发现,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倒是有可能产生厌倦、无目标、混乱之类的后果。我们显然只有在为我们所缺的事物而奋斗时、在希望得到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在我们将自己的力量积蓄起来以便为满足这种愿望而奋斗时,我们的机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我要提出一种这样的实际可能性以供大家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入类的这些特性,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对于永久、持续幸福的梦想,如

果我们能够接受我们只有转瞬即逝的欣悦然后免不了又要发牢骚,又要愤愤不平地要求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一事实,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使广大民众都懂得自我实现的人会自动地做些什么即能够一一列举自己得到的幸福并为它们而感到庆幸,能够避开非此即彼这种选择的陷阱。

根据我所用的标准,自我实现不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至少在我们的文化中,年轻人的个性或者独立性尚不完备,他们还未曾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一种持久的、忠贞不渝的、超越了罗曼蒂克阶段的爱情关系,他们一般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神圣使命,一个可以将自己奉献上去的祭坛;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足够的经历(对他人的责任、悲剧、失败、成就、成功)能使自己抛弃凡事要尽善尽美的幻想,从而变得现实起来;他们一般也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死亡;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有忍耐精神;他们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所见的邪恶甚少,还不足以使他们学会怜悯;他们所经历的短暂岁月还无法使他们超越自己对父母和长辈、对权力和权威的矛盾心理;他们一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教养以具备获得智慧的可能性;他们一般也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不随大流,对坚守道德不感到羞羞答答,等等。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四):边看边笔记之《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动机理论 / #病态与常态 / #自我实现 / #方法论

#第一部分动机理论:1引言2动机3满足4本能5层次6非动机

##第一章动机引言page65 - 17命题 关于动机:人作为整体/饥饿动机典型/手段还是目的/无意识目的/ 欲望与文化/复杂动机/是起伏状态/满足后新动机/内驱力不可列表/ 按基本目标分类/动物实验不足证/整合作用/无动机行为/目的可行性/ 本我冲动/健康人心理动机

##第二章人类动机理论page80 基本需要层次:生理需要、需要层次的动力学、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基本的认知需要(第三版在5层次上新加的2个):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 基本需要的特点:需要层次中的例外、满足的不同程度、无意识的需要、需要的文化特征、行为的多种动机、非动机行为、以动物或人为中心、动机和病理学、满足的作用、功能自主;

#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满足page104 产生的后果、学习和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和性格形成、满足和健康、满足和病态、理论应用、影响;

##第四章重新考察本能理论page121

##第五章需要的层次page133 高低级需要的差异、层次的存在后果;

##第六章非动机的行为page141 应对行为vs表达行为

#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page156: 7起源8破坏9治疗10正常

##第七章心理病理的起源page157 剥夺与威胁、冲突与威胁、威胁个体化定义、精神创伤和疾病、对自我实现抑制、症状根源

##第八章破坏性是本能的吗?page165 动物、儿童、人类学、临床试验、分泌学遗传学、理论考虑、本科or习得;

##第九章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page179 需要满足、良好人际、良好社会、专业治疗

##第十章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page202

#第三部分自我实现page217 : 11自我实现12爱情13创造性

##第十一章自我实现的人page219★☆★☆★☆★☆★☆ 研究:研究对象和方法、材料搜集;观察结果:对现实感知、接受性、自发性、以问题为中心、超然独处、自主性、清新的鉴赏力、高峰体验、人类亲情、谦逊与尊重、人际关系、道德、手段与目的、幽默感、创造性(★☆$13)、文化适应性的抵抗、不完美性、价值、二分法的消解; 自我实现者的接受性,接受相对地不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及极为强烈的焦虑影响。 这些人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

##第十二章自我实现者的爱情page251 开放性、碍与被爱、性、对自我超越、嬉戏与娱乐、对他人尊重、自身奖赏、利他、分离与个性;

##第十三章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page261 感知、表达、第二次纯真、对未知好奇; 创造性层次:原发层次、继发层次、整合创造性;

#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page273 : 14新心理学15研究16方法问题17认知18整体论

##第十四章新心理学的问题page275 学习、知觉、情绪、动机、智力、认知思维;临床心理、动物心理、社会心理学、人格、

##第十五章关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page ##第十六章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page ##第十七章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page ##第十八章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page331

《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读后感(五):质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的由来及翻译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存在第三版吗?

根据《动机与人格》的英文版,第三版最初由朗文出版社出版于1987年。然而奇怪的是,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先生的生卒年是1908.04.01-1970.06.08。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马斯洛老先生于早在1970年就已经作古,1987年马老先生应该已离世十多年了之久了,怎么会出来个第三版呢?这是从哪里来的呢?但无论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都可以肯定,这个第三版与马老先生本人并无关联。

由于《动机与人格》中文版大多标榜第三版的情况,于是我做了一番小小的调查。在英文第二版修订的序言中,马斯洛老先生在一开头就说,“我想借此次修订,把16年来的经验纳入本书……”。在序言的第二段中,他又指出,“本书初版于1954年。”老先生进行修订的那一年正是1970年,我们都知道他去世于1970年,也就是说做完本书第二版修订的当年他就去世了。

根据英文版第三版的信息,在作者马斯洛之后还出现了好几位编者,但在中文的第三版中,这些编者的姓名都消失不见了。这很容易就让人误以为,第三版好像是马斯洛自己修订的。

不过,中文第三版除附上马斯洛亲自撰写的第二版前言之外,还有一个第三版前言。让我们来看看第三版对于自己的来历是怎么解释的。

从这个第三版前言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两个意思,第一,第三版删除了一些过时的材料。第二,之所以要对第二版进行重新编排并进行一些增删是为了突出马斯洛的原意。也就是说,上文那一系列编者对老先生的原意进行了揣测和推理。

我不是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于材料过时与否,不能妄下断言,但我们可以知道,第三版声称删除了过时材料这一点,它显然没有做到。马老在第二版序言中说,“(在第二版中)我所做的决定还有,把本书第一版中的最后一章‘走向积极心理学’删除。这一章的内容在1954年时有98%正确,可到今天大概只有三分之二正确了。”马老所说的“到今天”,也就是当时的1970年。也就是说,这一章的内容在50多年前只有三分之二正确,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第三版中仍然保留了在1970年就决定删除的,过时的内容。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删除了一些过时材料”的说法是不是可信。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讨论一下马老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可能见仁见智,特别是第三版的编者可能都是很有资历,很有发言权的人。但我首先想问的是,作为读者,你是愿意接受后人对马老先生原意的揣测呢?还是愿意自己阅读马老的原书,自己来体会他真正的原意呢?

作为通读本书不下十遍的读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不愿意接受编者揣测出来的所谓马老原意。可以说,编者的重新编排是完全不符合作者原意的。第三版对原文章节的顺序做了调整,把原第一和第二章移到后面,而把原第三章,也就是“动机理论引言”换到了第一章的位置。第三版前言说,“这是为了突出老先生的创造性思想”。这也就是暗示了,老先生自己亲自修订的书稿没有突出他自己的“创造性”。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难道马老先生自己不想突出自己的“创造性”吗?马老先生为什么要在谈动机理论之前,先讲了很长的看似与基本层次理论无关的内容呢?这两章是可有可无的吗?是不重要的吗?为什么要在谈到动机之前说这些呢?我的回答是,这两章非常重要,而且这两章恰恰是马老先生要讲的重点之一,恰恰是马老先生最看重的东西,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我们后人看重的需求层次理论,而且需求层次理论恰恰是基于这两章的前提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原来的章节顺序才是他的原意,所谓的第三版完全违背了他的原意!

这两章,即,“从心理 学角度理解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中心论和方法中心论”,讲了什么呢?在这两章里,马老先生对当代科学研究中的静态论,原子论,分析论,标签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马老不仅批评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更对人类认知进行了批评。把研究对象孤立起来看,脱离它所在环境;把研究对象做为静态的东西看,忽视它的动态和变化;给研究对象贴标签,所有不符合静态研究框架,不符合模式的事物统统忽略掉,又或者给它们扣上玄学迷信的帽子。马老对这些研究者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和嘲讽。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把他这个最重要的目的忽略了,把这本书当作是一本仅仅讲了需求层次理论的书。这是对马老原意的严重误解和曲解。事实上,需求层次的研究来正是说明或者批判科学研究中的静态论,原子论,分析论,标签化的证据。这就是马老为什么一定要先说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他对于社会科学长久以来(甚至现在仍是)在量化的、数字化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风气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表示的愤慨。

马老先生离世已经超过50年了,可是他所批判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人类认知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依然没有受到重视(从第三版的重新编排和删改中可见一斑)。就拿如今的疫情来说,所使用的仍然是静态论和原子论方法。要知道,病毒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病毒为了生存必定要不断变异对抗人类对它的围剿。人类想活下去,可是病毒也想活下去啊。相反,如果与这种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同,却受遭到打压和排斥,比如中医方法。当代的医学研究,仍然把人体当作孤立的非系统化的静态事物来认识。相反中医却以敬畏之心看待人体,把人体看作动态相互影响的整体。面对小小病毒,进化了千百年的,结构精巧的人体系统也不应该像科学所认为的那样不堪一击。中医致力于修复和协助人体系统,相信人体系统具有智能和智慧,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无论病毒如何变异都能克敌制胜。为什么很多病人在病毒转阴以后,仍然造成脏器衰竭?就是因为西医把人体看作互不关联的部分,把病毒看作静态的孤立的事物所导致的。不知道人类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醒悟,不知道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听懂马老在50年前提出的批评!因此,这两章内容不仅不过时,非常重要,是本书的前提,而且现在仍然具有极大意义!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长期以来都只有一种译本,即,许金声译本。这个译本,我在多年前曾拜读过,但其晦涩难读实在是难以恭维,让我半途而废。相信很多读过许金声版本的读者也有同感,但许译不仅晦涩难读,居然还有大量错译硬伤,数以百计,甚至还有漏译。遗漏一句半句尚可原谅,居然还会漏掉大半页。一句话能把意思完全译反也是让我开了眼界。很多地方马老言语中的暗示也完全没能表达出来。

我相信从心理学专业水平上来说,许先生可以是专家,但从驾驭语言的能力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许先生恐怕可能与专家相去甚远。翻译也是一门专业,并不是会英语就能翻译好一本书,更不是专业好也代表着翻译好。术业有专攻,我们很多时候对很多专业都有误解。然而,许金声译本居然能得到9分以上的高分,让我颇为意外。

但如果你希望看的是马老先生亲手修订的《动机与人格》原貌,如果你希望自己体会马老的原意,而不是被他人强加,我强烈建议您放弃第三版。如果你也觉得许译晦涩难读,我强烈建议你放弃许金声。经过读者对众多译本的比较,很多人都选择了基于原著第二版全本翻译的,江西美术出版社《动机与人格》(2021)。推荐你也选择这一译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