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有人走的路4的读后感大全

少有人走的路4的读后感大全

《少有人走的路4》是一本由托马斯·摩尔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4》读后感(一):所有的东西都有很多面,包括,你心里的阴暗

在读这本书前,我抱着以往的心态,希望通过阅读智者的声音,了解自己,纠正自己,摆脱心里的那些虚妄,躁动和不安。

但是,我没有找到,我想要找的那些东西,却得到了一些意外的发现。

他说,你不要妄图消灭那些虚无和痛苦,你要去了解那些黑暗力量的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样的心灵需求。

他说,你的嫉妒,你的羡慕,你的抑郁,你的消沉都是你的心灵在活动。

他说,那些黑暗的力量是你心灵的一个面在活动,你只有去关爱他们,才能关爱你的心灵,才能让你的生命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

在读中,虽然有很多东西都没有真正的读懂。。。

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少有人走的路4》读后感(二):关怀心灵

这本书读起来给人感觉充满了浓浓的禅意,在读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原型的描述。由于接触过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发现这里很多的东西和意象对话是极其相似的,书中有一段是坐着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去找一对夫妻按摩师进行按摩,在按摩师触碰到伤痛的部位时,作者并没有痛的惊醒过来,而是随之出现了老虎的意象,按摩师让他看着老虎,觉得老虎会对他说什么,他就这样去感受这个意象的意义,最后身体的问题也随之好转了,这就是一次简单的意象对话过程。因为意象对话是我国本土自创的疗法,让我之前有怀疑过对于西方文化是不是适应性会很差,这本书让我看到意象对话是在人类原型的基础上,适应性要比我之前认为的好的多,对意象对话的兴趣又加深了一步。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朱建军的意象对话。

《少有人走的路4》读后感(三):聆听心灵的声音

初看,觉得这本书是用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来解释心理活动,抑或是从心理活动层面成功诠释了这些神话。

再看这本书让我想起最近我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一个收获,对于那些调皮的或是不听话的学生,首先不能主观的把他们好坏分类,如果以特点分类,先接纳他们的这些“特点”,用爱或是包容来转变这些特点。

而书中对于“自恋、嫉妒、羡慕、甚至抑郁等”先接受他们是心灵必须的心理活动,不要一味的排斥和否定,通过他们,你会获得心灵的成长或是认清自己的真实的内心。

特别喜欢 第九章 心灵的经济学——工作、金钱、失败与创造,我深信,选择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工作也会爱着我们,激励我们,安慰我们,让我们感到充实,就像我们的爱人一样。

《少有人走的路4》读后感(四):心灵成长之旅4

这套书的最后一本也在这个星期结束了。《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Care Of The Soul)不是原作者派克,换成另外一位作家托马斯•摩尔,刚好跟《乌托邦》的作者同名同姓,百度的时候发现的,嘻嘻。这本书似乎也在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心灵安定之所,在如常的生活中寻觅一份清新。

从派克到托马斯,或许是因为这一套书有着前后牵连,两位作者非常重视从宗教和神话中来寻找原型解释现下的一些生活问题。像文学中也有着原型结构,灰姑娘的故事在国外还有《简爱》中的简、在国内有《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当年《流星花园》的杉菜以及N多韩剧中的女主角。原型有一些参照作用,托马斯用了近乎半本书的篇幅,来讲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如果读书过程中觉得枯燥,多半是因为文化差异,我们的文化中似乎不大重视理性分析,关键在于参悟,又有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多接触些不同的观点态度,才能打开思路,寻求新的转折。

网上有一句话,大意是: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本书正好契合了这个主题,虽然这套书在美国畅销了几十年,可与中国当前的国情也很贴合。我们过多的追逐利益和物质生活,却忘了精神的归依,各种精神问题还有心理问题由此接踵而来。所以,停下来等等灵魂吧。

1、生活方式的奥妙

“造成情感问题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某一次的内心创伤或者人际关系不理想,而是生活方式,它导致心灵遭到了漠视。人生难免遭遇种种问题,而问题并不一定会对心灵造成伤害,但如果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中得到滋养,心灵就会逐渐萎缩。”

这个观点在派克的书中是没有看到的,读到的时候觉得眼前一亮很有些新鲜感。

曾经在《青年文摘》或是《读者》上看到过一篇小文章,讲的是一个上班族因为精心筛选在办公区域内小生活物件儿,比如一支漂亮的杯子,一个独特的挂件,被上司看到后立马提拔。

上司的观点是,能花时间寻找这些独特小物件、对自己如此照顾关心的人,一定是个懂得生活的人,那么本质上也是个会对工作用心的人。

选择小饰品丰富生活空间,如果有自己的小家可以选用不同的家用物品、做一顿健康营养的饭菜、学习欣赏音乐和艺术、读些哲学还有文化方面的书。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培养一个,对于心灵的滋养,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不开心、茫然、失落,不是跟外在比较使自身产生不满足感,就是跟内在比较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关。

从培养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开始吧,或者是每天多喝几杯白开水、或者是听一首古典钢琴曲、亦或者每星期出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用不同的方法一点点的充实自己的内心。不要想着用网络和快餐文化来解决自己的空虚感,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寻找到走向内心的正途。

2、身体的诗歌

你相信你身体中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会开心失落吗?你相信只要你诚心的与他们交流沟通,身体的各种机能就能更好的运转吗?

这就是关于身体的诗歌。匈牙利心理学家费伦奇“器官情欲”的观点是这么说的: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私生活,甚至还有自己的人格,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乐趣。

为什么当年《水知道答案》那么畅销,就是因为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了水具有生命力。听快乐的歌曲和悲伤的歌曲,水结晶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神奇的世界,美妙而让人惊叹。

家里妈妈喜欢养花,老早就听说过这种观点,每天对着花儿说话,花儿会开的更艳更持久。寒暑假在家,每天早起就会对花儿问好,不晓得有没有效果,只有一次见识过冬天月季开了花。花骨朵上还落着没有融化的雪花,那种感觉很奇妙。以前总觉得冬天是梅花的季节,万物藏而不发,都待春天萌芽。

植物动物或许无法言语,我们不能与之沟通,但是他们也是有心灵的,带着这样温柔的想象生活在这个世界,情形就会改变,如果我们由衷的欣赏,就会少些滥砍滥伐,生态环境也不会被破坏成这般严峻的形式。

每天,跟身体简单的交流沟通,如果孤单,就伸伸胳膊腿儿,跟他们聊聊天吧。

3、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

心灵一方面追随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

爱、恨、嫉妒羡慕等等情绪是存在于心灵中的永恒主题,这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不可摆脱。关怀心灵的目的,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聆听心灵的声音,不是要求自己去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而是体会生命中的各种情绪,它既包括理性和正常的内容,也有疯狂和扭曲的一面。越是能够包容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不否认、不压抑,越是能够接近心灵的本性。

托马斯在这里居然用到了我们道家“无为”的说法,真真感慨。就让它在心底来了又去,我们只用观想,不做任何的束缚。

“关怀心灵”其实蕴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尊重心灵所呈现的一切;另一方面,心灵则对我们予以关怀和照顾。

所以,有了自己都觉得可怕的情绪,不要试图去压抑,就让它在心底徘徊也好,反复也好,全权的接纳和包容,这样的方式,才是最好。

另一方面就是从生活方式中来不断的滋养心灵,第一小部分提到了。

托马斯在书的前言有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相当平凡,甚至就在身边,而我们却因好高骛远而忽略了这些东西。

都知道简单生活就是最幸福的,可有几人真的能够做到踏实而心安理得地过着平凡的日子?欲望太多、比较太多,就会忽略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们走的太快,那就停下来,等等灵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