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亨利四世》的读后感大全

《亨利四世》的读后感大全

《亨利四世》是一本由[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亨利四世》读后感(一):亨利四世

“在莎士比亚史剧里占据前景的虽然是王公贵人,但是作者永远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广大人民的意志所起的作用”,吴的注释还是很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应该并不符合莎士比亚的本意。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人民都是墙头草,深受鄙弃,因此才被贵族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布鲁姆、基拉尔等研究者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为贵族而不是为人民说话的。

哈利太子就像平时不好好学习但是一考试就是第一的那种学生,大概是血统太高贵了。

下部太散,哈利出场很少,看得昏昏欲睡。

最懂哈利的也许既不是亨利四世,也不是福斯塔夫,而是倭立克伯爵:

“太子爷和那些伙伴们在一起

就像是学习外国语:既然要学会,

那么就连最脏的字眼也需要

弄清楚并且掌握;一旦懂得了,

就会知道它,嫌恶它,绝不会滥用;

这点陛下是了解的。因此,太子爷

等时机成熟了就会把他的同伴们

像粗话一样地抛开。回想起他们,

恰好供太子爷作为鉴戒和尺度,

使他能更好地衡量他人的行动,

把以往的过失转变为有利的优点。”

“即使我有一千个儿子,我要教给他们的头一个世俗的道理就是禁绝一切淡薄的饮料,专心一志地喝酒。”福斯塔夫对酒的宣言立刻让人想到叶罗菲耶夫(xs)。

《亨利四世》读后感(二):《亨利四世》是威廉·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亨利四世》是威廉·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高峰。此剧颇受伊丽莎白女王的赞赏,曾传谕莎士比亚在14天内再写一部续集,进一步表现福斯塔夫的谈情说爱,于是就产生了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波林勃洛克率众反叛理查,即位为亨利四世。在《亨利四世》上篇里,新即位的国王面临着威尔士、苏格兰和诺森伯兰的反叛(分别由葛兰道厄、道格拉斯、霍茨波三人发动)。由于理查的死所引起的负疚,以及目睹霍茨波(气度不凡、举止庄重)同自己的亲身儿子威尔士亲王哈尔(他在肥猪般的福斯塔夫骑士的带领下同一伙流氓成天混迹于依斯特溪泊的野猪头酒家)的巨大反差所产生的忧虑,他身患重病,不能在镇压反叛中起较多作用。福斯塔夫与哈尔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哈尔学会了一个贤明君王应有的真正道德本质)是全剧的核心。在第五幕,索鲁斯伯雷一战,哈尔显示了自己的才干,率领父亲的军队打败和杀死了霍茨波。

在《亨利四世》下篇,哈尔的兄弟兰开斯特率军镇压叛乱(此次由诺森伯兰和约克大主教发动),而哈尔开始逐渐摆脱福斯塔夫。因为负债,福斯塔夫受到了被捕的威胁,他去葛罗斯特郡招募军队,并参加了保王党,与他那个饶舌的老朋友夏禄法官待在一起。在约克郡,兰开斯特设计使叛军放下武器,然后将其围捕。此时,亨利王已病入膏肓,但依然不能放心让哈尔继承王位。他忧心忡忡地入睡,这时哈尔拿走了王冠。当他醒后,哈尔终于将他说服,自己已完全变了人样,适合做一国之君。亨利死去,哈尔与宿敌大法官媾和,同意采用法治。在登基时,福斯塔夫上前搭讪(他从葛罗斯特郡赶来,满以为能晋封高官)。然而,哈尔拒绝了他。过去的已消逝,英格兰在新的明主统治下获得新生,它的荣耀因即将开始的哈尔同法国的战争得到恢复。

《亨利四世》是平行结构的,有两条线索,即宫廷上层的政治斗争和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条紧张激烈,高贵悲壮,另一条则轻松活泼,粗野凡俗,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交相辉映。无论是从分量还是从质量看,平民社会的生活画面都占据了戏剧的中心,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大创举。与结构相应,从风格上看,作品也具有历史剧和喜剧的双重性质,融崇高典雅与幽默诙谐于一体。上层政治斗争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权谋和野猪头酒店中插科打诨、鸡飞狗跳式的胡闹交替鸣响,构成了一曲丰富绚烂的多声部大合唱。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划上,剧作远胜于一般偏重情节轻视人物的传统历史剧,达到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新高峰。莎士比亚在创作历史剧时,往往以圣经典故作为背景依托。

《亨利四世》读后感(三):~

延伸阅读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英]蒂利亚德 《莎士比亚》[英]安东尼·伯吉斯 《俗世威尔》[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 《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英]弗莱克·克默德 《西方正典》[美]哈罗德·布鲁姆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human》[美]哈罗德·布鲁姆 《亨利四世》 作者:[英] 威廉·莎士比亚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吴兴华 出版年:2017-1 页数:368 内容简介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们与反叛的诸侯贵族进行殊死斗争的过程。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豪。 延伸阅读 1《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作者:[英] 蒂利亚德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莎士比亚绎读 译者:牟芳芳 出版年:2016-1-1 页数:370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主要的八个历史剧整体系列的综合阐释,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对待这些历史主题所保持的精思熟虑以及他大多数历史剧的精致架构,让人们更加相信莎士比亚是受过教育的,在广阔的智慧和思考的力量上是可以媲美但丁和弥尔顿的诗人; 他提升了编年史剧的水平,将编年史剧变成一种独立的真正的戏剧类型,而不只是悲剧的附属品。并且从一开始到最后、在他所有的历史剧中始终对秩序原则有着稳固的意识,并因为这种意识而与同时代那些更具哲学思维的作家们更为接近。 2《莎士比亚》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译者: 刘国云 出版年: 2015-6 内容介绍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3《俗世威尔》 作者: (美)斯蒂芬·格林布兰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辜正坤 出版年: 2007年3月 内容介绍 本书展示了莎士比亚由斯特拉福镇的普通青年到伦敦剧坛魁首的发展经历,史料分析和文学解读相得益彰。作者基于对史料的发掘,记述了莎士比亚的生活工作状况,他身处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更把史料与莎士比亚作品对读,对莎士比亚的内心轨迹和创作灵感作了生动微妙的解释和描述。 书中不乏大胆的推测和独到的见解,亦有细致的文学品读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同情。既反映了西方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新动向,又为广大读者描述了一个在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勇于面对挑战、建造“美丽新世界”的剧作家的价值取向、情感生活和创作历程。 4《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 作者:(英)弗兰克·克默德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译者: 韦玫竹 出版年: 2014-4-1 内容介绍 《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一书作者借助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深入地探索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生及其内心世界。开篇以一副大的画卷来展示当时的英国都铎王朝,用极其生动的描绘带领读者走进伦敦社会,了解那里资本主义、法庭、人口爆炸、流行病以及艺术与剧场。之后将目光集中在莎士比亚以及他的诗剧人生上,须臾不离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 在解读每部戏剧时,作者依据其可能的创作年代,为理解莎士比亚的人物、主题和戏剧来源提供了新的历史性眼光,可谓从全新历史角度生动地呈现了莎士比亚的艺术人生,再现了16世纪的伦敦百态。 5《西方正典》 作者: [美] 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译者: 江宁康 出版年: 2011-9 内容介绍 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6《莎士比亚:人的发明》 原作名:shakespeare 副标题: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作者: [美]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出版社:Riverhead Books 出版年: 1999-9 内容介绍 西方文学批评权威哈罗德•布鲁姆全面解读莎士比亚三十多部剧作,并提出了莎学研究界迄今最为大胆的论断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发明了英语,他同时也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人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