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摘抄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摘抄

《从西潮到东风》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一):中规中距的发展经济学观点

以经济学家身份站在世界银行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学问题。解决目前经济衰退的建议中规中矩,看上去有效,实施起来困难。此外,一两个发展中国家靠发展与自身禀赋优势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给发达国家或者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贡献,而是希望一批发展中国家能相继实现经济起飞,才能带来林教授所谓的新新常态。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二):角度高屋建瓴,言之成理

做一个批判经济学者容易,但做一个能提出个人理论的学者难,做一个能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者更难,林老师无疑属于后者。本书写的观点鲜明,例证详实,引用严谨,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观点必将被广大学者批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表述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现实中能否达到国家间的协同,对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投资又是否过于强调概念上新意;纸黄金的国际货币体系与现今世界货币发展潮流——多元化相左,即使在经济上纸黄金更合适,但政治上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深入思考。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三):读《从西潮到东风》的感受

本书的第一部分,林毅夫用自己的思路分析了08_09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欧洲出现问题的根源和中国外汇剧增的原因。林指出:危机的根源是子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美国持续的低利率,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以此为背景的美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市全球失衡的主要原因。在这期间美国的金融监管放松,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奇高,次级债贷款市场扩张,很多国家的银行业都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所以当美国的金融市场出现资金枯竭,欧元区和其他国家的银行体系立刻出现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信贷投放放缓,经济受到影响。

欧洲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金融监管放松让欧元区核心国家的银行提高了杠杆率,由此提供了大量资金导致外围国家出现房地产泡沫和过度消费。这两个原因导致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工资上涨,预算增加。但是当经济危机发生时,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衰退,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刺激方案。由此财政赤字增加,债务指标恶化,问题出现。

第二部分,林给出了解决世界经济危机的方法: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部分,同《解读中国经济》中描述的理论一样,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赶超,必须采用依据国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战略。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产业升级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独特的机遇。

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国家货币体系,这一部分真的没有看懂。需要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后继续阅读。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四):超越凯恩斯主义:林毅夫的观点

注:本文是对林毅夫此书主要观点的概括。

林毅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2008年,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在2012年四年世行任期届满后,林毅夫返回北大执教,同期出版了《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一书的中文版。

林毅夫认为,国外某些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罪于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全球的经济失衡并非起源于东亚,相反,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监管放松所带来的高杠杆率,加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执行的低利率政策,共同导致了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现象。

林毅夫建议各国应该采取结构性的改革措施,否则,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欧元区、日本和美国都陷入漫长的低增长、高风险和金融投资低回报的“新常态”。

他提出,应当通过刺激需求为改革创造空间。他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理论,建议将财政政策放在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货币政策则应适应财政的要求。林认为,反周期的财政支出带来的经济增长加速和政府收入增加可以偿付今天发生的成本,所以不会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

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新的发展经济学策略,而非简单的传统理论。他认为应当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禀赋上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何处。

林毅夫同时认为,新兴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他大胆建议采取“纸黄金”的全球储备货币替代目前的国家储备货币。林毅夫将其称之为凯恩斯“bancor”的国际货币的改进版。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五):为金融危机开药方

关于西潮的提法,早先在蒋梦麟书写中国受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变化的《西潮和新潮》一书中见到。蒋老在昆明防空洞里用英文书写的类自传又有点回忆录性质的《西潮和新潮》中尽量以公正平和的心态看待时代里的政经文化、人与事。后来,又看到李欧梵的《西潮的彼岸》再次融入个人的情感经历从中西文学的角度书写东西方文化差异。而林毅夫的《从西潮到东风》同样是界乎中西之间,从世界经济发展,全球货币体系的角度书写全球经济的改革之路。

林毅夫4年前(2008年)任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的的专题报道我恰巧看过,记录片中的他温文而雅,性情柔和。而他的观点也如同性情,趋向于柔和,比如他在文中反思世界经济危机,反思全球经济增长压力时提出,反思是为了寻求一条全球经济共赢的改革道路。

林毅夫任职世界银行的四年,也是全球经济最艰难的四年,各种经济体之间的磨擦和矛盾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也是越演越烈,困难空前。在为共赢这个目标努力之中,作者着重分析了08-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金融危机后经济失衡解决的理论思考,贫穷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林毅夫回顾了上任之初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包容性的增长,以及使全世界摆脱贫困而作出的努力与探索。只是这种探索被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打乱。林毅夫早在2008年6月在华盛顿看到粮食和能源价格飞涨时就提出需提高警易应对随后的通货紧缩,9月危机爆发时,又预测到经济会陷入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居不下的通货紧缩恶性循环怪圈。

林毅夫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了“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即进行全球协同的、反周期的、消除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投资,目的是启动全球需求、消化全球过剩产能,恢复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个人认为林毅夫提出的“超越凯恩斯主义”以及全球统一货币“纸黄金”的提法都充满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色彩,这在当前复杂的全球货币环境下也很难实现。在本书中,林毅夫诚恳地分别为高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开出了药方,虽然这方子看起来也有点理想化,需要实践和踏实的实际行动来支持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