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武士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武士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武士道》是一本由(日)新渡户稻造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士道》读后感(一):给予我力量的书

这几天看完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两本书,精神为之振奋,很有满足感,我喜欢之类提倡尚武精神的书籍。

我一直坚信日本武士道精神源自中华文化,并且中国的武士道精神鼎盛时代早在春秋战国,但是至今中国还没有像《武士道》这样对尚武精神加以具体总结的书籍。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武士道》也只是举例论证了些史料,而没有具体说明我这种智慧粗浅的人该如何学习我们自己的武士道。即便不太喜欢这个日本作者,我还是承认从他的书里获得了更多可以用以自律自警修身克己的东西。

我一只很羡慕日本民众对武士道精神的全民奉行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武士道》读后感(二):花は桜、人は武士

《武士道》读书笔记整理

作者:(日)新渡户稻造

领域:社会学

&读后感/书评

一本面向欧洲的日本学入门读物,可以和《菊与刀》配合着读。武士,作为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江户幕府,12世纪——19世纪)700多年来的社会精英群体,地位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仕人知识分子。所谓武士道其实就是这类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新渡户稻造介绍了武士具有的几种特质,包括:义(正直、公正)、勇敢、仁爱、知礼、诚信、重名誉、忠诚、克己自律以及视武士刀为生命。不知道是作者有美化武士道的嫌疑,还是我们对武士道的认知天然地存在一种偏见,因为武士道在中国的语境中极其容易和军国主义搅在一起,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019.4.17 木曜日

《武士道》读后感(三):畸变的武士道没有精神可言

半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对书中的仁义勇方面的解读很有共鸣。我这样的八零后从小看着抗战影视剧长大,所以从小就有反日情绪,会对某些东西很敏感,边看就想此书作者如果活到抗战结束会怎么来解读你们侵略时期的武士道?接近书尾的地方让我看到最不舒服的内容,马上从对作者的有点喜欢变成厌恶了,不禁想到他书里说的:没有真正的精神再夸夸其谈的所谓武士也会临阵退缩。

《武士道》读后感(四):个人的理解

谦恭地说一些自己的理解吧,哈哈哈。读完其实挺失望,我的理解是日本吸收了部分“东方”的底蕴,拓展开来就是从精神层面解释了明治维新后一系列的“成功”直至广岛长崎的蘑菇云,当然也能解释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时代的“成功”直至纽约的《广场协议》。

作者引以为傲的核心对于日本人来说本来就是舶来品(禅宗、儒家、汉字),因而他们的“社会革新”要容易得多,比如可以直接抛弃“农历”把“过年”改成元旦,中国人却不可能办到。中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经历了比日本更为痛苦的转变,这也符合本身的经济规律,而日本得益于国土狭小、国民较少,在全球化的初期曾经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一举在军队实力甚至国力上超过中国而取得甲午战争和二战初期的“胜利”,这些都只是一时的。当剧烈的震荡结束后,中国的国力在二次底部反弹至今,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超越美国。

那么中日两国经济上的成功,有多少能归功于部分共同的精神内核呢?

《武士道》读后感(五):日本的精神内核

1. 很多封建领主需要雇佣一些勇猛善战的贴身随从,给他们非常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用来换取这些武士的效忠。按照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智囊戴季陶先生的说法,“武士道的观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禄报恩主义。”

2. 中国人虽然也讲忠义,但我们的忠义是有前提的。可日本人就不是,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只要是我的主人和上级,就必须效忠于他,而不论他是否值得去效忠——很容易形成愚忠。

3. 如果说基督教是以“爱”作为行为源动力的话,那么,武士道就是以“义”作为行为的源动力。

4. 武士道特别看重荣誉心的教育,这也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体现。在少年时代就拒绝让自己的荣誉受任何玷污的武士新井白石就说过:荣誉受到玷污就如同一棵树上的伤痕,它不会因为时间延长而消失,只会随着树的生长而越来越大。

5. 作者并不承认,是西方有形的物质文明帮助日本人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作者引用英国记者汤森的话:“日本把欧洲的机械、科学引进国内,应该说这不能算是影响,就如同你不能说英国人从中国买走了茶叶,就要说中国对英国产生了影响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