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Social Animal》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Social Animal》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Social Animal》是一本由David Brooks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Social Animal》读后感(一):同志们,千万要抵制诱惑啊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开头的案例

一群4岁的小孩子被关在屋子里面,桌子上放着好多棉花糖,每个人定额分配几颗。有的人抓起来就吃,有的人抵制住诱惑。原因是,如果现在吃没有额外奖励,留着以后吃,会有额外奖励。

结论:几十年后,抵制诱惑的小孩子在事业、家庭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我的结论:同志们,千万要抵制诱惑啊

《The Social Animal》读后感(二):当精读书看吧

如果你是英文文字控,你就看这本书吧。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非常好,言语生动丰富,表达传神到位。

等你看完全文,如果想多学习词汇表达,回头挑着看讲故事的部分就挺好的。

但是,作者用无数名人伟人死人各路学人的观点、实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佐证时,摊子铺得太大,论述确实偏浅偏泛,堆数据堆观点堆得甚至有些没有美感,令人不爽。

但是,SO WHAT?

反正大部分看这本书的人不是研究这个的人。

大家看看热闹,学学表达,多点谈资,方便吹牛而已嘛。

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够用了。

《The Social Animal》读后感(三):非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他是位敏锐的观察者,长期关注个体的社会角色与行为。他认为,我们不是独立个体,而是能够相互影响、非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作者在纵观近年神经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探讨人性,以及它对经济、政治可能带来的可能影响。全书语言诙谐风趣,还向人们展示了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它是如何决定我们的饮食、示爱、生活、旅行及与他人相处的。

有趣的是,作者虚构了哈罗德与艾丽卡这两个人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重点强调了三方面观点。首先,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感性是可以信任的。其次,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可以模拟场景,具有事先预演作用。最后,非认知能力,例如母子关系亲疏等,在个体成就取得、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The Social Animal》读后感(四):教育的不公平 & 生儿育女

读完全书,两点感受:1)教育的不公平 和 2)作者“忘记”了写写生儿育女的人生经历。

在书中,david写到:"Elite universities become bastions of privilege. Anthony Carnevale and Stephen Rose surveyed the top 146 U.S. colleges and found that only 3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there came from families in the bottom economic quartile. Seventy-four percent of students came from families in the top quartile” (Brooks, 2011, p.327). 所以,在2011年的美国,3%的大学生来自于阶级底层,74%的大学生来自于家境优渥(前25%)的阶层。不知道2019年的今天,在美国是否有变化?中国呢?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上了大学?而211,985高校里有多少纨绔子弟?比例又如何?

david说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生儿育女是大多数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很好奇,为什么他没有写写这一部分?不是应该更能理解人类呢?

《The Social Animal》读后感(五):我哭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David Brooks出新书了,两党的信徒都嗤之以鼻。倒是纽约客做了个节选,给这位纽约时报的政评家不少面子。

现在都流行写大书,探讨大道理,似乎一本简单的侦探小说,爱情故事,或者模仿多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主义小说都是弱智物质的表现。于是乎,David Brooks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类似于如何幸福,怎么做选择这一类的终极问题。

这本书是給一个non fiction强行穿上了fiction的外衣,结果导致格外弱智。两个人的生死史从头写到位。男的富裕,牛逼,女的是灰姑娘。两个人后来相濡以沫,互帮互助,取得很高成就等等。纽约书评说是有史以来最欢乐的故事。描述精准。

这本书我认为最傻逼的一点是,你为什么要不懂装懂呢?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但整本书都是基本在讨论生理学,心理学的范畴,然后把自己看书学到的那些二手知识强行用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生活。可是这些理论颠三倒四,看得人云里雾中,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差,还是作者本人其实也没有理解,所以写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文科系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有种愚昧的理解,一方面瞧不上觉得没有灵魂,另一方面有特崇拜,觉得很难理解。懂事的人,就躲开了,不打算再碰;不懂事的人,就强行研究,以为读两本书就能明白。殊不知看到了知识,没学到逻辑。所有科学术语随机使用,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含义,让我看的无可奈何。

我发现政治保守的人写的书往往也没新意,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代表。

推荐所有对科学知识完全没有入门的人,对惊心动魄的故事无法承受的人还有喜欢看优秀文字的人读这本书。其他人,绕道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