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变》读后感1000字

《变》读后感1000字

《变》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布托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读后感(一):变,变,变……

可以这样想象:这两座城市史重叠在一起的,它们中间有通道相连,只是某些人知道这些通道,但大概谁也不知道全部通道,因此,从此处到彼处,可能有某些意料不到的捷径或弯路,因此,从这一处到那一处的距离,从这一处到那一处的路程,将根据人们对另一座城市的认识和熟悉程度而定,因此,任何定位都是双重性的,对每个人来说,罗马这个地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巴黎这个地方,它提供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

你失去了它,一切都在“变”!

《变》读后感(二):变化之下,破绽争显

封面变了,译者变了,就连译名也变了,上个世纪末当时的中国文艺青年人手一本,法国“新小说派”名作《变化》此次以《变》的面目重新出炉,倒也是心领神会、名副其实——一切都在变,不管是重逢别有一番滋味,抑或这个时代十年一弹指,就已日新月异。

1998年,中国的先锋小说在见证了文学狂欢的年代后,已开始意兴阑珊,趋向沉寂。

这本赶着搭乘末班车的小书却还是引来不小的争议。

《变化》最为先锋之处在于视角,剑走偏锋,通篇运用的是“你”这种小说不常用的,甚至是被视为大忌的第二人称。主人公虽说思绪万千,游走于大千世界,但始终是被牢牢地限制在一列从巴黎开往罗马的火车上。这其中,对人和事近乎显微镜般的放大白描也让那时的我们瞠目惊叹。至于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倒是被忽略了,似乎“新小说派”就不应该讲故事,如果我们再像阅读传统小说那般拘泥于故事的起转承合,也会遭来不屑的嘲笑。

然而《变》在先锋的外表之下,确实是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完整的故事。“你”是一个中年男子,在巴黎从事着打字机生意,对妻儿正陷入了无边无际的厌烦当中,一次偶然的邂逅,使得他结识了青春靓丽的塞西莉。塞西莉身居罗马,“你”此次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火车,正是为塞西莉安排了一个来巴黎工作的机会。这一去本应是春风扑面,金屋藏娇,但随着这一路的枯燥旅程,“你”竟是幻想到了当塞西莉来了巴黎之后,也将渐渐陷到与妻子一起无趣的状态,而自己也将狼狈不堪。于是,“你”在转了一圈后,又两手空空地重回巴黎,谁也不知他有过这么一趟尴尬之旅。

彼时“情人”,于中国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先锋的,时尚的,神秘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书生意气的词语,如若见诸于中国作家们的笔端,往往带有纸上谈兵的意味。不比这短短十余年,“情人”早已不再提及,在这种近乎狂欢的状态中,更是被市井味十足,言语不堪的“二奶”“三奶”所代替。在性的驱使之下,一个男人竟是能悻悻地空手而回,完成这一趟柳下惠之旅,实在是不够真实,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正是如此。这种知识分子式的自我意淫、警醒和软弱实在无法融入志得意满的主流之中——你看,我们现在也有了资格来对这样的故事品头论足啊。

同样,回过头再看这本书的技巧,也是让人心存狐疑。对客观事物不带感情,不厌其烦的细致描摩是法国新小说派的特性之一。在新小说派的领军人物罗伯特格里耶的小说中,这种手法与悬疑、神秘乃至充满着未来主义气息的内容相得益彰,严丝贴缝,然而到了《变》这样一部充满感情色彩的作品里,就始终发散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气息。

重逢当初奉为神作的小说,无论内容或是技巧,短短十年,在这个时代飞奔的变化之下,竟然争先都露出了破绽的窘相,又有什么样的作家,能以生花妙笔真实地记录下这场时代之《变》?

《变》读后感(三):推荐“你”读《变》的几个理由

《变》的桂裕芳译本初版至今已经快40年了,但布托尔及其作品在国内还是很冷门,引进得很少。我也是最近才填坑,意外觉得很棒。

我的点在于,它虽然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但给我非常当下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日常事件。比如现在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恰好手机又没电了),那种无聊的无事件性无意义的神游,对其他乘客的并非专注的观察和赋名游戏,对车上一些空镜头般的微末细节和沿途景致的并非随意的捕捉,布托尔的呈现是非常精微的,能让我想起自己类似的状态,很有画面感。

而主人公“你”在整个火车行程中一直萦怀的那个事情慢慢浮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但也很当下的事情,我就不剧透了,但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读这个书应该挺戳心的,布托尔对这种心理的剖解和敲打相当厉害。

再有,就是书里展示出来的布托尔对各种艺术作品的熟稔和鉴赏力,简直像是夹带私货,去年出的《想象艺术博物馆》也是个佐证,而他对夜间行车氛围等等的描写也堪称艺术。

反倒是被提到最多的第二人称“你”的这个形式,现在看来没什么好说的,把它当成作品的形式标签没啥意义,用“你”非常自然,因为跟主角惦记的这个事情有关,主角面对这个事情就好像是在自我拷问,“你”尤其对那些经历过这类事情的读者来说,很有代入感。

另外,全书的叙述仅在一趟火车行程中发生,却密密匝匝牵扯出各种回忆(过往的十次旅行)、假设和猜想的线条,包括对人物读的《埃涅阿斯纪》里的段落截取并置,所有这些穿插转场融为一体,类似做法,据桂裕芳先生在译后记里说,布托尔是“照代数的方程式……来进行排列组合的”,好像也有点乌力波气质,而彼时乌力波还没有成立。

综上,推荐大家读读这本冷门小说。

《变》读后感(四):《变》,关键词

作者

米歇尔·布托尔 Michel Butor,新小说派四将中最年轻一位,至今健在。

故事

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决定与妻子分居,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情妇,准备接情妇到巴黎共同生活。但是当火车到达罗马时却改变主意,决定不去找情妇,也不带情妇回巴黎,而是闭门写作。

乍一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者故事脉络几乎一样。区别却相当大:雪夜访戴讲的是魏晋名士所谓的风度,有人称之为标新立异。《变》讲的是一段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前者三行字,后者翻译成中文有十四五万字。

而且《变》讲的其实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十次旅行。以当下的旅行为主题,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十次旅行(以小说中出现顺序为序,不以时间为序)

第一次:当下的旅行。 Paris—Rome

第二次:上周。办完公事后回巴黎。R—P

第三次:两年前。和塞西尔初识。P—R

第四次:三年前冬。和妻子去罗马旅行。“不吉利的旅行。” P—R

第五次:一年前。第一次和塞西尔一块来巴黎。R—P

第六次:三年前。和妻子从罗马回巴黎。(第四次的回程。)R—P

第七次:一年前。第五次的回程。P—R

第八次:上周。公事去罗马。(第二次为此次的回程)P—R

第九次:初婚。春天。和妻子度蜜月去罗马。P—R

第十次:想象中此次去罗马的回程。R—P

十次旅行中四次是独自旅行。三次和情人。三次和妻子。和情人的三次旅行着墨最多。当下的旅行时主干,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三种人物关系

“你”和车厢里的人。“你”和情人塞西尔。“你”和妻子。其中第一种人物关系最为次要,但却起到主干作用,把另外两种人物关系串起来。整个小说的叙述游走于三种人物关系中间

三种时态

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时最次要,但现在时是主干,撑起来回交织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时包括:对乘车过程中的人、物、动作精准的叙说;对旅伴的各种想象和推测。

过去时:前两天、上周、一年前、三年前、二十年前等。相互之间仍然是错综复杂地出现。

未来:想象中与情妇的见面;想象中的回程,梦境(也可不视之为未来)。

三个空间

火车上、巴黎、罗马。各种空间错综出现。每个小段落之后至少来两三行现实空间(火车)上的真实场景,相当于脊梁。

“你”、布托尔与高行健

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写作,不知道布托尔是否是第一人。“你”描述意识的觉醒,相当于对自我的反观。高行健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独特的人称的使用。但二者有不同,高行健的人称使用更复杂。

简单的对比如:

布托尔会这样写:你说:“我要走了。”

而高行健是这样的:你说你要走了。

可见高行健的第二人称使用的更彻底,甚至在戏剧对白中直接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建立在受布托尔影响的基础上。此外高行健还发展了第三人称的另外一种独特用法,人物(一般是女性)用第三人称直接代替传统对白中的“我”。不再赘述。

布托尔追求一种“小说的诗学”。他说:“从今以后,小说应该能够继承全部旧诗学的遗产。”《变》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诗意,尤其是第三卷。

高行健同样继承了这种诗意,不仅在小说中,还体现在戏剧上。

枯鱼

《变》读后感(五):伤及忧心忡忡

故事从一节车厢门槛的铜凹槽开始。所有季节的征兆,事物的性质,感情的流动,都在一条逼仄的时间隧道中发酵。成全一个故事走向它自己的成熟和觉悟。

一个中年男人把左脚踩在这个凹槽上,开始一段重复的旅行,旅行到另一个城市见自己的情妇。旅行代表着一次解放,一次更新,但是他感觉不到兴奋,他感到厌倦,甚至难受。伤。忧心忡忡。年龄伴随的疲劳感。目光的恍惚。旅客的聒噪。以及像战败的幽灵一样匍匐在床单上的早晨的阳光。

在旅途无所事事的空档,这种忧心忡忡的感觉更放肆地侵蚀你的神经,趁你不小心就趁虚而入,密密麻麻。是事业的沉重,是家庭的无爱,是中年的虚弱感。于是你需要一段旅行,握住一张车票,通往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女人。

旅行是秘密的。这个秘密叫塞西尔。为了离开让自己疲劳不堪的家庭,塞西尔充当了你灵魂中的一个救兵,她就那么美丽地站在火车行驶终点的明亮地带,携带着所有关于轻盈,遗忘,新鲜的密码,站在那里等你。这样的秘密除了占有人性的特质,也带有使命感。它在你积重难返的中年生活中伸出援手。它让你跨过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流走向一个暂时搭建的安宁的所在。她代表着解脱,休憩,回归人性,温暖天地。

每次当你走向自己的情妇,做同一班车,和同样的陌生人温暖地挤在一起的时候,你应该倍感幸福。远离沉重,尚未轻松。你甚至不在时间里,你正站在时间的切线之外,观察事物的所有变化。事物的所有变化也在观察你。重复在改变。重复已经无法再重复。

在结识塞西尔之后,你赞赏过罗马美好的气候,你身在巴黎,想念罗马。塞西尔是罗马的形象大使,你怀念关于罗马的所有细节,以及爱情,以及名画上头人物孤立而固定的姿势。紧张的回忆,对重复的渴望。对美以及形而上的沉醉。罗马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这种可怕的疯狂的诱惑,以及对妻子昂里埃特的可憎可恶加速了你对罗马和巴黎两座城市的理解与考量。你要把塞西尔带到巴黎,带到你的巴黎,让她随时拯救你。让插曲成为主旋律。你跃跃欲试。

你本来幻想你暴躁的妻子会和你杠上,给你难堪。但是你没有想到,两个女人之间没有斗争,反而是惺惺相惜。让你无法忍受的惺惺相惜。以及容纳。你不仅无法忍受,感到一种破坏感,你还嫉妒这种容纳。嫉妒。塞西尔的罗马,无法代表新的巴黎,也无法拆掉旧的巴黎。当塞西尔来到巴黎,她罗马大使的美丽翅膀不见了,她变成了一个爱情代替制当中的符号。你又陷入了伤和忧心忡忡之中。

地理时间感情理智编织的网络的浓雾在消散。可是你的意志仍然破碎。一切都在动乱中造势。你的生活本应该重新组合排列。可是一种隐秘的变化正在发生,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你清楚地感到自己只能看到这种变化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对它的四周一切却一无所知,你是多么需要去照亮它啊。”

你真的爱塞西尔,因为她代表了罗马的面貌。可是当她在你眼前了,罗马这个庞大的空间的真实的内容变成了一条裂缝,一条逐渐扩大的脆弱的沟壑。你冷峻地看着这条你自己制造出又失去控制的沟壑,感到晕眩。那条脆弱的沟壑也正在晕眩地眼巴巴地看着你。

“而这一切,在你内心产生缓慢发展的,可悲的,愚蠢的,一定要产生的悲剧之前,你将没有丝毫能力去摧毁,而这一切会重新将你禁锢在你今早从里昂车站动身时追求的那个不同寻常的经历里,而你知道那种经历是没有出路的。”

这个裂痕绽开了。它一直就在你的身体里头,长久以来就在你模糊的意志里,你逐渐虚弱的身体里。你也从来没想把这个裂痕填埋。因为它和一个巨大的历史的裂痕息息相通。

“不仅塞西尔,换一个女人也会自己失去作用;不仅是巴黎,换一座城市也会使她失去作用。”

“任何定位都是双重性的,对每个人来说,罗马这个地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巴黎这个地方,它提供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

此书让人震撼的地方不是它老旧的故事情节——一个中年男人逃遁到另一个城市私会情妇而意识到逃遁本身带来的艺术感远远高于眼前这个女人的真实爱情力量的故事。它的震撼性在于在让人歇斯底里的第二人称的叙述当中,将变化带来的重复,和重复带来的变化,慢慢推入一种隐秘的裂缝。任何人都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个细小的隐秘的变化正在出现,并且影响生活的面貌。可是你还在黑暗中,你只是感受到了这种隐秘变化的一点点微光。你背后这种黑暗的巨大的阴影和力量,你永远不可感知。你没有力量去摧毁和预知。重复已经无法再重复。你能感觉到的唯一真实的,就是你此时此刻和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伤及忧心忡忡。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像雾像雨又像风》中的故事。陈子坤和方紫仪一直相爱。可是爱会变。陈子坤爱上了杜心雨。说不清,方紫仪是爱的过去杜心雨是爱的延续。还是所有人都在爱的变化里自生自灭。

命运总是又精确又性感。有时过于残酷,有时过于合理。

Destiny is always accurate and sexy. You cannot resist this tiny sexy mysterious change, part of which warm big being that is outside of you, next to you, through you and in you. It hurts. It distracts you. It develops you. You depart from your old profession. You bury your old thoughts. You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else. And your destiny never fails to indent before speaking.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