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转折点读后感1000字

转折点读后感1000字

《转折点》是一本由[美] 杨定一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折点》读后感(一):从博士到中国海军首位驱逐舰女舰长,撒贝宁惊呼,电影都没那么精彩

大学毕业之后,她在华为工作,从基层做起,一路飙升到高级副总裁秘书,年薪百万,就在人们以为她会继续往上爬时,她却突然辞职,去读研,读博。 她就是出生于广西,因为励志人生,家喻户晓的韦慧晓。人们都很好奇,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就像杨定一博士在《转折点》这本书所说的,一个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是被物质限制的表面而已。人们如果向自己内心观察,会发现很多颠覆性的感受,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可以有无限可能。 杨定一博士被称为“天才科学家”,13岁考得全国第一名,被巴西利亚医学院录取,21岁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取得生化、医学双博士,27岁成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在这本书《转折点》里,人们就很好地找出韦慧晓人生转折的原因。在华为工作期间,韦慧晓一直也喜欢工作,喜欢因工作带来的物质。 突然有一天,她安静下来,慢慢去抚摸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更想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于是,她辞职去工作,硕博连读。 在读书期间,她享受到一种久违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发现书中的“黄金屋”。 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她也不断地为社会做贡献。 她去西藏支教,用自己的爱,给当地孩子带去阳光和温暖,受到当地人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在汶川地震之后,她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来到了四川当自愿者,每天都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在2008年,她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她以国家大局为重,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授予“2008奥运会冠军论坛优秀志愿者”称号等。 她心有受苦受累的普通老百姓,脑里有大局意识。 就像书中所说的,当你要想改变自己,先从意识开始,意识发生变化,人生就可能不同。 韦慧晓从小就有海军梦,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保家卫国的意识又串了出来,这时候,她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她写了200多页的自荐信,终于被招入伍,成为海军一员。 入伍以后就一帆风顺了吗?然而并没有。 她入伍之后发现,自己年纪比较大,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压力。 正如韦慧晓所说,在梦想面前,一切困难都变得容易起来。 为了赶上别人,她每天加班加点学习,用一年学了别人两年学的知识,不断赶超,不断突破,用了几年时间超过了别人。被任命为绍兴舰舰长。 而为什么她能有那么大的突破呢? 就像《转折点》这本书所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转折点》读后感(二):《转折点》:借助困难重新认识自己,活出更多可能

《转折点》:借助困难重新认识自己,活出更多可能 在看《转折点》这本书前,我曾为自己是听力残疾人,出门与人打交道比较困难时,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比较自卑,变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非取快递和赶集买菜,才出门。 由颉腾文化策划编辑,由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全部生命系列中的《转折点》,则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虽是残疾人,但也没必要活的那么卑微,是金子总会发光发热。一切皆有可能,而这些可能是不会受身体缺陷限制的。 以前总有人跟我说,不要自我设限。我不以为然,也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感觉,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看《转折点》后,则颠倒了我的看法。与其说是看法,倒不如说是认知。从认知到意识,重新审视世界,认识全新的自己。选取书中部分内容: “假如你要完全面对真实,而完全接受是意识为主、意识优先、只有意识是真的,那么,早晚你要面对人间这个层面的事实——— 其实,你对物质和人类所看重的一切的认知,包括文化、文明、价值、历史,甚至科学,全部都会是颠倒的。 至于你点点滴滴活出来的这一生究竟颠倒到什么地步,或许你到现在还无法想象。就算我为你一一指出来,你也不见得会相信。 我想指出来的,其实还不到从唯物到唯识这种观念上全面而彻底的颠倒,而是光站在“有”的角度,就在这人间相对的范围,你从刚懂事,到上学,到今天所学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的。 这一点,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 然而,这种人间层面的颠倒,可能让你从观念、从认知、从思考,全面地重新起步。你突然体会到这种颠倒,也可能自然会进一步去追求“全部生命系列”所谈的从唯物到唯识的颠倒的关系。” 再重新认识以前的自己,发现自己其实也是挺优秀的。大概是从小在被打击和否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缘故,让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不自信,也不觉得自己优秀。 作为成人,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到现在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网络谋生,谋生工具是手机和电脑。 既是在网络谋生,就离不开网络学习。如今网络学习的方式多样化,有视频,音频,文字。 我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的学习方式优先是文字。有时遇到所学的最新内容,视频与音频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文字,我也因此错过了学习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视频没有字幕的话。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把重要视频上的内容,用微信上的语音转文字,每隔1分钟录一次音,同时转成文字。60分钟的视频,60个语音,转成文字,整理文字到文档,对照文档再回看视频,审核文字是否有错误和疏漏。 从60分钟的视频变成60分钟的文档里的文字,整个过程大约180分钟左右。 过程辛苦,繁琐,但跟与时偕行学习最新内容比起来,不算什么,是值得付出的。 总结这段经历,我发现自己突破了听力不好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我是可以活出生命的更多可能的。 虽然我自上学开始,在学校,小学学习成绩总是前三,初中学习成绩前十。因为听力不好,我练就了看老师口型听课,虽然能听得懂的都是少数,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及格。 所以人的潜能真得是无限的,为适应学习和生存,办法比困难多,而这些困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转折点?就看着自己有没有好好运用并开始转变。如《转折点》说: “你的生命,从最踏实的行为开始转变。其实跟你领不领悟没有关系,你已经改变了。这种踏实的转变,也自然回头影响你领悟的成就。” 跟大部分人一样,我现在也处于艰难、阴暗的时期,贷款利息,生活费,收入来源等受到挑战,但我心一点不慌,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看“全部生命系列”的书籍《转折点》,重新认识全新的自己,完成这一生意识转变的旅程,落到意识的门户,进入唯识的真实。

《转折点》读后感(三):所谓转折,不过是观念的改变

何为转折点?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对已有的认知坚定不移,但却在某个瞬间意识到世界有些不同,原本的观念开始颠覆。当新旧观念开始碰撞,当思维不断扩散,个人意识在此刻开始觉醒,而这短暂的瞬间也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转折点。

《转折点》是杨定一博士的又一力作,杨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很多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以此为依据向读者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可能, 不要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而错过生命的转折点。无论是医学、量子力学、天文学、文学、心理学,每一个领域的突破都是一次跨时代的转折。

从古至今,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百万年,对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而发现宇宙真相的人永远是关键的少数人。人类的认知的发展一向如此,总是有人在普遍规律中发现特例,然后不断地重复研究,最终使小部分产生同样的规律,再逐渐扩大到人类整个群体,人类文明也因此不断推进。

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分化,比如中西方文明就存在很大差距,东方崇尚以和为贵,西方提倡冒险精神。但是在杨定一博士的《转折点》一书中有关文明的介绍却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文明。杨博士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文明仅仅是五官之内的,如果将文明的维度扩大,地球上一定存在着许多我们人类目前感知不到的文明,承认人类的局限性使实现转折的必须条件。

杨博士认为,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只不过是观念的改变,就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今的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改变了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地球还是原来的那个地球,我们的探索都只是观念上的突破。

杨博士始终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比人类更加高级的文明,只不过人类本身的劣根性阻碍了文明进一步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此时的人类本应更加注重内在精神上的发掘,但是却沉迷于权力、金钱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负面情绪逐渐暴露,也就阻碍了整个文明的进步。

仅就目前人类的研究而言,无论是物理学、医学、天文学或者是化学,都希望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寻求宇宙从何而来,又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人类的认知一直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我们所找到的真相更多时候只是自以为的真相,就像历史书中所记载的史料,并非全部为事实。

寻求真相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目的,无论怎样的疑问最终都会寻找到一个答案,只是答案是真是假需要时间来证明,也考验整个人类文明的程度。也许,地球上就存在高于人类的文明,在观察着人类的一举一动,等待着一个人类的转折点,停止负面的内耗,走入文明新高度。

科学是一个不断被建立又不断被推翻的过程,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一次次的认知革命。人们在遇见危机之时总想要去寻求外界的力量,但是往往向外不如向内,所有的挑战与困难最终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而这时则需要打破常规,寻找新的途径。

突破常规后,意识会到达新的境界,古人先贤也许是距离人类转折点最近的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将外在与内在分割开来,注重内心的修养,以一种更加宏大的格局看待世界万物。也唯有在思想上实现纯粹的革新,才能看到转折之后为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其实杨博士所说的不过就是一种向心的力量,书中所涉及的实例都是在打破人类多年教育导致的固有思维,让读者意识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先破后立,在这种观点的反复刷新中不断建立新的认知,也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转折点。

《转折点》是一本兼具哲学与科学的书籍,以人类发展的角度缓缓展开,试图唤醒读者的自我觉醒意识。书中的转折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个特点的时间,而是一种过程,一种方式。建议大家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观察世界,寻找人类世界走向更高文明的转折点。

《转折点》读后感(四):从网络购物到直播健身,从认知到意识,找到你自己的《转折点》

十年前,你是否会想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购买到你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 十年前,你是否会想到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跟着教练一起健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前一阵,台湾艺人刘畊宏和妻子因为疫情隔离在上海的家中,他们通过直播带领大家一起跳健身操,累计观看人数达1.4亿,特别是在4月17日那场直播中,其观看人数已达到1391万。 而五一假期,一位山东导游娟姐独自爬上6700多台阶的泰山,通过网络为大家直播日出,竟然有33万人在直播间,共同守候泰山日出。 你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正一步一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这种转变给我们的生活不仅带来了便捷,同时也通过不断刷新的网络虚拟空间,不断转变着我们的思想认知。

图片:自己拍摄

杨定一博士在《转折点》一书中写道:在人间,早晚会有一个时点,人类(当然包括你)会突然得到一种天翻地覆的转变。他说,这本书亦可以称为“重新起步(Reset)”。全书通过一些大家熟知的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现象来阐述,我们如何从认知到意识,重新审视世界,认识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转折点。 一.转折点之概念: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杨博士在这里用一个数学上的X轴Y轴的变量关系来表示我们意识转变的过程。X轴表示有多少人(People)采纳了新的观念,Y轴则表示整体意识转变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转折点》插图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这个变量曲线?是不是发现这个曲线已经超过了Y轴的最高点?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空间发展,现代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加便捷,信息扩散更迅速,引发转变需要的数字也在不断下降。仿佛一瞬间,原本陌生的观念,好像大家默契地都懂了。 比如说,我们十年前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可以通过网络去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衣服鞋帽,而现在小到一颗扣子、别针,大到沙发、衣柜、洗衣机、电冰箱,都可以通过网上下单,完成配送。 我们还可以跨境网购,买到智利的车厘子、法国的勃艮第红酒、澳洲的羊绒被。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同事小瑾的妈妈之前患有脑梗,每天清晨独自起床格外费力。她忽然就想,能不能买一个类似医院病床旁的那种扶手支架,然后就去某宝上搜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而且名字就叫“老人起床辅助器”。上面是一个不锈钢扶手,下面有个三脚架可以置于床垫下面,安装简便,使用方便。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商的快速发展,而在疫情期间,则又催化了直播带货、直播云旅游、直播健身的热潮。 甚至我们小时候梦想的在家上网课,今天也变成了现实。 二.转折点之大数据归类:有阻碍才有自由 任何观念,都是要透过比较和对照才得来的,也可以说是自由的意识受到了身心的阻碍,在对比的相互摩擦之下才有的。 比如说电压透过电路的摩擦和阻碍,带出光和热,获取有用的“功”。假如电路没有阻碍和对立,电压可以自由流动,反而不会产生任何的“功”。

图片来源于《转折点》插图

杨博士把这一物理现象引申到如何做人,假如一个人完全自由,没有约束,没有对比,他也不会产生让别人觉得“有用”的“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映的是你看世界的立场。而这些都是跟你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等息息相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都会根据你的价值观来为你推送信息。比如说你是个宝妈,可能会时不时搜一些婴儿用品,当你下次打开手机时,你手机界面推送的就会是各种各样有关婴儿产品的信息。而如果你是喜欢诗词的文艺青年,那么你打开手机,它就会推送各种跟诗词有关的信息。 在这种“选择——强化——缩窄选择”的过程中,你以为别人不知道你的个人属性,却早已经被大数据算法归类为某一派。 三.转折点之稳定性:有秩序才更稳定 你有没有观察过小孩子们在沙滩边堆城堡,无论你有多么精巧的技艺、花多少时间去堆砌,这个城堡还是会崩塌,变得跟之前的沙子没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转折点》插图

这个现象本来是说有规律的任何东西经过时间都会耗散,就如同我们学过的热力学定律——系统的熵趋向更大。 但杨博士也提出了反问,说为什么我们人没有随着时间变成一团分不出内外的分子糊,而还是有细胞、有组织的架构呢?这个好像是跟热力学“系统的熵趋向更大”定律是反着的,可称为“负熵”,它反应的是把秩序集中起来,有秩序才是更稳定的状态。 德国心理大师伯特·海灵格博士(Dr.BertHellinger)博士提出了“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理论,认为家庭系统有一普遍存在的“自然的秩序”存在,当每个成员都能按秩序恰如其分时,家庭中的爱就会自然流动。

所以,要想获得更稳定的结构,或是更稳定的家庭关系,都需要遵守秩序的制约。 结后语: 杨博士的这本《转折点》,不是简单说让我们转变思想,改变现状。而是让我们跳出“封闭系统”的限制,站在更为广阔、更高的空间去回看自己,你可能就会发现,曾经认知层面的颠倒。 人类的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只是我们过去被狭窄的观念束缚住了,因而一些无限大的潜能也会被限制成眼前的一点点现实。 但如果没有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人类很有可能会不断伤害环境,甚至毁灭地球。 所以,我们既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同时还要接受秩序的制约,这样才能获得自由和发展。

《转折点》读后感(五):此后余生:做回自己,懂得放下,回归简单,走进生命的本源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太空总署秘密资助了一项实验——教海豚说话。 实验本来进行得还算顺利,海豚确实学会了一部分单词。 但是在实验中,由于每日的朝夕相处,海豚皮特和负责训练它的训练员玛格丽特,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皮特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向玛格丽特表示爱意。只有得到玛格丽特的“特殊”安抚,皮特的欲望得到满足,它才愿意继续实验。 皮特和玛格丽特之间的这种奇妙的关系,导致实验无法继续下去。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将玛格丽特调离了工作岗位。 可是,玛格丽特离开之后不久,皮特在悲伤之中,沉入了水底,将自己活活闷死了。 关于这个实验,美国封锁了消息50年。这种有悖常理、颠覆大众认知的事,即使到今天也不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不管大众能不能接受,事实就是事实。而人类一直信奉的理念,是否又是绝对的正确呢? 美国著名生化博士杨定一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人间没有哪一个理念是绝对的正确、绝对的权威。最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短暂的意义。”

一:你所信奉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角度,一个观念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来临之前,有很多蟾蜍出现在大街上,密密麻麻,看了让人头皮发麻。 面对异象,当时有专家站出来说: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导致蟾蜍大量繁殖。人们还笑称:08年是奥运年,连蟾蜍都出来凑热闹了。 可是,没过多久,地震发生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蟾蜍是提前感知了地震的到来,爬出来躲避的。 无独有偶,2003年泰国发生大海啸。当所有人在惊慌之中,爬到高山上躲避时才发现,那些猴子、飞鸟等动物,早早就预感到海啸的来临,已经提前在山上躲着了。 反而那些被人类圈养的家畜,因为被关着,所以没能逃脱被海啸卷走的厄运。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会认为:人类是这世间唯一聪明的存在? 人们发明了各种先进的仪器,来预知未来。可在灾难面前,所有的科技不堪一击。 可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作为贴近大自然的一员,人类像动物一样,充满了灵性。 但是,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灵性渐渐消失了。 杨定一认为:如果回到人类最初的母系社会,人类的科技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人类在灵性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因为母系社会是以“已经为人母的女性”作为主导的。 母亲,无疑是这世间最慈悲、最包容的存在。 如果整个世界被母爱所包围,这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地球也会少受许多创伤,人类也就不会失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本能,也就会比现在更富有灵性。 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我们之前的认知——自以为正确的认知,很多都需要打个问号。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尽管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非常高的阶段,但地球上却有许多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比如:英国的巨石阵。 那些平均重达30吨、高8米的巨石,43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搬动的?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巨石还可以准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十二个方位,以及不同季节的起落。 如此复杂的工程,古人是怎么完成的?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又如:纳兹卡图案。那些线条笔直的图案,仿佛外星人的飞行器跑道。 可是,地球上真的出现过外星人吗?这又是科学至今不能回答的问题。这似乎很玄妙,已经颠覆了你的认知。 也许你只信奉唯物主义,对一切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事情都自动屏蔽,并称它们为“迷信”、“伪科学”。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又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所以,杨定一才会说:“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正确并且可以依赖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角度、一个观念。”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谁的角度?

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权威,想看清真相,必须自己去思考 最近看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很是感慨。 前一篇文章我刚看了《多存点钱吧,活着很贵的》。文章告诉我们:没事要努力挣钱、存钱,让自己丰衣足食、生活无忧。 下一篇文章我就看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物质极简、关系极简、精神丰盈》,劝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物质追求,转而追求精神的富足。 看完我就迷乱了:我究竟该追求物质财富,还是该寻求精神寄托呢?想想真让人头大。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只需一部手机,我们就能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但是,扪心自问,你又了解了什么? 比如历史。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实,既然是事实,那应该是真实的吧?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只有胜利者,才有机会书写历史。 其实,和其它的文章一样,既然历史是人书写的,自然就会有人的感情和观点。 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 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家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其实别人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 杨定一说:“最好的朝圣,其实是往内转,往心投入。”不管你接触了多少外界的物质和观念,最终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才能转化成你自己的内在。 文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曾经,东方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西方国家纷纷前往东方朝拜。元朝的时候,马克▪波罗还在书中无限向往地写道:中国遍地是黄金。 可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国人从外貌到内在,都向西方学习。剪短发、穿西装、吃西餐一时成为了时尚。西医西药也被推到无与伦比的地位。 可是,到了今天,人们又重新开始认识东方文化。全国各地兴起了热热闹闹的“汉服文化节”。曾经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风水文化,也开始被学者重新研究。 自新冠疫情以来,张文宏和钟南山院士更是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医中药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过多依赖西药,对人体有害无益。 世界转了一圈似乎又回来了。 人们最终发现,不同的文化有她产生的不同的土壤,并没有优劣之分。 所以,其实我们的人生中,关于真相的争论其实并不重要,也毫无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杨定一告诉我们:懂得放过自己,懂得舍离,回归生命的本质,找寻生命最初的灵性,才是人类实现自我救赎的最终方法。

三:懂得放下,回归简单,走进生命的本源 你相信生命有轮回吗? 一片树叶在冬天落下,融化腐烂之后,会将自己的能量从树根传递给大树。只要大树不死,第二年春天它又会长出新的树叶。 新树叶里自然就有了去年的落叶的养分。那么,你能说新树叶里没有去年的落叶的生命吗? 生命总是一代代延续的,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 社会学家发现:人类之所以对“糖”情有独钟,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获取能量不容易,一旦得到一点点糖就视如珍宝。 这样的感情一代代延续,到今天,虽然糖对我们来说随处可见,而且还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但是,由于远古的记忆,人类依然很难抵挡糖的诱惑。这在小孩子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像这种对“糖”的特殊情感,被科学家们称为人类的“远古记忆”。 当然,这只是很一般的例子。有些极端的例子,是我们不愿意或很难承认的。 比如杨定一博士就在《转折点》一书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英国BBC曾制作过一部纪录片,记录那些有“前世记忆”的孩子。 有个孩子跟随家人去参加葬礼,竟然当场说:“这是杀我的人,他雇了三个人把我推到水里。” 家人一听,大为惊讶。因为被推到水里淹死的,是这个孩子的叔叔。 那么,这个孩子和他的叔叔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想不用说你也能明白了。 其实举这个例子我们不是要讨论:生命究竟有没有轮回?而是要说:生命,不是只有你眼前看到的这一种可能性。 很多观念,并不是你现在接受不了,未来就一定接受不了。曾经人类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不是也接受了地球是圆的的观念吗? 所以,不必执着于眼前的困境。“既然真正的你没有生过,那么,又有什么毁灭、死亡、消失可怕的。” 我们一生一生地来,又一次一次地迷失自己,值得吗?你曾固执地认定的观点,也许是错的,根本不值一提。 当新的观念颠覆了你固有的认知,也许你生命的“转折点”就来了。 在《转折点》一书中,杨定一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本书带领我们从认知到意识,重新审视世界,审视生命,认识全新的自己。 只有当你放下所有的偏见,去接纳和感受这个世界时,你才能从固有的有限世界中走出来,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也许那时,你会从本质上开始觉醒。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重新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回归生命最初的本质。 活出幸福,活出生命的丰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