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读后感100字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读后感100字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是一本由(美)詹姆斯•p•沃麦克,(英)丹尼尔•T•琼斯,(美)丹尼尔•著作,无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读后感(一):学习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http://www.duibiao.org/kaocha/toyota.htm丰田展厅参观 了解丰田广州生产基地布局与发展概况。 参观广汽丰田汽车公司总装车间 观看丰田凯美瑞、汉兰达、雅力士3款车型的总装过程,现场体验丰田精益管理模式 通过参观了解丰田在企业内部推进精益生产和看板管理,以及借鉴丰田现场管理方式。分享交流:丰田文化与精益管理之道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读后感(二):《丰田精益化生产》总结

作为一个前期一直在学习各类报表、会计学经济学准则的管理学第二学位同学,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应该是让自己回到了公司运营的本质,即成本控制如何落实等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上。如果我们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那么生产的量越大,那么固定成本均摊就能够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而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大机器时代给人的一个观念就是,生产越自动化、产量就越大,自然成本就能够被降低,这就是福特“流水作业”广为实施的经济学本质。福特在1908年生产出第一辆普通百姓的“福特-T”型车,将汽车从奢侈品变为普通民众的通用交通工具。并在1913年开发“流水线”思想,革命了整个工业生产方式。自此,整个汽车行业,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以福特式流水式生产,超量地生产汽车,创造了汽车经济的繁荣。

大野耐一所在的日本丰田,由丰田佐吉先生创办。最初依托能够自动检测错误并及时停止的纺织机发家。丰田佐吉先生在考察美国归国后,受美国汽车行业影响,决心创办日本本土汽车行业。丰田佐吉清醒地认识到汽车将是未来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决心依靠日本大和民族自身的力量从零攻克汽车制造。由此开始了从金属、发动机、漆料、车床等各领域汇集技术打磨日系汽车。日本汽车行业起初当然也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政策倾斜支持。

什么是精益生产?大野耐一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坚决杜绝公司生产中的一切浪费”,这种浪费绝对超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我们理解的浪费可能很简单的就是供给大于需求。食物吃不完,是我吃饱了,即需求没了,但是食物还有,只能浪费。大野耐一的浪费,1)首先,更加普遍与广泛。最终的产成品——汽车,是可以浪费的;在产品——零件,是可以浪费的;员工的劳动,也是可以浪费的。让一切“动作”成为“工作”,创造价值,让生产过程中的一切产品,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及时被下一个加工消耗掉。杜绝这种“供给”与“需求”不对等的浪费。2)另外一点,是从根本上避免某种不必要的浪费。从工程上改变加工方式,删除一部分需求,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这就好比说,饭不是吃饱了就不用吃了,而是试图改变生产过程,改成“不要吃饭”。例如,如果在产品的零件,能够被下一个加工点立刻消耗掉,就不需要中间仓库和管理进行维护。如果员工某个动作并不能创建价值,如等待零件、搬运零件,那么就通过再规划加工点的位置和顺序结构,降低这种不创造价值的"动作"占比。

书中为了实现这种精益的成本管理,创造了一种“看板”工具用于这种加工的管理(具体需要看书,或者资料,用法和细节不一而足),以及两种核心思想“自动化”和“准时化”。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细节:

1. 动作与工作。

他将动作与工作从劳动中分离开,即一个人安装在零件上安装螺丝是工作,但是将安装好的零件送到下一个加工点的搬运就只是动作,是无效的劳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应该将工人的所有工时都有效利用在工作上,而不是搬运、等待产品这种动作上。

2. 5个为什么与真正的原因

杜绝浪费就要发现实际加工中真正产生浪费的原因,如果机器故障生产了大量残次品,就认为故障的原因是坏了这么表象的事情,那么就不会发现故障坏了但是还在生产,没有及时停止,也发现不了应该安装一个故障检测装置。5个为什么也是为了帮助工厂经理发现这些“真正的原因”,从而杜绝生产中的浪费。

3. 从“省力化”到“省人化”,再到“少人化”

省力是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但是这种节省可能只是需要1个人的活,现在只需要0.8个人,并不能节省人力;省人化在上述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工人效率的最终目的还是节省工人使用,否则人数不变并没有任何意义;少人化是考虑了机器的定员制,对于一台需要5个人同时在才能运转的作业,即使可以节省一个人,也无法由于机器开动的限制无法实现。少人化的关键,是人员的灵活安排。需要一个人干的活,就可以一个人做。

4. “流水作业”和“传送作业”

福特流水作业的本质是大量生产,需要将大量零件的库存按照流水线工作组装。

5. 多工序操作

主要是一个人控制多个工序,工形和口形工作区的建立。

6. 建立交接棒区

平衡不同员工之间的工作效率,建立相互的帮扶

7. 生产的“均衡化”

避免一个月的生产,最后挤到最后一周。应该建立均衡化,稳定的生产流程。后一个工序需要多少,就通过样板向前面的提交需求,均衡生产。

8. 缩小批量,迅速变换

丰田精益生产的核心是一种准时化与自动化带来的,不同工序之间快速的零件加工传递。适用于“多类型,少量”的生产模式,为此同一个加工可能由不同的模式。

9. 别怕生产线停下来

生产线总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一个生产线停止,其他生产线缺少零件或者零件过量生产无处堆积,因此总是担心。但是问题总要暴露,才能够被解决。为此应该要做的是努力改进生产线,让他能够随时停而不会扩大影响;然后努力改进未不需要停的生产线。

10. 从改进作业到改进设备

生产现场的改进方案,大体上分为:制定作业的规章程序,更换部署,明确工件存放场所和数量等“作业改进”,以及引进装置,设备自动化等“设备改进”。丰田生产方式首先是整个流水线操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所以改进设备应该在改进作业之后进行。

精益化生产就是寻求最大化杜绝生产中的浪费现象。两个核心想法是“准时化”与“自动化”,自动化的想法来自于丰田佐吉,自动化的监控设备的运转,及时停止生产次品;准时化是说,让任何一个加工步骤在需要的时刻,都能以需要的数量,需要的零件被满足,为此需要通过看板,将需求及时的从后面像前面传递。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读后感(三):从大批量生产到精益生产

1984年秋,詹姆斯·P·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等人在结束一次国际会议后宣布他们出版了一本新书《汽车的未来》,该书讨论了世界汽车工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们认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对欧美国家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必然有所冲击,为了防止这一事态的发生,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关重要。1985年初,在36家基金会的赞助下,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项“国际汽车计划”,该项计划历时5年,于1990年完成,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并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数篇文章阐述他们的观点。

1990年,《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的出版,对精益生产方式的推广起到了空前绝后的作用,顿时成为了管理领域的畅销书,至今仍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尽管近些年,丰田多次遭受“质量门”事件的影响,这本书所倡导的“精益生产方式”仍然还难以落下帷幕,丰田还是“精益生产”的符号。

要想理解精益生产方式的含义,则必须对单件生产方式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对比。单件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作坊式的手工打造,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产量低,价格高,生产环境灵活;而大量生产方式相反,可以使用半熟练的工人,产量高、价格低廉、生产环境死板。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优点,“既避免了前者的高成本,又避免了后者的僵化”,但要想更深度地了解精益生产方式还要相互比较大批量生产与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区别。

《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的第一篇《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可以看做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的世界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的简史,第二章主要介绍单件生产方式的没落已经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兴起(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三章则介绍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没落精益生产方式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至今)。为了分析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我们分析一下大批量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在1903年以前,汽车行业还只是实行单件生产方式,手工打造,产量极低、价格高昂,那时候,只有富有的资本家才能拥有一辆个性化的汽车,汽车和其他奢侈品一样成为身份的象征,到了1903年,亨利.福特发生产T型汽车后,汽车的产量极大地提高,大量生产的规模效应下,汽车的价格逐步下降。到了1913年8月后,福特在底特律海兰公园新厂房装置了移动的总装线设备,工人们只需站在原地不动,总装线将汽车送到他们的面前,这个变革又使得工人的平均工作周期由2.3分种减少到1.9分钟。由于改变了传统方式大单件生产方式,福特汽车的生产量快速上涨,到20世纪初期,同一种车型的产量达到了200万辆,同时也使得汽车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三分之二,在加上福特汽车在使用和维护上的方便性,汽车基本上进入了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福特当时的梦想就是让汽车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后来这个梦想在上世纪60年代基本上得以实现。

1955年,美国汽车产业依靠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和斯隆的多系列生产政策,使大批量生产方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成熟的生产方式,大批量生产方式达到了鼎盛时期。可悲的是,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汽车产业开始失去了过去三十多年的竞争优势,因为,大批量生产已经基本普及到了世界各个国家,欧洲国家的诸多汽车公司复制了大批量生产方式技术,在运动型和紧凑型汽车上比美国抢先登陆市场,从而赢得了美国消费者的信赖,特别是在石油危机的情况下。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优势也不是永恒存在,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工人工资的上涨与有限的缩短工作时间(劳动效率提高的有限度)的矛盾,使大批量生产风光不在,此时日本盛行的丰田生产方式闪亮登场,快速地取代了大批量生产方式,詹姆斯.沃麦克和他的研究团队把这种生产方式命名为“精益生产方式”。

《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的第二篇《精益生产方式的要素》的五章内容,前四章,即《管理工厂》、《汽车设计》、《协作配套》、《用户关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各个环节,同时也介绍了大批量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该篇的第五章《管理精益企业》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是如何系统地运用于全球化精益企业,并介绍了如何管理精益企业。实际上这五章的内容是“精益生产方式的五要素”,它贯穿本书的中心体系。

《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的贡献并不在于提出了大批量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它创造性地将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重新命名为“精益生产方式”,它提出了新的理念,并且在产业界内容引导了新一轮的学习风潮,它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提示: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