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然而美》读后感摘抄

《自然而美》读后感摘抄

《自然而美》是一本由莫里斯·皮亚尔-韦纳伊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而美》读后感(一):《自然而美》:从古典迈向现代之间,新艺术装饰的美感

本书《自然而美》主要是介绍新艺术运动装饰设计图录的书籍,书中除了前言和后记都是图片。

简直是让艺术爱好者,爱不释手!

新艺术运动是一场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跨国的艺术运动,它涵盖了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是设计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

曾读过几遍《世界现代设计史》,谈谈我对新艺术运动的理解,新艺术运动是第一个真正将普通大众当作艺术的观众,从这时起艺术家将自己的目光从历史、从神话、从那繁复复杂的巴洛克风格上移开,回归了真正的生活与自然。

开始创造属于真正自然的艺术,新艺术运动是走向现代的中间一段时间。

人们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摇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平面、简单、美丽的图案。

新艺术运动追求自然、有机和曲线的形式,同时受到日本艺术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对现代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念,提倡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自然而美》汇编了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三本重要作品分别是《植物与其装饰应用》《装饰中的动物》《镂花模板装饰》,收录了植物、动物和几何形态的手绘和纹饰设计图版。

这本书的图案样式线条自由、流畅、夸张,富有生命力。风格既有法国18世纪洛可可弯曲多变的线条,也有中世纪的装饰意味, 还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

抽象的动植物是常用的纹样,如海藻、花卉、鸟、昆虫等。

设计师们从自然中获得启迪,讲求线条与自然元素相结合,意象多采用令人憧憬和幻想的唯美色彩。

展现了艺术家以自然为灵感源泉,让形态贴合具体的装饰工艺进行创作的风格。领略自然之美和设计创造的文化之窗。

这是一本非常精美的书籍,内页的装饰图案,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装饰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从这本书的图案装饰稿中,就能发现艺术家对线条的使用达到了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度,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线条成为极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艺术 形式。而艺术家对于植物和花卉图案的创造性使用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 表现形式,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对于喜欢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设计的艺术爱好者来说,绝对值得收藏!

《自然而美》读后感(二):了解新艺术装饰设计案例,这本精美的小图录不可错过!

最近,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名为“向设计致敬——陈之佛设计艺术研究展”的临时展览。之前只接触过陈之佛先生的传统中国画作,也非常喜欢他的风格,看起来很舒服。对他了解不多,没想到居然还跟图案设计有关系。原来在民国初年,当时经济受西方工业产品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出于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早期设计,其意义类同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工艺美术运动。

“美育救国”口号的背后是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也是传统纹样和图案的一次现代性尝试。包括产品设计、包装、广告等在内的商业美术的价值迅速为人所重视,推动了中国各新兴学校图案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出版业的振兴,一批具有影响力也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出版物进入大众视野,陈之佛先生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图案设计家。

该展览分“陈之佛与中国图案学”、“陈之佛与中国早期设计”、“陈之佛与国立艺专”、“陈之佛绘画艺术”四个板块,展出陈之佛设计艺术及绘画作品200余件及相关文献一批,力求在20世纪设计艺术史的框架中全面呈现陈之佛先生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我是被展览海报所吸引,这种风格怎么这么熟悉,有点像欧洲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倡导的,感觉陈之佛先生也受到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源起1880年,在1890年至1910年间达到鼎盛。这个时间点,想来对民国初年的陈之佛先生有影响就不觉得奇怪了,本身他也去到日本学习,新艺术运动应该先影响到日本。提到新艺术运动,我就会想起穆夏,非常喜欢这种风格,前几年在国内有穆夏的巡展,当时也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叫“穆夏与新艺术运动”。该展览将向观众展示穆夏的绘画作品及同时期其他捷克艺术家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雕塑、玻璃、金属装饰和家具等艺术品,近距离感受了一次新艺术运动风格的艺术品,所以印象深刻。

可能大家对于穆夏不是特别熟悉,穆夏全名是阿尔丰斯·穆夏,是捷克国宝级的画家,也是新艺术运动的巨匠,同时,他还是捷克第一套邮票和纸币的设计者。他的创作经历几乎就是“新艺术运动”的一个缩影,涵盖了油画、招贴画、雕塑、书籍插图、建筑设计、室内装饰、首饰设计、彩色玻璃窗画等许多艺术领域,还包括家具和咖啡壶等日用品的设计,对后世的商业绘画有着极大的影响。

之前我有读一本愿称之为“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植物纹样装饰百科全书”的书籍,叫做《万物有文:新艺术植物装饰》,拿到书那会儿,没看内容就喜欢的很,我还是比较在意书籍的装帧印刷质量,这本书的工艺长在我心巴上了,裸脊包布精装,附赠复古藏书票,可180°平摊阅读。而且书中还有大量的插图,俗话说“一图抵万言”。

最近又出了它的姊妹篇,叫作《自然而美:新艺术装饰设计图录》,顾名思义,图录就是以图片为主,如果是单纯想从设计稿中汲取灵感,那可以单独买上这本。这本图录汇编了新艺术运动时期三本重要的作品,就是《植物与其装饰应用》《装饰中的动物》《镂花模板装饰》,全书收录了植物手绘和纹饰设计图版、动物纹饰和镂花模板设计作品,纹饰图案非常丰富。

400多幅写生和设计图均由艺术家手绘,它们往往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如百合、鸢尾,鸡、鸭等。本书在装帧上别具特色,裸脊印花包布精装的古书设计搭配镂空函套,将“复古”贯穿全书,正封烫金书名设计,附赠穆夏、乔治·奥里奥尔与作者合著的精美图册和4幅迷你装饰画。有穆夏怎么能错过呢。

但是如果你想学习这方面的装饰艺术,我建议还是《万物有文:新艺术植物装饰》配合着看,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结构非常严谨,层层递进,为没有基础的读者打基础,阐述一些跟植物相关的概念,再者就是为读者详细解读植物纹样是如何生成的,从具体的植物实体到抽象的植物纹样,大概经过哪些步骤,提炼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然后就是涉及到了具体的器物装饰工艺,从粘土到晶莹悦目的陶瓷,从木材到古拙沉静的家具,从丝线到有百千万绳结构成的壁毯,《万物有文:新艺术植物装饰》一书为读者足足展示了木工、陶瓷、刺绣、铁艺等15种装饰艺术手工艺,讲述每一种装饰艺术手工艺的具体操作,涉及的材料以及技法等等,非常之详尽,就是这个门类的百科全书。

正如欧仁·格拉塞为《自然而美:新艺术装饰设计图录》写的引言中提到的,本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范例,致力于向业界展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这些范例也许远不能被称为杰作,但都具有一个首要的特点,即简便实用。但我们不会在指导原则上作任何的妥协与效仿过往作不懈的斗争。翻阅舒适,印制精美,可供案头参考,亦可架上珍藏。

《自然而美》读后感(三):收藏纸上的自然奇迹,以装饰创造理想的生活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威廉 华兹华斯•《水仙》

随着节假日旅游的火爆,人们越来越习惯发出“一进入大自然,就感觉身体好了很多,空气好,看得远,海水也清”的感叹,“碧海“”蓝天”仿佛成了都市人逃离现实的标志。百年前的人们,有的如诗人华兹华斯般歌咏自然之美丽,有的则选择将喜爱的自然图案缝在衣裳上,或以此寄托吉祥的寓意。

大自然是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彩色巨人”,也是你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伙伴”。它生长在脚下、在路上,在城市、在乡村,在泥土里,也在山川和树木中。

而现在,就有这样一本五光十色的《自然而美:新艺术装饰设计图录》,可以让你的眼睛和心灵即刻得到放松,随着每页手绘图走进大自然的秘境,探寻非凡的艺术和梦幻般的装饰纹样。

不论你是绘画、设计,还是动植物爱好者,当翻看这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自然而美》时,它都能带来最直接的美感。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夏季,我们的心情也将随着书中的花朵、动物而欢呼雀跃,愈发渴望亲近大自然。如果你需要一点新鲜的空气去放松,不妨翻开这本绿意盎然的书,穿越一片秘密森林。

本书在装帧上别具特色,裸脊印花包布精装的古书设计搭配镂空函套,将“复古”贯穿全书,正封烫金书名设计,附赠穆夏、乔治·奥里奥尔与作者合著的精美图册和4幅迷你装饰画。真正地可称为:一份送给所有爱生活之人的礼物。

本书汇聚了新艺术运动中的三本重要著作,中文首次结集出版,包含新艺术风格的165幅图版、400余幅自然纹饰手绘,再现了装饰文化的人文雅意。它们往往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如百合、鸢尾,鸡、鸭等,也在艺术家笔下焕发出全新的模样。

这是艺术家们创造生活的重要尝试,也是极具文化意义的艺术成果。它们以“自然”和“美”为主要特质,从百年前延续至今,始终浸润着我们的生活世界。

400多幅写生和设计图均由艺术家手绘,凝练着自然物的形态之美,复现了自然的奇迹。纹饰设计图则将提取后的自然形态重新注入木、石、布、土(陶瓷)、金属等自然物之中,创造力在作品中熠熠生辉。

百年前的新艺术运动突破了文艺复兴以后的仿古传统,让艺术创作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让艺术以装饰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关注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装饰艺术,依旧对当下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装饰空间的另一重含义是创造美好生活,更准确地说,是创造一种符合我们喜好的生活,给自己一片能够自由延展精神世界、让身心得到休息与放松的场所。它本身是独特的,带有一点梦幻感,把诸多个性化的装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风尚与文化。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新艺术运动先驱人物——欧仁·格拉塞——的文字,来共同感受百年之前的新艺术装饰如何回归自然、《自然而美》这本书又为何被称为完整且斑斓的色彩集合。

一直以来,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都认为不应再仿效过往的世纪,因为过往对我们而言已不再具备参考价值。

文艺复兴乃艺术之母,自彼时起,仿古宛若琼浆,支撑起艺术的躯壳。但长久以来,这琼浆已然干涸,残存于今日欧洲的仿古艺术陈腐不堪,宛如婴孩牙牙学语。

每当人们有理有据地批评一些艺术家是“老古董”,总不厌其烦地反复运用过时且毫无意义的老旧技法时,后者总会反驳,认为批评他们的人过度追求创新,想从根本上动摇艺术的根基。但此类反驳根本禁不起推敲,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创新”意味着完善与改进,而不涉及根基。

我们绝无重新发明艺术的意图,更何况重新发明艺术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想要做的,仅仅是抛下对另一时代之杰作原模原样的效仿,尝试往前迈出一步。一切缔造皆有其根基,所有想要朝正确方向努力的创作者都应掌握一种以理论和过往的古老经验为基础的方法。但他无论如何都不应像今人那样,照搬前人遗留下的作品,平庸、拙劣且卑鄙。

面对往昔艺人创造的杰作,当今的艺人应将自己重新置于对考古学一无所知的状态。在美的事物面前,他只是注视,而不去描摹。传统永流传,但每传递一代都会有所变迁。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我们所能延续与依赖的传统已不复存在。因此,不如回到艺术的理性本源,将创作的根基建立于对创造的需求之上,并从大自然当中汲取纹饰。

不过,源自大自然的形象须与打造它们的原材料紧密结合。它们只有在做部分修改、与原材料相适应以后,方能被运用。当今的艺术流派之所以无一例外地步入衰颓的境地,正是因为它们无视这一如此简单却又无比正确的真理。总有一些“坏人”试图使源自大自然的形象更加“自然”。正因如此,现代艺人长久以来都踯躅不前,却不知自身究竟为何束手无策。

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一项使命—推动艺术创作回到第一手资料上来,尝试着将期许传递给许多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尚未僵化,不愿毫无建树地仿效过往。但他们懂得注视,满怀敬意且收效颇丰—注视人类那曾经的辉煌。

本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范例,致力于向业界展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这些范例也许远不能被称为杰作,但都具有一个首要的特点,即简便实用。但我们不会在指导原则上作任何的妥协—与效仿过往作不懈的斗争。

一切都有待建立,我们不能像古时的先辈那样倚赖于上一代人的发明创造。就我而言,我对斗争的胜利充满信心,因为我的身边有着一群谦逊的年轻人。可以说,这是一支精神饱满的队伍,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加入到行列中来。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她们称得上是勇敢的人。

要知道,在当下,生活对所有人而言都已变得艰难,而大部分男性身上的责任感已然衰落甚至丧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惹人厌恶的虚荣心,以至于在某些年轻男性当中,“装饰艺术家”一词已成为和“几何学家”具有同等侮辱性的词语。

本书所展示的范例中既不暗藏秘诀,也不包含特殊技巧。相反,每一个范例都严格依照自然事物的本来样貌精确绘制而成,每个人都能比照原貌与演绎,依据自己的个人感受,尝试着绘制同样类型的图案。虽然本书只给出了150多幅业已完成的纹样,人们实际上可以依样为之增添更多的图幅。

此般图录必不能缺乏色彩,如果说线条轮廓是具象化观念果敢决绝的一面,那么色彩就是其在可见层面敏感多变的一面。但请灰色—灰烬般的灰色,坟墓般的灰色,干涸无力的灰色,总之就是“装饰性”的灰色—离我们远一些吧!

当我们谈论色彩时,我们在谈论的是真正的色彩,是完整且斑斓各异的色系集合。是时候重振这一强而有力的元素了,如今的人们对其效果所知甚少。它正受着百般玷污,艺人们运用的方式粗鄙异常—沉沉的死气正笼罩于仿古之作的废墟之上。

借由大自然,我们将拾起一股全新的力量。重获独立自主的我们将从中汲取新鲜的血液,肥沃而富饶。我们在此处所宣告的已不再是随口而出的虚妄言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到总比说到更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