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拯救乳房》的读后感大全

《拯救乳房》的读后感大全

《拯救乳房》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28.80元出版的2012-4图书,本书定价:23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拯救乳房》读后感(一):拯救

生命之浩瀚璀璨,有时耀眼得让人无法直视。那些人性中熠熠闪光的美好与善良,是我们心底那最干净的泉。

一个小组,汇集的是社会各方各阶层罹患乳腺癌的人士,本以为乌合之众不成大事,孰知每个人经过小组洗礼,出落得愈发坚强动人,愈加享受生命之美,灵魂之颂。小组帮助每个人直面自己的阴暗,挖掘被掩盖或遗忘的肮脏,直到心中渗着毒汁般的秘密赤裸裸放到自己面前,赤裸裸地看到自己的耻辱或是黑暗,在这个过程中,漠然,羞耻,否认,愤怒,痛苦,痛哭,直至一个人抱紧自己,独自啃噬心中的悲恸,浸入纯粹的悲伤中,才能融化心中的冰山,并且抬起头发现还有人一直在自己身旁,才发现煦煦阳光正一点点渗透进心灵,照亮黑暗,让你看到光,看到温暖,才重新发现生命的可能性,重新审视生命的光亮与黑暗,对它们都能淡然笑对,完成了要麽浴火重生,要麽沉沦至死的转变。很高兴,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走过来了,重新迎接新生,获得救赎。

小组的活动,也赤裸揭露了医患之间微妙的关系,那些不言自明的矛盾与挣扎,家属和病人的关系也是微妙至极,假设自己有癌症的部分,原来不告诉病人真相才是最大的残忍。

小组成员因为一个病聚集在一起,却又成为彼此同甘知味,成为生活的同盟,彼此如生命中的光,不太耀眼,却足以温暖心房,多好的一个大家庭。

《拯救乳房》读后感(二):敬畏生命

《拯救乳房》-毕淑敏 --我们无法控制灾难的到来,但我们可以选择应对它的方式。 毕淑敏的书我读过两三本。她的文字力量感很强,总是让人能沉入其中。《拯救乳房》这本书,既是一本心理小说,又带了一点侦探推理小说的风格。 不断变换身份的妓女,见缝插针的拉客,神秘中带着魅惑。这样的一个人,原是为了报恩,是为了那不敢直面的对“三哥”的感情,硬是将残败的身躯发展成“一个奶”的名号。 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务员,拼尽一生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弥补小时候无知所犯下的大错。 受人尊敬的老干部,从青春到迟暮,都紧紧跟随“政委”的指导,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自己的选择。 家庭条件优渥的都市白领,因自身条件不出众带来的自卑,长时间的怀疑老公裤兜里的“绿信纸”,最终忧郁成疾。 漂亮聪颖的女硕士,感叹命运的不公,将感情发展成一种报复的手段。 是男是女?是哥哥是妹妹?是病人是家属? 这本书将形形形色色的人因着这一种疾病联系在了一起。在美丽和生命的选择中,大家只能选择后者。这些人都已经暂时性的战胜了疾病,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身体获得了救赎,心灵呢?这种经历,不论好坏,都已经过去了,如何面对?如何放下?是接下来要面对的主题。 书中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团体治疗方法。这是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方法。因为在这个小团体里面,大家是陌生人,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可以交流这些无法与其他健康人交流的心理问题。在面对疾病时,每个人都是紧张无助的,所以夫妻会反目,曾经的亲密关系也会变得冷漠。经历过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所以病友间的倾诉是一剂良药。 读完这本书,久久难忘的情节是其中一个病友,描述她奶奶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这种病痛的情景:胸上一个洞,往里面倒药水,可以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用布条擦里面的脓,用针挑出蛆虫,最后就是烂掉了。 人应该对生命充满敬畏。活着时,用尽力气去经历去感受,不留遗憾;灾难来临时,坦然的面对和接受,然后可以说一句不后悔,足矣!

《拯救乳房》读后感(三):拯救乳房

《拯救乳房》 毕淑敏 金城出版社 看了序知道这个书名的意义,是作者的初衷,是把污名化羞耻化的乳房当做人体器官普通对待的。 立意确实不错,但内容差强人意。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女主在当了多年家庭妇女被丈夫功成名就后抛弃,离了婚,读了心理学博士回国,打算建立一个乳腺癌心理活动小组,以此来做研究和关怀这个群体。 出发点是好的。 然后遇到了卖药的金主,金主给女主提供需求,还安排了一个小伙子当助理。 然后就通过甄选,确定了几个小组成员,故事情节就是小组成立到第一次会面,中间穿插着各个成员的故事,最后以一个老奶奶乳腺癌患者去世,金主爸爸想要小组成员给自己新推的药物打广告而遭拒绝,恼羞成怒解散小组的故事。 还有个线,中间为了吸引眼球,安排了一个助理小伙子老收到密码指示的情节。 金主和原配离婚后想和女主在一起,女主没答应。金主追人也是别具一格,但这条支线不甜蜜也不好嗑,索然无味。

俩中年人打算搞爱情而失败的故事。

而文中关于心理学部分的提及真的很少,有也是很浅层的,无法给人严谨专业的感觉,非常勉强。

各个组员嗯故事也是有俗套的,虽然很辛苦,很心疼,但也不会让我共情到难以自拔的程度。

本书给我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乳房的正确认知,而不是大众认知的被羞耻化过的。

当然,也有对生命和癌症之间的一些思考,医生和患者关系的思考,本书涉及的不多,但也是一个思考角度。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珍惜、负责和对命运的和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咋地。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而又不够深层,结构安排也是很没有新意,人物众多但又刻画的凌乱,又无法说它偏心理学,又无法说是吸引人的言情小说,差强人意。

《拯救乳房》读后感(四):死亡并非遥不可及,但幸福是属于自己的。

——一次深夜畅读《拯救乳房》的随性记录。 刚接触心理学学科的周边作品时候,很排斥国内的作品。我宁愿去看一本外国的一本犯罪心理小说,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被强行灌鸡汤。总觉得国内的非专业性心理学书籍无非是传播所谓的正能量,类似情感美文、禅修、或是广受大家追捧的成功励志类书籍。直到最近看了毕淑敏老师的《拯救乳房》,让我对国内的心理学作品大为改观。 尽管这本书的上架分类是:畅销、文学小说,但我依然从这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从开始对心理学学科进行系统学习,我们或是努力理解、死记硬背着普通心理学中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或是因火爆的侦探推理作品对变态杀手的病态心理投入大量的精力,或是沉浸在心理咨询或是催眠的奇妙世界里无法自拔。但我们是否真正的关注过这个社会中某一群体。 自闭症儿童、抑郁症患者,甚至是婚姻不幸的女性,不服管教的孩子,以及外表光鲜内心沉郁的公司白领。我们的目光总是跟着媒体舆论,媒体大肆报道什么,我们才开始去关注什么。 本书将焦点放在一个最常见却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身上:乳腺癌患者。 心理学博士程远青面向社会招募患者,组成心理治疗小组。七个有着不同命运却又被同一病魔摧残的人们,带着自己故事,怀着对死亡的恐惧相聚一处,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感人故事。 最近有一个很吸睛的词:临终关怀。我看过很多的报道都在说亲人得了癌症之后某个人细心陪护或是绝情离去,我们都在选择性的忽视一个重要的东西——病人的感受。 临终病人去世之前,往往已经承受了非常长时间的痛苦。可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现代医疗的制度,没有时间平静的和亲人告别。 真正爱这本书,是从每个人开始认真思考三个问题然后愿意对同伴说出心里话的时候。 -如果你得了癌症,你愿意知道真相吗? - 如何度过你最后的时光? - 我们死后,你希望家人,你所爱的人,如何生活? 能思考到这些问题的作者想必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吧。书中的博士把大家聚在一起,创造机会让他们听听别人的心声,而不是任由他们躲在人群中,自卑着、绝望着。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每个人都真诚的愿意分担同伴的悲愤。她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不正常的。可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做一个正常人。这个特殊的癌症小组,总会趋向统一和刚强。 当一个女孩勇敢的走到每个人面前,大声的告诉他们“我得了乳腺癌”的时候,每个人都紧紧抱住她。大家拥抱在一起,把生命的一部分交融在一起,互相支援和补充。 当那个年迈的退休军人家属奶奶向大家吐露那段艰难,久远的岁月之后,终于在人生的尽头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 当那个目睹女儿因病去世的母亲从大家的口中懂得了女儿的临终心事,那是怎样的震撼和大彻大悟。 当那个假扮女人加入小组的男人以真面目面对大家,而所有人选择了宽容和鼓励的时候,他该感到多么轻松啊。 现代人独处的时间太少了,无时无刻不是在人海包围之中,但死亡会单独会见你。 那么,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病人的心理状态从震惊到否定到愤怒最后接受,他们所承受的精神痛苦远远多于肉体上的痛苦。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是亲属的陪伴和真实。 他们不想看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到最后还在用善意的谎言骗他们,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份心灵上的慰藉而已。 忘了是谁说过,“不知生死,无法坦然,则必定痛苦。”大部分人立下的遗嘱都是在关照亲属,只有少部分的人,在面对无法挽回的疾病或是死亡的时候,才会选择关照自己。 就我所知,我所敬佩的那些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大师,因为自己本身从事医患行业,当死神如约而至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顺其自然的死亡,而不是进行漫长的住院、手术。 由乳腺癌引发了我对死亡的思考,大概是有些跑题吧。这本书我选择在独处的夜晚,默默的读完。 看到四分之一处,我还感到一头雾水。越深入地阅读,则越发的震撼和感动。 就像作者毕淑敏老师说的,我们何时遭遇灾难,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真实的面对人生百态,不让自己太注重警觉苦难,而是去感受生活中恰到好处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