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庭成就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家庭成就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家庭成就孩子》是一本由李子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一):处理问题先处理关系

全书最后的摘抄:

“我个人不主张孩子有一点行为问题就跑去找医生,原因是医生在长期的医学教育下,已经形成了一些刻板的知觉模板,他会关注到孩子的个性遗传或脑生化代谢的紊乱,通过归因的方法找到证据,给与问题一个医学诊断,以此为据莱治疗与观察。我讨厌医学对孩子心理,行为,精神状态,智力,个性生硬分类,原因是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学的动力为主导的,儿童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非常自然的。等到孩子足够大,他的生命形式看起来会以社会发展与社会动力为主导,但潜藏在内心的动力还是生物学的,或是孩子孩提时候积攒的动力在决定着。

相对而言,社会学家会关注父母亲的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去讨论社会的评价系统是否适合不同的孩子。社会的构建是以忽略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作为补偿,社会也会为特型的孩子提供许多的优惠和照顾。当社会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带动孩子的发展史,考虑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维持,稳定的需要,而非每个孩子个体的需要,明白了这些差异,就不要对孩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深感恼怒,对孩子的愤怒是大人的无知。

心理学喜欢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纳为个别化使然,或是对关系特定性的反应方式,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关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沟通和行为有效互动易于形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也乐意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同时也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孩子可以慢慢变得像天使,让父母得到足够的情绪补偿,家庭变得和谐与快乐。但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恶化,让父母慢慢把孩子放在重心,与社会的冲突被淡化(间接利益),家庭因为要共同战胜“症状”而表现出团结,家庭关系得以缓解。”

《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二):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家庭是因,孩子是果;家庭是船,孩子是帆;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西方式民主教育出独立自主的孩子,东方式集中教育出乖巧顺从的孩子,两者各有千秋,最怕是两种教育方式混用,分不清主次,还好自己比较认同李子勋先生所言,“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他自己”,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我们只需慢慢引导而已。

书中讲到这样一幅场景:孩子快乐地回到家,兴奋地说:“爸!妈!我今天物理考试拿了95分。”妈妈认真地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们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真不错。”

这一幕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对待孩子上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选择这种做法,美其名曰,防止他骄傲。但这样对吗?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认同,更何况孩子,他已经努力,做父母的难道就不能多些笑容、关心、鼓励。试想,我们工作做完,向领导汇报时,领导直接问其他部门完成情况,我们作何感想?学会换位思考,多些掌声,少些嘘声;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扬,少些指责,让孩子在赞赏中成长,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分享,分享孩子的喜悦、愤怒,陪她开心,伴她烦恼,帮她平抑怒气,梳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逐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再做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为所欲为。

记得黑幼龙先生在《慢养》中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性格,才能适应社会。现在社会压力较大,学习是一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才能够快乐的生活。

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孩子,让孩子适应社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这是做家长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以分数定成败,而要培养一种健康的心态,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具备良好的性格,担负起肩上的责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笑对人生,这正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三):家庭教育要面向未来

我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家庭给孩子的教育是最早的,最基础的,最长久的。《家庭成就孩子》并不是家庭决定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也有破窑烧好瓦,寒门出贵子。贫寒的家庭未必家庭教育就不好。而家庭教育到位,更能让孩子成人,更能出人才。良好的家教能为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成就孩子》这本家庭教育书籍的立足点很高,是国内第一本“未来取向”亲子教育书。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针对学校教育的,但也适用于家庭教育。我们培养孩子成人,让孩子能在未来的世界里立足,所以,不能把目光还定在现在,要投向未来。有了一个最终的目标,在教育中,才能放弃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能淡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挫折,能为了终极目标不懈努力。

面向未来的立足点让我们着眼长远。比如说,我们不少低年级的学生家长苦恼于孩子在学校学习糟糕,这类孩子是聪明,但是懒惰,还不守纪律。我们着眼于孩子的成才,就知道,一个人爱不爱学习,并不是看学校的表现,玩不完成作业,尊不尊敬老师,而要看孩子的求知欲。眼光长远一些,那么,别紧张,还有调整教育的机会,别以为孩子就是不学习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错,有的错误或者毛病总是让我们紧张,严肃指出,严厉批评,孩子就是改不了,或者越批评越犯。大人小孩都苦恼。从长远来看,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家长一紧张,孩子就知道,就引起了孩子的高度注意,这种过度的批评反而是一种强化,暗示,导致孩子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再犯。所以,有时候,要宽容,要故意放过这些错误。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女孩在母亲面前就口吃的问题,就是因为小时候母亲的过度批评。

作为心理学家,他在本书中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表现各异,如果我们能够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孩子的心理活动就能更好的应对。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特别的调皮,有的甚至“十恶不赦”,大人的话就是不听。苦口婆心,打骂都无效。李子勋告诉我们,有的孩子调皮其实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所以,不要恶意的去推测孩子的行为。

有了心理学的介入,有了面向为了的目标,一些极度调皮的学生的教育有了光亮,一些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有了转机。所以,《家庭成就孩子》是一本不错的教育角度的书。

《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四):孩子的天空是蓝色的

文/落潇

再次看到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亲子教育书目《家庭成就孩子》,真的是充满期待,在即将面对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充满精彩,也充满挑战。曾经朋友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惊讶于孩子对世界的失望,对未来的彷徨,对家庭的抱怨,对同学的嫉恨。我们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灵不做评价,但是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变得灰暗和苍凉,环境已经告诉我们,孩子的天空不再蔚蓝。

《家庭成就孩子》是现代亲子、心理专家李子勋的著作,无论是封面封底对他的评价,还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都足以说明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对孩子、对家长,对家庭的研究和建议,更是让初为人父的我,心里充满了希望,想必这是上帝的恩赐,让我们足以相信,孩子的天空可以是、应该是蓝色的。

蓝色的天空象征着心灵的自由,说起自由,真的应该提一下魏晋的竹林七贤,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不得不说是他们内心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然的敬畏。在《家庭成就孩子》的开篇,作者就向天下的父母说:孩子的天空是蓝色的,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孩子的模样是可爱的,总之,孩子就是孩子。这也许可以作为整本书的一个基调,后续发生在家庭中的所有故事,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论据。书中谈到很多关于孩子的天性,比如说情绪,兴趣、犯错等等,然而重要的不是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天性,而是家长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宽松的气氛,引导孩子独立长成属于自己的性格,无论是口吃的孩子,还是身体残疾的孩子,抑或是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才发现我们作为家长,太过天真,明知道不可以做的事情,却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

在这片蓝色的天空下,很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一份感动的礼物,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也许会让他们一生受益匪浅,那就是感恩、敬畏和宽容。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或者集体之中,和他人的相处是难免的,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恩,对他们的过错无条件的宽容,对自然的和谐心存敬畏,这样他们的蓝天才会更蓝。当然,这份礼物的贵重之处在于,礼物的稀有。而家庭则成为这份礼物的沃土,让孩子在第一个小社会中对生活充满希望,无论是母子同盟般的和谐,还是父子朋友般的关怀,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向下扎根,向上结出美丽的果子。

面对孩子的笑脸,我们应该感恩;面对孩子的成功,我们应该感恩;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依然应该感恩,只因为孩子是家庭中的一部分。孩子的天空是蓝色的,蓝色也是属于家庭的。

落潇 2011-7-17晚

《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五):发现自然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江山/文

对那么一种事物情有独钟,对那么一种心态表露心机,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它们的热爱和拥有想要去征服的欲望。回归自然似乎更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看清我们需要的东西。一直对李先生的专栏作品情有独钟,从《心理月刊》开始就陷入了一种故事之中,内敛而深邃。起初拿到《家庭成就孩子》一书,还不知道这个李子勋就是我非常欣赏的专栏作家李子勋。所以惊喜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发现。

书中通过一个个孩子们的生活行为告诉我们他们想要和看到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孩子们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孩提时代是影响我们一生的重要阶段,而随着80后的叛逆与不羁,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似乎表现的更为重要。这一代的父母,经历了刻板的家庭教育,顽固的思想与封闭的环境,所以想要解脱的愿望会更加强烈。或许我们80后还没有成熟,如何去教育下一代。措手不及又无法改变的事实依然存在。所以,当我们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们的时候,同样也是让我们自己去设身处地的感恩自己父辈的爱与温暖,理解与包容。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放手去爱或许是一种更正确的爱,我们不要把他们逼成学习的机器,成为我们未曾实现梦想的筹码。孩子只是孩子,爱有多种,但我们给予的不能太多,如果自然的话一种足矣。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喜欢包藏在一种貌似对孩子的关心中。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全都是因为爱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的可能是要大祸临头了,由此会引发孩子们内心的冲突并难以适从。

所以在孩子们的教育中,不要总是提及他的缺点,哪壶不开提哪壶,所以爱要有所区分。父母不要把自己内心的一种焦虑担忧通过对孩子相关行为的教育传递给他们,其实,孩子们也会有一天跟父母一样深受同类情绪的影响,甚至把担心的事变成事实。有时,越担心孩子学习不好,越关注他学习不那么理想的地方,在孩子心中会增加对学习的不自信,结果学习成绩下滑,父母担心的事情变为现实。

爱是需要无私的付出,但付出的理由和角度要适当。父母不是孩子们的眼睛和耳朵,左右不了他们。童年有童年的美好,就像书中所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我们要重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反之,父母应该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来应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难题,在他们的成长中不断学习,让这种后现代的亲子课教育成为主流,更好的让孩子的教育问题走近自然,贴近自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