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眼前的读后感大全

眼前的读后感大全

《眼前》是一本由唐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眼前》读后感(一):盟会

春秋是个特别的时代,和现在好像,如今局部战争不断,大国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格局。谁也不会去做灭人国的事,协商来作为战争的替代手段。各种多方会谈。鲁襄公十一年的毫之会要求诸国不可以囤粮垄断资源,齐桓公的葵丘之会介入各国的体制中。

但是经过漫长的演变后最终还是进入战国时代,如今的世界呢

《眼前》读后感(二):一本好书

在氤氲的迷雾里寻找可能的道路,解读不在于是否正确,找到有趣的角度难道不重要吗?沉迷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趣。漫长的道路比捷径更有趣。永远也说不清的《左传》,它的本质就是诗,它的魅力不在于写了什么,而在于那些没有写出的文字。时光已经把它变成了小说。游丝一样的文字,游丝交织成锦袍,披上的一瞬间也许只是一场空幻。暗夜深谷的河流,壁立的悬崖,水流低沉,前方的渔火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可是却远在天涯。

《眼前》读后感(三):依然很唐诺……

一本从去年看到今年的书。唐诺就仍然很……唐诺……

题材关系,从个人喜好角度来说,这本是我看过的唐诺里最算不上喜欢的(另两本是同为侦探小说读后感的《那时没有王》和《八百零一万》)。在古代史方面,我大概是半个文盲。

前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阅读感受还是不错的,看唐诺一如既往地从某个主体(本书中是《左传》)东拉西扯地发散开去,从格雷厄姆·格林、博尔赫斯一路飞到东尼·席勒曼的纳瓦霍人。逝去的时间,孔子和《左传》的作者,小国的明臣和大国的胡闹公侯:对历史的记述会不会像刻舟求剑,虽然留下了记号,但一切试图循着记号一探究竟的企图都是徒劳?

诸如此类的思考和流程超过200页之后,事情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了。我尤其不喜其中夹着的对台湾政坛民生的抱怨,显得有点小气。

《眼前》读后感(四):为什么读书

突然间想起前两天有友邻问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决定回来写这篇读后感。

近来工作烦恼,年前尤甚,读书是我逃避现实的方式。

这本书是在春节假期读的,每天在家不怎么看电视,10点钟上床,开会书,有时候会到凌晨。对于历史盲,看这本书其实看得很费劲,尤其是作者的文字,绵延发散,我常常会走神,有些段落,翻回去读第二遍,还是不太看懂。但看书的时候,仍然非常愉快。就像书中讲的一句话,觉得离美好的世界更近了一步。

书里讲,那些小国家,自认是小国,就会不关心大问题,关心了反而让人觉得不合适。人也是这样,毕业这几年,混混沌沌,没有目标,自认是普通人,不自觉的就会避开那些有理想光芒的事物,所关心的东西也非常琐碎,在这一点一点琐碎之上,再建立起新的认知。但是这样的认知,非常脆弱,一击即破,所以烦恼。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虽然是自己到达不了的地步,但仅仅是看着,也感受到了历史的震撼,回过头,看自己这些烦恼,真是不必要太上心。

同样的感受,也来自于最近看到的豆瓣文章《指月》,下午翻书看到插图《荷花图》。甚至不仅仅是隔离了现实,还获得了喜悦。

以上是最近对“为什么读书”的回答。

《眼前》读后感(五):世界在左传

副标题叫漫游在左传的世界,不如改成世界在左传的漫游。

谈人:子产,赵武,楚灵王。谈事由:神鬼和梦境情欲,盟会与义战,乐,与隐喻...谈文本:春秋与左传的经传之分,从孔子临河不渡和从我于陈蔡者不及门开始。

全书就从这几点几线款款展开,就像把图画中的青山白云秀水楼阁逐一分离,这样就完成了一场效果不错的对普通人的左传祛魅。印象深刻的是涉及子贡、赵武和义战的篇幅写的近乎感人。把春秋经文里显目的时间标记比作竹简上轻轻划过又刻意用力的刻舟求剑,“人聪明了一点知道船在移动,因此也努力想确认掉剑时船正走到哪里、那一刻周遭的景物和整个天光云影如何云云,他日打捞时或可一并还原,提高寻获的几率”,中文世界里敏锐细致又感情饱满的思索,我想,如此这般了。

当然,语言的繁复和低熵特点突出,但是如果你知道他正在讲什么,蜿蜒细碎的文字之中自然开出一条广阔大路来,这些细枝末叶也就不构成问题。

最后,很多人觉得作者太掉书袋,其实谈卡尔萨根和斯蒂芬金不叫掉书袋,叫标注出处地理性抒情;其余的引用和画括弧,更多是展示一种直接的共识和遥相呼应,并不是对读者见识的羞辱,也没有更深层的意味,更接近平常朋友聊天吹水时为了气氛引入的双关和引述,仅此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