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1000字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1000字

《我的音乐笔记》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一):囫囵吞枣的音乐享受

这可是豆瓣推荐给我的,看了很喜欢,跳着读完了,还是喜欢卷一,对古典音乐的分析诠释,很有些意思,多少年前看过辛丰年说音乐,也是因为喜欢古典派,很久没有听过带词的音乐了,连开车都喜欢寂静无声!喜欢所以乱听了些CD,家里的CD也都是自己喜欢的,但与这二位比起来那是太远,只能说是好玩,其中的韵味体会可没那么深!喜欢就多听,不喜欢也没有买过,都是手机里听了喜欢再买的CD,读了这本感觉体会深了,以后再听应该会加深印象的,对以后听音乐也有帮助!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二):了解一下音乐散文的形式

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描写音乐,之前对这种写作形式了解不多,除了每次国内音乐会目录上会有一小段曲子内容、风格的简介,还有就是课文里学过的一些散文如《安塞腰鼓》,注重场景和对音乐的感受。外行人写音乐可不容易,必然不可能学术地分析曲式、配器,因此很好奇作者如何把抽象的音乐如何变成文字,且能完成一本书的量的。

作者是一名比较有名的作家,他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发烧友,屯了大量音乐碟片不说,国际乐团来北京的演奏他去现场看得可不少。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以音乐家为主题,分析他们的个人经历、年代、作品风格、代表作;第二卷以乐器为主,讲述了各个乐器的特点,知名作曲家、演奏家在该乐器领域内的代表作;第三卷以地点为主题,讲述了作者去往世界各地探访音乐家故里、感受当地音乐氛围;第四卷挑了一些作者喜欢的现代作品,谈谈感受。第一卷应该是最考究的,看得出来作者参考了不少资料,把人物历史和其知名作品串起来,写得也挺有故事性,颇有人物传记的感觉。第四卷最随性,基本上以感性的认知为主。

看这本书我也收藏了很多作者提到的作品。对于我精心打磨演奏过的曲子,我觉得他的讲解比较浅,但是更多的是我从没接触过的作品、作家、乐器。一边听音乐一边读这本书还是挺享受的。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三):我的音乐笔记

这本书它的作者是肖复兴,肖复兴出现在小的时候的语文课本里面,肖复兴是一个比较喜欢音乐的人,尤其偏好古典音乐,所以这本书主要是他对音乐的一些理解和鉴赏,里面涉及了很多大家,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还有现代一点的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等等,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他介绍的哪个音乐家,我就一边听着那个音乐家创作的音乐,然后一边看着里面的文字。我在书中找到一个很浪漫的一段“这个威尔帝他逝世的那天清早,所有车辆路过他逝世的地点,米兰旅馆附近的街道都放慢了速度,以便不发出声响,在这样的路上铺满了麦秸,这些麦秸是米兰市政府下令哭的为的是,不使城市的噪声惊扰这位伟大的老人,只有充满浪漫色彩和艺术气息的意大利才会想起这样金黄色的麦秸吧。”这个城市真的太人文了,居然能这样的关怀。纪念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就是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一种浪漫情怀,我觉得肖复星的语言,使招老师的学院派的那种就像我们以前会学到的那些经典的特征一样的,语言很细腻优美考究,但是并不能特别触动我,原来我觉得古典音乐是一件离我特别遥远的事情,接触下来才发现其实它们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不会因为你听了它就逼格怎样怎样的高。一切全凭兴趣,因为这本书我更加喜欢莫扎特了,原来听到莫扎特几个字就会联想到胎教音乐什么的,但实际上呢,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可是在他的音乐里却丝毫看不到他笔下全部谱写的是特别欢快的旋律,有一次我在出租车上,然后正在听莫扎特,当时路况特别好,是在高速公路上然后司机师傅也特别开心,开始加速油门,旋律梦幻,还有我们心境都特别的相符,其实你不需要每一次一听到古典音乐就会想到那种山间细流,鸟语花香,皇宫啊教堂,或者是盛大的舞会,它也可以是一段高速公路一张张笑脸,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四):摘抄

《我的音乐笔记》里读到的几段很喜欢的文字:

对比巴赫和亨德尔:从音乐的角度而言,巴赫是属于宗教的,亨德尔是属于世俗的。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听巴赫的音乐,我常常听出的不是宗教的意味,而是世俗的温馨和快乐,然而,现在听亨德尔的有些音乐,总能听到宗教的声音,看到那来自天国的神圣而皓洁的天光。巴赫的音乐是内省式的,它面对的是心灵,因此它的旋律总是微风细语般的沉思,是清澈的河滩上洁白的羊群在安详地散步。

亨德尔的音乐是外向型的,它面对的是世界,因此它的旋律总是跌宕起伏,是大海波涛中的船帆,一闪一闪,挂满风暴带来的清冽水珠。巴赫是天上的一簇星光,亨德尔则是电闪雷鸣。巴赫是河上游温驯的小羊,而亨德尔则是雄风正起的老狼。如果他们不是音乐家,而是去当政,亨德尔不是英雄就是暴君,而巴赫则是温和的良相。作为音乐家,巴赫如同他的德文名字的含义一样,的确是条潺潺的小溪;亨德尔则是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澎湃。巴赫是莫扎特的前身,而亨德尔则是贝多芬的拷贝。亨德尔的音乐是属于戏剧的,巴赫的则属于诗,属于梦,属于心里的话语,在他的旋律里化作音符相汇相融。

傅雷还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在他所有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一点儿对生活的抱怨,对痛苦的咀嚼,对不公平命运的抗击,对别人幸运的羡慕,或是对世界故作深沉的思考,有意无意地添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哲学的胡椒面……他的欢快,他的轻松,他的平和,他的和谐,他的优美,他的典雅,他的幽邃,他的单纯,他的天真,他的明静,他的清澈,他的善良……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流露。他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不是“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式的超然,不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式的宁静,也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心境,更不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式的安然……他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的回避或禅意的超越,而是把这痛苦和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们再长出痛苦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们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这鲜花就是他天使般的音乐。傅雷说莫扎特的音乐表现出他天使般的温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韦伯本来就不是像贝多芬那样思想深邃、大气磅礴的音乐家,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朵鲜花都去做梅花,凌霜傲雪独自开,也不必苛求一只美丽的梅花鹿去做狮子一样抖动鬃毛、回声四起的吼叫。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五):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诗

法国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 ·罗兰曾说过:

“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这样对音乐与艺术之美的诠释,正是罗曼 ·罗兰本人用心感受艺术的真实写照,只有他能“用音乐写小说”的独特方式,真正体会无边无垠的旋律,带给人类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另一种美好。

艺术和音乐是无国界的,它们能超越世俗的羁绊,让精神得到升华,让心灵与心灵靠近,在音乐与艺术的海洋中恣意徜徉,每一个音符都能触碰最柔软的心房。

著名作家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用散文写音乐的方式,来抒发对音乐的欣赏和热爱,看似随意的笔触,更好地诠释了音乐带来的诗一样的田园牧歌。

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总序中说,能让他坚持十年写音乐的原因,也许就是情感、心灵、音乐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 于是他用十年写下了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的《我的音乐笔记》,该书多次再版、加印,可见其文集所传达的音乐精神深入人心。

肖复兴,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六年,当过大中小学老师十年。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凭借《我的音乐笔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

翻开《我的音乐笔记》的目录,《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第一篇,其名字就如一首小提琴的旋律令人不经意倾听到,肖复兴用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的那些经典永流传的古典音乐。

在《我的音乐笔记》中,肖复兴用其优美隽永的文字,分三辑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用语言描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画卷。

肖复兴在后期出版的内容简介中这样介绍过:

“《我的音乐笔记》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

其实,第一辑除了感受和感想外,肖复兴是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一段音乐史,史诗篇章中包含了20多位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舒曼、李斯特、肖邦、威尔第、瓦格纳、勃拉姆斯、德彪西、布鲁克纳、马勒、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若夫、斯特劳斯、托斯卡尼尼、肖斯塔科维奇.....一直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恩雅。

每一个音乐家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中显得饱满立体,而由此诞生的音乐,在人物的故事中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流淌在历史长河的音律,随着时间化为永恒。

第二辑是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

其实,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委婉地描述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钢琴、竖琴长笛......等乐器,他用另一种文学方式来阐明器乐、弦乐的美:

“钢琴更像是从山涧里流淌下来 清澈溪水或激荡的瀑布,而弦乐才有一种夜色中月光融融在白莲花般的云彩中轻轻荡漾的感觉;

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回旋能让我们想到少女面向日记的倾诉;大提琴更适合心底埋藏已久的感情,那是经历了沧桑的感情,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情。”

肖复兴的语言完美表达了各器乐所能表现的音乐意境和无法言说的情愫。

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

“音乐起于词尽之处”,我看到的是,肖复兴让我们在音乐家的背景、故事、音乐家故地等等的语言描述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宏阔、神秘甚至对音乐本质的思考。

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大多来自前人对古典音乐的诠释和欣赏,我们通过这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音乐留给我们的感悟,却是每一个音符带给我们自身除了感官的愉悦外,还有来自对旋律外的心灵之悟。

肖复兴还在《我的音乐笔记》中,很好地将音乐家的音乐与历史背景进行融合,对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完美融合,进行过最好的说明。

如在《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中写道:

“当听到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很有些兴奋。一脸褶子的鲍勃·迪伦,已经获奖无数,但诺贝尔文学奖,却是破天荒第一次给了一位摇滚歌手。起码,让我们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没有文学的介入,好音乐难以诞生;同样,没有音乐更早对于文学的启迪,文学不会出现复调和多声部。”

阅读《我的音乐笔记》,听作家讲音乐,就像画家谈诗,真的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听音乐时,有时真的不知如何去理解音乐,或是音乐与生活,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尤其是对西方的古典音乐。

如此,我们为何要从音乐中找到如何理解音乐的答案呢?

其实,音乐自身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令我们频生出来的思绪,或者音乐中的舒缓、流畅、激越、震撼,如泣如诉,只能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的真谛,的确不能用任何完美的语言来表达,而音乐深处的思想、精髓更是无法进行具象化的说明,就像门德尔松说: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能令人满意。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神秘,不可触摸而又亲切令人神往。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全世界每人都能用耳朵来聆听旋律所表达的欢喜、哀愁、激昂、悲愤,而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乐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如我们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果用古代的萧、古琴等乐器演奏,那又是另一种别样的意境呈现。

故而作家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中,用艺术的文学描写来感受音乐境界的精华部分,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他用自己的心灵来追随音乐的文学情节,高度提炼了音乐原作的意涵,用对音乐美感的描绘,领悟了旋律在心灵的流淌,他是用文学的心灵理解音乐的心灵,他用十年时间撰写的《我的音乐笔记》何尝不是一篇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