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摘抄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摘抄

《永别了武器》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一):这世界上的那个人

大国的博弈,争霸的战争,最后都化成了历史书上简短的年代表。看多了,感觉朝代事件的起落与概括一个人的生卒,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只是有些注定被后人铭记,有些则终将被大浪淘尽,不留半点痕迹。

可那终将被淘尽的,却因人性因情感,而显得那么动人。

很难说这部书怎样地吸引到了我,也许因为缺乏耐心,也许因为翻译的枯涩,也许因为那个时代那个处所离我太过遥远。

但是时代里的那个他,那个她,还有那一个个人,意料之内情理之中却令人叹息的命运,庞大的战争与武器掩映的人与人性。

依然让我在最后看到看到女子的逝去,孩子的夭折,“我”在雨里一个人慢慢走回宾馆的一幕时,感到鼻酸,感到被触动。

似乎那个夜晚被子里的我,听到了那一日的雨落,打在路上,打在他的衣服上的声音。

他脚步沉重。

历史与政治把他们遗忘,而文学让他们得到永生与铭记。

突然想到李泉的那句话:“政治让我痛苦,文艺让我快乐。”

于我何尝不然。可也许去面对环境中我们逃不开的政治与历史,能让我们活得清醒一些吧。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二):小记

这本书是飞去美国的飞机上开始读的,那时候正和我女朋友过着甜甜蜜蜜没羞没臊的生活,以至这本书拖拖拉拉几个月也没看完。

一度以为海明威不对我的胃口,战争题材也怎么都显得枯燥,并不长的故事耐着性子也没办法读下去。

后面自己回国了,又回到一个人的清苦孤独中,想来应该能沉下心来看结局如何(虽然更大的原因是强迫症作祟,自己翻开的书哭着也要看完)。

恰好故事走向转折点,一场战事中积蓄了许久的风花雪月终于顺着亨利的船划向最甜蜜的篇章,主人公在瑞士过着反复确认反复肯定的美好生活。

在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小镇里生活,一同去酒肆喝酒,在冰天雪地里走出一段细长的路。凯瑟琳去烫头发,亨利在一旁看得入迷——“我太爱你了”“我们结婚吧”“你是个可爱的妻子”…他们计划之后回到美国,等小凯瑟琳出生身材瘦下来就结婚,一起去看金门的风景。不断的问对方感觉怎么样,不断的回答亲爱的我感觉好极了。

越是反复确认越让读者明白,这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局。

看这段时我已经开始悲伤,就如同每次去见异国的恋人,知道注定要离开时相聚也会染上悲伤的色彩。这样的美好就像空中楼阁,带着梦幻的光,岌岌可危。

如同预见的,最后是碎成一地的结局。

海明威的文笔全程干净利落。他坐下。他起身走出啤酒屋。我们听说会发动一次进攻。…除开对话基本不会夹杂感情的陈述句。只在这里,亨利不断重复她不会死的她不能死她怎么会死求求你上帝求求你不要让她死…

我心亦收紧。

文章最后一行,亨利做了告别,冒着雨走向旅店。一如既往的陈述句,我脑海中那个男人一定是沉痛悲伤的挺直背影,如果战争结束痛苦和离别也可以一同结束就好了。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三):爱情那场游戏

近来读了好几本海明威中短篇,他是如此敏感而执着地讲着一个又一个恋爱的故事,似乎和他一贯给人的硬汉形象不匹配。

不要以为一个男人经历过战争,就一定向往成为英雄,战争给海明威带来的心理冲击使得他厌倦战争,更不会去崇尚英雄。在小说中,战士们只是为了能好好活下去,甚至盼望着打败仗,因为可以早点回家。而有英雄情结的士兵,书中的主人公亨利甚至对他们有些怜悯,觉得他们不过是受虚假的荣誉蛊惑。

在海明威的这本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一战战场上,核心却是中尉亨利和护士凯瑟琳的爱情纠葛。美国籍中尉亨利处在意大利战场后方,当其他兵士流连于军中妓院时,亨利意外碰到了军医院英国护士凯瑟琳,一开始亨利假惺惺演了一场罗曼蒂克的爱情游戏,心中只想着快点上床,像其他兵士一样找到一个性伴侣。但和凯瑟琳接触之后,两个人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一丝情感依靠,使得他们逃避掉残酷的战争。在亨利腿受伤期间,两人感情升温,躺在病床上的亨利和凯瑟琳共浴爱河。当凯瑟琳意外怀孕,她并不急于结婚,甚至不想让亨利感到为难。很快,战争再次将他们分开,亨利从德军和意大利宪兵死里逃生找到凯瑟琳,两人一起逃过追捕,来到瑞士避难,在青山绿水中过起了隐秘幸福的日子,直到不幸再次降临。

亨利作为青年男人,有丰富而隐秘的欲望,凯瑟琳敏感而冷静的坚持,在小说中的对话里,体现着两人情感的微妙试探。

海明威喜欢在小说中让主人公说一些爱情的谎话,你可以理解为男人的本性,也可以理解为海明威对男人情感不带褒贬的剖析:“我知道自己并不爱凯瑟琳,也从没想要去爱他。这是场游戏,就好比打桥牌,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事用说话代替了出牌”。

而在另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说来也怪,每次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为什么这另一个女人总是要比前一个女人更有钱?可当他不再真心恋爱了,当他只是在撒谎的时候,就像对现在这个女人那样,她竟比所有他爱过的女人更有钱,她有的是钱,她有过丈夫和孩子,她找过情人,但是不满意那些情人,她却倾心地爱他,把他当一个作家,当一个男子汉,当作一个伴侣,当作一份引为骄傲的财产来爱他;说来也怪,当他根本不爱她,而且对她撒谎的时候,他竟然为了她为他花费的钱,给予她比他过去真心恋爱的时候更多的回报”。

你能想象海明威笔下还有这样一个主人公吗?不知道的还以为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呢。

然而一旦爱情来临,海明威并不吝啬情感,只是他并不写缠绵悱恻,更很少写激情场面,甚至在写逃亡路上极度思念凯瑟琳的时候,都不愿用过分华丽的辞藻去修饰:“我可以回忆凯瑟琳,但我晓得,我会想她想到发疯,而我又不能确定是不是还见得着她,所以我不愿多想,只能稍微想想,也就是车厢缓慢前行、隆隆做声的时候想那么一小下。一些光线从帆布透射进来,我幻想着自己和凯瑟琳躺在火车的车板上。躺着车板上不能去想,只能感觉,那也太难了,因为我俩分隔两地,而我现在衣服潮湿,车板每次也只往前挪动一丁点,而且内心寂寞,空有一身湿衣裳,只能将硬板充老婆”。

既然已经抄了这么多,那就再抄几句话作为收尾,这几句话发生中开篇不久的第六章结尾处,发生在亨利示爱的谎言被揭穿,求偶被凯瑟琳拒绝,两人分开各自离去的时候。看的时候很喜欢,等看完整本书书之后细细品味,才觉得这句话就是本书的气氛所在,爱情就在这远离战场的隆隆炮声中现出了端倪:

“我喜欢看她走路的样子。她沿着玄关一直往里走。我动身回家。那天夜里很热,山上的仗正打得起劲。我看到了圣加勃列山上的炮光。”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四):悲剧不悲伤

书的封皮是果绿色的,比果绿色还要明快些,与那行细黑的英文字交叠再和谐不过了——A Farewell to Arms。“向武装的告别式”被译成“永别了,武器”,总有种诗一样的意味,却又不似诗的惆怅,那是一种洒脱而犀利的告别,挺像海明威那冷静深沉、有一点不负责任的一生。事实上,不止是书名的翻译——林疑今的译本畅销多年,好评如潮,自是有它的道理。翻译语言轻快流利,毫不做作。海明威喜欢写景,喜欢写各种温柔的、清澈的、磅礴的、萧索的景色,林疑今能把中文的优雅秀丽与之完美结合;主人公亨利中尉性格率真潇洒,坦荡深情,译者就让他的发号施令短促简洁而有力,让他对凯瑟琳的话语纯粹真挚,不含杂质。我曾经读过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所以犹能体会中文翻译的神来之笔。原来翻译真的是一个神圣美好的职业,每一个译者其实都是信仰文字的教徒,阅读就是朝拜。越虔诚的译者,越能走到文字的内部,翻译出来的文字就越真实,而不仅仅是浮华的辞藻构造出来的苍白的美。

细致而精道的描写是画面感的来源。中尉笔挺的意大利军制服下,是美国人笔直刚硬的身躯,军帽底下有一对深眼窝的黑眼睛,嵌在一张白色发褐的面孔上,面庞窄而瘦削,乌黑浓密的卷发从帽檐下探出来落在前额上。他的脸色不一定很好,不过那是一张不容置疑的脸,略微上扬的嘴角流露出温和平静,眼角却流露出深沉忧伤,我想那是战争对一个人面目的改造,使有血有肉的真迹变成了高超仿真的赝品。从亨利微妙的变化中,我能看到战争在他身上乃至在意大利、奥国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的痕迹,能理解他与凯瑟琳在瑞士生活美满幸福时,“偶尔在深夜梦回,看着雪山上硕大明亮的星无法入睡”的心绪。人果真是渴望温暖的生命,再刚毅的血液在枪林弹雨的血泊中也沸腾不起来,再执著勇敢的心也无法忍耐经年持久的冷枪杀戮,如果说渴望战争是青年的血气方刚,那么逃离战争则是一个人本能的向光性。在这一点上人和虫蛾是相仿的,任何人对寒冷的忍耐力都是有限度的,不管是肉体上的寒冷亦或是内心里的。

再没有一个作家能把悲剧和战争写得这么温存优美,我觉得。亨利终究是战争的幸运儿,因为战争带给了他美丽温柔的凯瑟琳,战争也没能使他和雷纳蒂的友谊褪色。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亨利在战争中腿受伤后,老友雷纳蒂来探望他。他们喝科涅克白兰地,互相鼓励着,雷纳蒂临走前对他说:

“再会。回头我在来看你。你喜欢的,我把凯瑟琳给你叫过来。再会,乖乖。科涅克白兰地就在床底下。希望你早点复原。乖乖。”

很难想像这是怎样不分你我的友情,也很难想象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在病榻前这样温柔深情地“告白”,这样贴心得如同父亲的叮嘱。我想海明威一定也是这样单纯的一个人,他单纯了一辈子,连别人称他“真正的硬汉”的时候,他的内心仍旧单纯,仍旧明快,仍旧向光;即使在历经几次大战后身上残存了数百弹片无法取出,他仍然活得很认真。亨利和雷纳蒂的友谊,常常让我想起海明威和塞林格的忘年交,也许那纯粹的、纯粹的友情,也是他所寻觅的吧。而关于他那匪夷所思的饮弹自尽,我至今仍愿相信,那是一个人在疼痛难耐的时刻选择的一种最单纯的自我解脱方式。

亨利中尉受伤后,少校问他受伤时有没有做什么抛头颅洒热血的举动,这样就能获得银勋章。中尉淡淡地说:“没有,我们那时正在吃干酪。”海明威难得如此冷幽一默,令人忍俊不禁。亨利中尉是一个太淡定的人,他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大起大落,他受过的苦似乎也不值得昭告天下。我真喜欢他的从容,他的不张扬,他的张弛有度,像个真正的绅士。

当一碗苦药汤加入足够多的蜂蜜的时候,苦涩必然荡然无存。海明威向悲剧中加入了太多糖份,太多蜜意,太多欢愉,以至于即便最后的结局悲伤得那么猝不及防,我仍然不觉得这是悲伤。又好比一个人一生活得幸福美满,无忧无虑,当他猝然长逝时,没有人会因为他死去了而说他一生不幸的。结尾凯瑟琳在产床上失血过多而死,固然令人痛苦,但她和亨利的感情已经足够完美无憾。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尽可能多的路,看过了瑞士的雪山和星月夜,划过雨夜里的边境湖,已经说过了尽可能多的话,感受过尽可能多的温暖与深情,爱上并深爱了那个唯一的人。他们从没有辜负相知相守的每一天,没有辜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没有错过一切相随的机缘,没有错过任何有可能的相遇,没有失去任何本该得到的幸福。他们都是懂得珍惜的彼此的人,所以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虽短,却比绝大部分人都长。

所以,结尾那个雨夜,亨利撑着伞一个人从医院出门时,并没有过分渲染的痛不欲生。

时间从来不喧哗,它会让你慢慢懂得,你足够坚强,也足够伟大。受伤不值得悲痛欲绝,也不值得呼天抢地,它只会让你明白,下一次遇到想好好对待的人,应该怎样相处,应该如何珍惜,应该如何让每一分每一秒变得珍贵而无悔。等到下一次失去时——记得一切都有失去的那一天——你就不会再心碎地流泪,而可以像亨利那样,或者像海明威那样,笑一笑,喝杯酒,不回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