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战》是一本由[美]大卫·阿米蒂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战》读后感(一):趟过历史长河

内战,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是一个敏感但无处不在的话题。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哪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内战,这件事其实很正常——毕竟不是诞生在同一个民族或同一个国家就不会有分歧,当分歧到了无可挽回同时又划分于某几个派别时,内战就爆发了。

国家之间的战争看似占据了战争的主要部分,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不少的内战是被掩盖或是被定义为其他事物。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民族内的自相残杀反而是最频繁的。

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欧洲在古代不同的国家有着相同的神——在那个政教一体的时代,欧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在紧密程度甚至超过欧盟——欧盟是政治经济需要,而那时的欧洲是信仰需要,但战争并不少见。欧洲是整个世界步入现代社会最早的,理应得到最文明的殊荣,可是欧洲确是世界上战争密度最大的地方。可见,派别的分歧往往超出了国家的利益。中国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年代。那是一个羸弱的国家,上面是无数羸弱的人民——还有企图从中获利的帝国主义者和窝里横的军阀、官吏、豪绅。列强们相比起来并没有对中国“怎么样”,反而是军阀们为了一己私利去无休止的内斗。兴,百姓不一定会苦,但亡,百姓无安身立命之地。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内战有很多形式,大多人们会根据“主角”的立场将其定义为革命(Revolution)或是叛乱(Insurgency),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因为这两个定义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显然,革命者比叛乱分子要好听多了。但很遗憾,这就是政治需要。

这是一本好书,毫不过誉地,这本书有机会开创一个时代。它细致、尖锐地讨论了很多人和众多国家不愿提及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言众人之不敢言。我相信这本书有着极大的编撰难度——许多资料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所以读这本书要怀着敬意与辩证思想,里面的,是人类不愿触及的一面。

《内战》读后感(二):内战

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让我想想书评该怎样写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地位不需质疑,他的书地位仍不需质疑,肯定是一本佳作。

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往往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上,直到结尾,都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个遗憾。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少有点。从古至今,写战争的书数不胜数,但写内战的书,却可谓少之又少。作者的江湖地位就不用说了,作者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空白,讲述了内战的发展史。

作者贯穿了三个时期:一.罗马 二.欧洲 三.美国南北战争。从古至今,以时间观察者的角度,来狠狠的发掘人心。

作者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就是想用观念影响战争。 以观念去影响战争,并非阿米蒂奇的首创。著名的军事史专家马丁·范克勒韦尔德在《战争的文化》一书中指出,战争未必是负面的,有时它是事态发展的必然。关键是,我们不能丧失形而上的文化,否则,野蛮的乌合之众、没有灵魂的机器、没有骨头的男人和女权主义者,会让付出巨大代价、想去实现的战争目标付诸东流。厘清“内战”的意涵亦是如此,它不该被视作一个冰冷而矛盾的概念,在每一次多维度的权衡取舍间,观念决定了参与或退出者的命运,且可能改写了历史。

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专业书籍,以至于让我久久思考作者的想法,我赞同他的观点,在某些层次上,我也觉得有些不足,这是一场被终结的谈话。

读完全书,脑海中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所有的人类都是一家人,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最后只能毁灭我们自己。

这是把我写得头大的书评,我得感受已无法表述,这是本佳作,值得一读

《内战》读后感(三):内战

说起内战,我们可能想到的是国家内部的战争,就像是兄弟两关起门来打架一般,这和侵华战争给我们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很多的抗战片中,似乎只要把结局定格在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这一天,和平与美好就会降临在人间,然而死亡和破坏并未因此而远去,然而一种冲突超越了其他任何形式的冲突,它导致了更多的死亡。这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内战——解放战争。我们都说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算到1945日本投降期间是八年抗战的时间,其实抗战不只这么短真正要算应该从1931年东北沦陷局部抗战算打了14年。 而内战更是早从1927南昌起/义开始算到1949结束即使是国共合作期间都在打内/战这样算来打了22年。

本书的作者大卫·阿米蒂奇是哈佛大学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讲座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他在本书中我们展现了内战被我们忽视的破坏力,以及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在书的封面开头有一句特别吸引我的话:

内战?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还有什么外战吗?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不都是兄弟之间的战争吗?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1862)

任何的战争都没有轻重之分,更何况与其他战争相比内战才是人类最广泛、最具破坏性以及最具有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如果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比喻为“为正义而战”。那么内战呢?抗战胜利那天我们可以举国同庆,但是内战的胜利,带来的是兄弟两撕破脸皮的伤痕累累,没有一方是胜利的,内战的历史越是波澜壮阔,身处其中的民众生活就越是水深火热。虽然很多的战争或者内战都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兄弟相残便可以盖棺定论的,就像大卫·阿米蒂奇在书中分析的那般,每场内战的发生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导火索。但是至少在如今和平的年代中,我们如果在影视作品中肆意去渲染和深化国共战争中的血腥和胜利自豪感,那么对于不了解史实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无疑不是在民族感情伤口上一把把地撒盐。

在大卫·阿米蒂奇的这本书里给我们对于内战有一个更为全观的认识和梳理,他将死亡与战争、国家、人性等宏大主题串联起来,对人类的命运充满了关切与悲悯。

《内战》读后感(四):内战

抱着怎样的心态来读这本《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仅仅因为它是中信出版的“见识丛书”系列其中一本吗?当然不是,身为中国人,对于“内战”一词并不陌生甚至更有感触,可能这就是它吸引我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不读历史的前些年,我天真的以为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这个世界就已走入无战争状态,后来我才发现二战之后有冷战,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甚至很多国家发生了内战,而唯一比战争更糟的就是内战。

在美国作家大卫-阿米蒂奇《内战》一书中,虽然看不到我脑内第一个闪过的国共内战,但是其内容也十分吸引人。作者选取了地中海时期、欧罗巴时期以及全球化时期发生的内战来展示它们的成因、过程以及在历史中的定位与引发今日转变的意义。

本书因此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从罗马启程”到“现代早期的岔路口”至“通往现代之路”。从古罗马跨越至今,内战的演变及影响在作者笔下得以更好的分析、梳理与描述。

在第一部分中,开篇叙述“内战”是如何出现以及被定义的,不仅是从名称上的演变,还有争斗、党争至内战的实质性转变。在那颇为遥远的时空中,对我来说有记忆点的当属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我疑惑它是否符合内战的定义,但伯罗奔尼撒战争确实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其由盛而衰。

在作者笔下回忆罗马内战的过程中,让人很难不去感叹历史的相似性,于书的第一部分后半部,作者罗列了一些历史上书写内战相关史料的作家与作品,不论是塔西陀的《编年史》,还是户坎的《内战记》,亦或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都另有它引人阅读的地方。

而本书的第二部分相较前者离今日更近,内战却一直延续并未消失,其破坏性亦未减弱,甚至摆脱不掉罗马时期内战的历史影响,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作者对内战的各项剖析时冒出的一点疑惑,内战除了不同政权间的对撞,是否也包含了平民对政权的反抗。“革命”一词的定义何解,而内战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作者列举美国内战与法国大革命来展现革命与内战之间互相隐含的特点更易于读者理解。

《内战》第三部分终于来到现代, 虽然对于书中提及的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由国际转为内战之事并无印象,但叙利亚以及伊拉克的国内冲突却是新闻中常见的内容,至于它们是否被定义为内战,作者在此也提出了个人观点。在诸多现代发生的内战中,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深刻,因此壹零年的时候也读过一本相关的作品《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今时看来仍觉残酷与血腥。

《内战》一书篇幅不长,去掉结语、后记、注释等附加内容,正文不过150余页,休息日从清晨看到下午的时光居然粗略的看完了,凭着印象写了以上,当然,有时间还是想要细读一次。

疯猴勿杀20180716

《内战》读后感(五):观念中的内战

有一些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出现——战争,它将时间空间链接了起来,让过去与过去对话,让现在与未来通话,而内战是其中最难定义,也是伤害很大的一种战争,这也是大卫·阿米蒂奇尝试去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

一场内战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平均价位大概是每年123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年北半球对南半球经济援助的数额;内战消耗的时间更长,大约比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长4倍,且一次内战最具可能性的遗产就是下一次内战;内战对人口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比如美国南北战争中死去的人数,就其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而言,也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大:美国南北双方大约有75万人死于内战,如果按照今天的美国人口基数来看,这相当于有750万美国人死亡,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受伤的、流离失所的,更不用谈在战争中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了;内战中物质和经济的消耗同样惊人;内战中,作战的双方都是同胞,带来的心理伤害远比外战,而战争的结束也并不会自然地带来和平。内战是“倒退的经济史”,是不可磨灭的内伤。

大卫·阿米蒂奇将内战划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讨论。第一个时期在古代罗马,因为他的起源、规范定义以及如何辨别它外在特征和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对定义内战有着决定性作用,大卫·阿米蒂奇认为内战起源于罗马,而不是更早的雅典或者修昔底德,罗马内战本身就包含了对内战的不同解释。第二个时期是近代早期的欧洲,欧洲时期开始出现内战与革命两个概念,而成功的内战被称为“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之中。“革命”被定义为指向未来的、提供发展可能性的、递增的。且革命者往往会否认与内战有关,事实上两者会一直相互交织和渗透,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可磨灭,也很难回避。第三个时期是自19世纪中期至今。它最大的特点是试图将内战置于法律的框架内,想以此改变内战的残酷性。关于内战的概念必须抛开历史的特殊性,才能从中获取它的定义,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一路沉淀下来的概念历史,在加入现代的法律和社会科学的语言之后,又增添了新的层次,使它更多样化,更丰富化,也更晦涩难懂。

以我拙见,内战主要来源于三种原因,党派之争,宗教之争,公民利益之争。现在主要是党派之争和宗教之争,关于在争斗的过程中不断加入的外部因素,就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内战了,如阿富汗、布鲁塞尔、达伊沙等等,它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战争已经变得更复杂了,一方的胜利也不能说明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胜利,它是内战加外部看不见的手,它对一个国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更加巨大,这场战争只是将斗争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国家之内,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影响至今未消散,对外部参与国家而言战场的缩小,减轻它们的负担。

大卫·阿米蒂奇关于内战的讨论更像是一场未尽的茶话会,期待新的阐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