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锦集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锦集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是一本由[美]保罗·索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选点评:

●化平淡为趣味,淡定的旅行

●毒舌大师,又有着无法替代的深刻洞悉

●我是在道长的《一千零一夜》里面知道这本书的,知道了保罗的毒舌。但真读了这本才知道,保罗不仅仅只有毒舌,他有很强烈的、对悲惨民众的同情和悲悯。他痛恨一切专制政府,鄙夷一些压迫民众的军阀。这本书像本日记,虽然本来就是日记,所以读起来像在自言自语,而且所写所记都是根本当地的环境和风情。

●保罗索鲁和奈保尔之间颇多纠葛,亦师亦敌亦友,这本书奈保尔风格明显,可称之为拉丁美洲版的《幽暗国度》,一种降维打击式的尖刻,不过保罗索鲁比起奈保尔还是要温柔的多

●它简直不像个行记,没有太多风景名胜的描写,没有人触景生情后的唏嘘哀嚎,没有对钱不钱的观念和计较,没有什么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得意洋洋。又或者,只有它才是真实的行记,是一个旅人去真切体会临地的方方面面,并毫不遮掩的全盘托出自己略显偏颇狭隘的所见所感,按自我的角度去呈现,而非展示给人自己优渥的生活体验,炫耀奇观与自己的无所谓有无的联系。不是打卡签到然后拍照留念,给自己枯燥乏味的心理暗示“我很快乐,这里很漂亮”芸芸。不是丰富自己的资历简章,增长什么与人的谈资,甚至不是说非要去发现美感受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者联系自然而然,并不牵强附会,当我们习惯了那种语序,以至于对真正的联系感到了冒犯。保罗索鲁想把真相给我们,不止是游记。

●太好惹~( ̄▽ ̄~)~,复印书看得我总觉得隐形眼镜到期了

●从波士顿坐火车去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博尔赫斯念诗,这个世界真美好。

●毒舌大叔的碎碎念之旅

●保罗索鲁式毒舌之旅,他与常见的美好旅行游记不同,世界黑暗又真实的一面如画卷般铺展开来

●第一次一边扒拉着地图,一边依依不舍的读完了这本书。很喜欢作者的角度,所谓的旅行,真的不只在于目的地,从一出发,一切就已经开始了。每次出行坐火车,对我来说都是旅行的一部分,脚踏实地的越过大地,眼前的风景,脑子里的思绪,其实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的。现在好想去南美啊,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学下西班牙语啦!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一):三月最后一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整个三月都在吃喝玩乐中虚度,遗憾只能用碎片时间读完这本书。

保罗·索鲁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且从不携带相机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二):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从冰雪严寒的北美大陆出发,途径焦灼炎热的加勒比海沿岸,最后抵达荒凉旷阔的南美尽头,一路随着铁轨不断切换视角,随着海拔和心情不断切换的风景描绘,身边不断更替的旅人,被历史和政治侵蚀上百年的城市,伴随更多的是不断地与底层的拉美阶层文化碰撞,他们耿直,懒散,自我,无助……谈不上深刻,但的确是一次难忘的经历。ps:可能是旅途太过遥远波折,看到后面有点觉得乏味,如果不是博尔赫斯那一周的碰撞,真的就差点看不完了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三):终于看完了

如果拍成电影,会怎么拍?旅行除了探索,也是创造一种体验。这是我在本书充斥嘲讽的负能量中尽量挤出的思考。如果换成电影语言,我们可能以保罗索鲁的视角去看,去联想和追溯—火车窗外的景色切换一幅幅谦虚隐忍又灵动的动态摄影,甚至可以借助特效提炼出某些部分进行超现实处理。比如融化的雪变成奄奄一息的生物;水面上的波光随着背景音乐跳动进而升起变成夜空的星星;火车上的生态在历史中穿梭…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四):勉强的四星

这可能是我看书以来少有的无聊的书,这不是学术性的纯干,而是纯粹的那种让我无法进入的无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世界地理的不熟悉,而让我对一个个地名一个个地貌一个个风景产生不了共鸣,但这本书对于疫情时代下的人或许是有好处的,跟着作者去旅行,而且他对于路途行进过程的描述还算细致。

但对于我来说,我常常和人谈起,我去过云南之后对于一切的自然风光都失去了兴趣,因为对于如今的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非常沉浸的放空的去享受一地的风景,而且云南的风景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了。这都导致我对于书中可能占三分之一的旅途描述失去兴趣,只是在中断有描写人文的部分还有后面和博尔赫斯的部分对我产生了兴趣。

再到结尾处,整本书的平淡到结尾处积聚,让我迫切的希望他能够写出一些深度和思考,是有的,但我不满足,我匆匆掠过结尾,想要快点结束掉去写下我自己的感受。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读后感(五):被他的毒舌挖苦快要丢书时,才发现其实面冷心热

神奇了,一开始读,觉得作家是一个刻薄的人,带着精英阶层的眼光洋洋自得地嘲讽另外的一些群体。 可读到离开墨西哥后,居然能完全理解了他的这些想法和言论。那是一种恨铁不成钢,又对南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传统无法梳理的无奈情绪。 既爱又恨。 火车旅行是社会观察最好的方式之一,途中接触的人和城市,地理面貌的变化,饮食结构的不同,都能全方位的接触。 波士顿同时搭乘地铁的人们,商品推销员,蜜月旅行的夫妇,自诩是画家的退休老人,喋喋不休的话唠女士,两年来一直在船上的返家海员,博尔赫斯,在南美生意遍地的远亲,小站凌晨喝茶唠嗑抵御寒风的列车长,临时停靠站点卖杂货的妇孺们。。。 白天与深夜,皑皑白雪与炎热难当,沙砾与绿洲,高山与旷野,热闹的海港与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如影音般展现。 保罗•索鲁描写景物相当拿手,当他开始描写沿途风景是,常常让人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的体会,脑中也会随之而构建一幅幅南美的风情画卷。 他的旅行方式,对于热爱旅行的人是一种非常棒的指导手册。比如旅途中常常会遇到的延误,错过列车,住到环境十分差的旅馆,碰到刨根问底的同车旅客等等。 保持笃定的心态,随遇而安,是解决旅行途中大部分问题的良方。 对于一个对南美洲非常陌生的读者,从这本书中,又一次梳理了地理地貌,少许了解了一点历史。 保罗•索鲁在此趟旅行中,一直以地理老师的身份来应付好奇同车者的询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倒还真是做了一回地理老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