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军情六处》读后感100字

《军情六处》读后感100字

《军情六处》是一本由[英] 基斯·杰弗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情六处》读后感(一):军情六处

这书满足了大家的口味。情报学是很有禅意的学科.......仿佛寻常人没有情报这一说,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间谍”。情报是支撑人类社会运作的重要一环。

例如我们和某人交道,总在不自觉中刺探一下。中国人讲全局关系,情报更加重要。国外人相对直接要的是交换信息。

不管个人还是集体行为情报是集中考验素质的。即便动物也有情报,像动物的幼崽在嬉戏中试探对方实力,这也是情报。

《军情六处》读后感(二):读来无味,弃之可惜

理想中的谍战揭秘书,读起来当有说书般的韵律,故事连贯,线索虽多,但主脉清晰,捧起来就不肯放手,一口气读个昏天黑地的。

然本书完全不是这个滋味。

粗探原因,或许是作者在引用档案原文时,不是在关键问题或要害细节上整段引用,而是这儿插一句,隔二句再引用三二句,许多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清晰表述的内容,被一坨坨引文搞得支离破碎,活生生糟蹋了这一跌宕起伏(或许也是八卦频频)且鲜为人知的故事素材。

另外,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地区为纬线,编织了一份四平八稳的流水帐,没有突出谍战的主角 ------ 那些间谍本身的故事,读来实在乏味。如果不是时而出现的具体经费细节比较迎合我的癖好,2星也算高估了。

曾经(或许现在也是)拥有那么多伊顿和剑桥学子,并雇佣过毛姆叔叔的军情局,居然找不到一支生花妙笔,实乃历史的讽刺呀!大英帝国真的没落也!

又及:如果早看到封底这四位推荐者的大名,我肯定不会浪费银子了。

《军情六处》读后感(三):难读的历史报告

历史报告式的书,虽然作者已经做了分类整理,但还是感觉很凌乱。所有的章节都是平铺出来,抓不到重点。

一战、二战前后的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建立、发展,比007之类的电影要平淡、琐碎,充满英国政府各部门间的政治斗争,对手(比如海陆军对应的情报机构、秘密行动局)的小绊子。反而更像是一部从零开始努力,一点点建立事业的励志书——卡明的努力,让MI6得以生存下来。然后在边行动边摸索中,一点点发展起来。偶尔得到军方的认可,往前再走一步……不时夹杂着竞争对手的抢夺功劳,艰难的维护组织的完整。

也许正是一战、二战,让MI6存活并发展起来——多亏了共同的敌人,各个政治部门才会通力合作,互相争抢资源的活动减弱,给了MI6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证明组织价值的机会。

《军情六处》读后感(四):梦中贪酒,醒时微醺

西方人说好奇心杀死猫,可一旦这好奇心起了便是止不住。掩卷时我实在耐不住去又翻007的系列片子出来看,弥补缺憾。

按理说,看完一本好书,就应该像午后品茶舌尖有丝丝回甜,可看完这本书却总觉得有遗憾。恨不得现在有部时间机器带着我去六十年后一览1949年之后直至今日的历史,不过到那时又有新的历史产生,唉,总归是求不得。

秘辛自古为人所津津乐道,国家机器顶端尤甚,不若哪里来这许多中外野史。但野史添加的东西太多,闲来博人一笑耳。真正有吸引力的味道是剥去层层外衣的事实之后,由自己的思泉冲泡出的一盏清茶。

所以不管外界对于军情六处的传闻到底如何,MI6这本书一出,不需要任何推广词,军情六处这四个字摆在那里足以让人们趋之若鹜。我甚至觉得,此书所标注出1909-1949的时间段、对于情报局工作人员名字无法透露、以及将来不再对情报局历史推出任何官方自传并非噱头,而是以一种英国式的表达方式绅士地致以歉意——对不起,以后恕不奉陪。然而这四十年的历史看完你的心满满装着却忍不住想知道得更多。

如果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比作一场梦境,你身置其中,又觉得亦真亦幻——这样的历史,或说这样的现实是我们最难以碰触的。诚然,深谙两战历史的人胸中自有丘壑,但我们所能获得的史料就算从没有偷工减料,也毕竟经过翻译带来的些微差异。MI6好比在这场看不清的布局中在你眼前点亮了一盏灯,它在你手中并不完整的寻宝图最关键的部位补全了拼图,也打开了从来都紧扣着的那一扇门。

对于我,我自知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但对一切秘闻有着难以克制的猎奇心。它所构筑出来的空间是我从未涉足过的泽滩。那些纸张上荧幕上虚构出的艺术形象终于不再是线条勾勒,也有了肉体有了迸发着力量的脉搏。

这本书带着我走向历史的化妆间,尽管它仍然不肯告诉我那些涂着厚厚的妆容准备踏上别人的舞台的人到底是谁,我仍然感激它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一角,看到了牵引着木偶线的人,看到了那些带着永远不能脱下面具的人在走向台前时或倨傲一瞥或攥紧幕布一角。

我读书的时候想着将这样那样的精彩记在心里,现在讲给你们听,但我因着目不暇接而一句都说不出来,或许有机会我能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再事无巨细地说出来,但那早已是我心中的故事。

我也沉浸在这场梦里面,梦里尝到了人间佳酿,我忘记了会醉,待到酣时霍然醒来,仍觉得酒坛不会空。

你愿意尝试一下吗?闭上眼睛用头枕着这本书,像膜拜又像聆听。过去的人如何造就历史,历史如何带走他们停留在沙滩上的遗骸——将来我们也必如此。

《军情六处》读后感(五):一半是政治,一半是死亡

在今天这样一种语境下,如果说到特工,尤其是英国特工,大概相当多的人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都会是伊恩•弗莱明笔下那个果敢而不失优雅的军情六处特工詹姆斯.邦德,随着这个系列的小说和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邦德和之于“特工”就像福尔摩斯之于“私人侦探”一样,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典范和样板。詹姆斯.邦德不知疲倦地来往于世界各地,出入各种高档场合,怀抱各种肤色的美女,遇到各种可以颠覆世界的恶魔,然后用各种新式的装备将他们干掉……作为永远需要新鲜创意的电影工业,007系列严重重复的情节和套路是个例外,它不但没有被观众所厌倦,反而使邦德这个人物,成为一种行业标志。对此,邦德的扮演者之一皮尔斯-布鲁斯南曾经这样总结:“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说白了,人们对特工这个职业的热衷和向往,并不是因为这个职业本身,而是因为附着在这个职业之上的、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生活,这是电影为普通人营造的诸多梦境中的一个,而它真实而鲜为人知的那一部分,在很多年之后才被允许向世人展示,那就是基斯•杰弗里所写的这本《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本书是经军情六处授权,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对这个声名显赫的老牌情报机构前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所做的独家披露,包括它的组织机构,财政状况,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它的历任局长是如何和早期的三个幕后老板(海军部、陆军部、外交部)周旋,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能维持一种长久的供需关系等等。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从电影看到的特工,不过是这个巨大谍报网络的一端,在另一段,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个繁复的网络在周旋和战斗,以领导和支持这些外派特工的英雄行动。不过作为多数人最关心的一些重要的行动事件仍然是本书的讲述重点,它穿插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对这些散点的连缀,逐步呈现了军情六处比较完的整面貌,一半是政治,一半是死亡。

和以往任何一次的艺术演绎不同,这是一次真实的、相对客观的讲述,因此,我不太同意这本书宣传腰封上的“再现007原型的传奇特工生涯”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并不是“再现”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种还原、勘误、甚至是彻底的纠正,是将真实的特工生活与流行文化中唯美、浪漫的虚构区别开来的一个契机。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里也说:人工情报一般都不是聪明绝顶的大间谍或像玛塔.哈里那样色诱男人的女间谍和荒诞离奇、赢得战争的谍报行动的故事。它更像一幅点描画,包含着成千上万男女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搜集来的情报碎片,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幅大画面。

这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男女,即便在这本号称解密的书中,也不能擅自提起他们的名字,即使在死亡之后,他们也只能永远隐姓埋名下去,那么作为对这个群体的唯一交代,大概也就只能是让世人了解他们真实的状态了吧。

《辽沈晚报》2011.7.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