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字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字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关于 65-66 页的愤怒

四年前我刚到新单位报名(还不是报到),在电梯里有位男士随性地与我交流,他告诉我这个部门更需要的是男性。后来,我来新单位工作了,从此我遇到那位电梯男就从未再交谈过。前段时间,上层又通过种种手段把我们业务能力最强的女主任逼得主动辞职了(后来得到了证实而非我的猜测)……这是多么厌女的单位,多么厌女的社会啊。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

第一章太过意识流读得云里雾里,撑过后跟着作者思绪又觉得易读了一些。 比较深刻的几点∶ 1. 现实的女性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比。 “这样一来,一个非常奇怪、杂糅而成的人物便诞生了。在想像中,她无比尊贵;而实际上,她无足轻重。翻开诗卷,她随处可见;查阅历史,她无迹可寻。” 2.“任何一位作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那缺点是致命的。而做一个纯粹的、单一的男人或女人,也是致命的,必须是具有男子气的女人,或是女子气的男人才行。女人要是受了一点委屈,便去一再强调;因为有理,便去申诉;不管是什么事情,说话时,老想着自己是个女人,这也是致命的。” 所以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对立,而是相互看见和理解和包容。不以性别来赋予特点和评判,而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做为人,而可以做什么,也可以不做什么。 3. 最后,“每年都有五百英镑的收入且有自己的房间”,是每个处于弱势群体的需求吧。前者代表经济自由的基础,后者代表精神自由的空间。但现在,似乎大多人人都仍处于茧房中。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女性与小说

第一次读伍尔夫,很惊喜,有一种“不愧是她”的感觉。整本书里包括了3篇文章,第一二篇是基于“女性与小说”主题所做的两次演讲,第三篇则探讨了写作与作品这件事本身。 正如伍尔夫所言,女性要走出家庭,走向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世界,所必须得就是经济独立与环境自由,也就是500英镑的年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伍尔夫不仅仅简单叙述了这些,还叙述了过去甚至是现在,在文学领域中,女性所受到的轻视甚至是排斥。在一本本的经典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出现,多是用于作为男性的衬托或者说是男性角色的附庸,她们身上所反映的,是男性作家们眼中的女性形象,而不是她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女人们被困于柴米油盐和相夫教子,没有经历过男人所经历过的冒险、战争等等等等,即使她们拿起了笔,所写的内容也只是更多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宏大视角,不仅内容上受限,她们拿起笔这件事本身也备受诟病。女性写作之路,困难重重,她们因这些困难而愤怒,这种情绪又会通过笔尖流淌在文字之中,影响了她们本身的才华,掩盖了真实的她们。但是伍尔夫对于这条漫漫长路的前景是看好的,她看到了改变:在现实中,从拿起笔写故事,到在书中宣泄情绪,最后到达以男女平等的双性心灵叙述所思所感;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从被男性作家创作出作为附属品的存在,到女性作家创作出的充满愤怒不公、嘲讽男性的存在,最后到独立、不与男性结伴出现的存在。伍尔夫的这些所思所想,以现如今的眼光看待,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艳。

最后一篇,则着重讨论了“写作”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在讲述,为什么在她的时代难以出现过去频繁现世的伟大著作。感觉在伍尔夫看来,经典著作离不开人物的刻画,而一个人物刻画的精彩与否,在于这个人物是否有真实性。在过去,作家们都是通过社会共识来描述一个人,这种方式把书中的人物放在了读者熟知甚至是经历过的环境中,从而增加了真实性,引起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而在伍尔夫的时代,作家们普遍着重于宣扬社会环境,忽略了对人物的刻画,即使描述了人物,也与此时此刻的现实割裂,缺少真实感,一味的继承传统手法,没有改变,失去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许这就是缺少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