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精选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精选

《Making Up the Mind》是一本由Chris Frith著作,Wiley-Blackwell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22.99,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一):意识的形成

认知的层次:大脑神经元neurons->感知Perception->知觉awareness->意识mind。感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知觉到。而意识是我们对世界的建模,这个建模在人出生时就已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对意识中这个世界的模型进行不断试错(trial and error)并完善的过程。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模型,可能在这么试错,却很难被变更——这就产生了偏见。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二):怎么到今天才看到这本书呢?

07年的书,Eric Kandel的《追寻的记忆》都出来了,这本还不出来。Eric Kandel的《追寻的记忆》在Amazon上N多人好评,这本书...只有五个人打分(不过全是五星)。书的推荐序里面就有Eric Kandel写的推荐。

总的来说:

作者很牛逼(自己到wikipedia上查);讲解很通俗;内容很有趣;知识很有用;涵盖很全面;

还有,脚注绝对很八卦;看起来绝对很过瘾。

很久没有一本英文书能够让我废寝忘食了..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三):一切都是幻觉

如书中所述,我们所感知的永远不会是这整个世界,而总是这个世界极为有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现实只是我们凭经验想象出来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极为片面和有限的,我们之所以能凭着这有限的知识生存下来,是因为我们能将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一切提炼成一个和本能相关的模型。

这些模型能帮我们模拟他人的想法,比如,对面那个MM看了我好久,我们能感知她是不是有喜欢我的感觉。但毕竟这只是模拟,人家到底是不是真的对我有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模型还包括了对各种物理规律的认识,东西放在空中会下落,踹一脚铁门会有反向作用力让脚趾生疼。

还有很多潜意识的模型,包括我们对自己身体控制的规律,我们总是能毫不费力,不用思考的预测自己的动作,这些都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逐渐学会的。

书中还提到,人的大脑就像一张“价值观”的地图,各种玩意在脑袋里边能引起的兴奋都不一样,但它们确都是通过先天的本能知识联系在以前的。比如我们看到漂亮的MM会非常兴奋,有时候虽然没有看到MM但是看到丝袜时也会很兴奋,再远一点看到XXX女性内衣店时会稍感兴趣。总而言之,离核心的本能价值越近的东西,在你大脑里所代表的神经元越容易“发光”。

总而言之,我们的脑瓜是个相当复杂而且有趣的东西,本书揭示了不少其中好玩的规律,读起来相当过瘾。所以,力荐!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四):脑科学研究任重道远

“我”在哪里?作为一个脑神经科学家,作者试图用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的结论来探寻大脑(brain)和意识(mind)的区别和建议。归纳下来,主要有几点:

1. 大脑负责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2.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只是建立在大脑对世界感知基础上的模型(有时候这个模型是相当不准确的);

3. 意识在发生一个行动意愿时,会发指令给大脑,大脑将负责执行;

4.大脑执行一个行动的能力超乎我们想象,它是一台强大的自动机,能够处理所有复杂的身体细节,并且能够自动对错误进行修正,而我们都感觉不到这些;

5.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这些信号都是大脑给我们的意识的信息,最终这些将会构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模型,其实这个模型并不是客观的真实世界,只是一个和真实世界接近的大脑构造的"幻象";

6.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交互,就是建立在对世界模型的预测,错误反馈给不管的修正上;

7.我们感觉到“我”的存在,这是一种幻觉,意识与大脑之间产生的“代理人”幻觉;

8.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相互沟通,而沟通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到其他人的体验,这已经通过现代实验部分证实;

9.所谓沟通就是讲解者不断的预测自己的信息在倾听者意识中形成的模型,并不断的通过倾听者的反馈,对信息不断进行修正,知道自己的预测模型与倾听者的意识模型完全一致为止。

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学家并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理论家。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者们有了本质的不同,至少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但可惜的是研究手段还是太有限,只能通过脑核磁共振,BOLD等有限的宏观手法探索大脑在特定活动时哪一区域活动强烈。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谈不上有什么突破性。我们距离解开意识之谜还有太远的路要走,没有这个做基础,人类更何谈造出真正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感叹!

《Making Up the Mind》读后感(五):大脑和我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觉错觉?弯曲的帕特农神庙基座在我们看来是笔直的;同样身高的三个人在艾姆斯屋中看起来高矮各异;视网膜上存在盲点但我们却很难发现;即使认识到这些视觉错觉的存在,我们也无法从意识中去除它们,几千年来,帕特农神庙的基座看起来依然是笔直的。

包括视觉信息在内,我们所知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脑获得的。脑通过向我们隐藏所有由它产生的无意识推理而创造了一个假象:我们是与物质世界中的物体直接联系的。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真实世界只是脑给我们制造的幻觉;我们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需要通过脑的解读呈现给我们。脑为什么要这么做?

1997年,超级电脑深蓝在共6局的国际象棋赛中击败了等级分排名第一的卡斯帕罗夫;而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设计一个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完成拿起或放下象棋棋子这样的简单动作也并非易事。为什么长于计算的电脑面对很多对于我们来说易如反掌的小事却寸步难行?物质世界倒映在视网膜上的视觉图像是二维的,我们的脑可以通过这个二维图像识别出三维世界中不同的物体,并在三维世界中自由行事;但对于电脑来说,二维图像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缺失导致的过多的可能性让电脑无从选择。此外,物质世界在同一时间内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杂乱的信息;如果闭上眼睛,你会听到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声音;脑通过过滤掉多余的信息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物质世界是稳定的错觉。稳定的错觉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所有动物都对视觉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感觉的突然改变可能是由我们想要抓住的小动物或是我们想要躲避的大型动物所引起的。但是,由我们自己的运动引起的视觉改变一点都没有关系;脑能够抑制我们对它们作出反应。这样,我们就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关注外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我们举手投足间,脑做了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却极其复杂的工作以使我们能够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正常的生活,脑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的脑是贝叶斯机器;通过贝叶斯理论,脑建立了一个无限接近于真实世界的模型,而我们的意识就生活在其中。通过结合先验知识(基因中硬编码的常识以及通过共变关系进行学习)以及从感官获得的信息,脑建立了一个预测与反馈的循环信念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脑可以预测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我们自身的运动,使我们能够毫不费力的完成各种生活中的行为;如果预测出现了误差,脑可以利用这些误差更新信念系统,新的信念可以作出更准确的预测;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这个系统也会犯错。当外在世界中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产生同样的知觉时,无论何时出现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系统就会出问题。这个问题通常可以得到解决,因为一种模型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另一种。但是,当不可能的情景事实上恰好出现时,这意味着系统被欺骗了,前述的视觉错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贝叶斯系统也有自身的问题,当面对先验概率很小的事件时,贝叶斯观察者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预测事件的发生,因而导致了更高的错误预测概率,这也是为何人类很难预测黑天鹅事件的原因。

除了与物质世界直接联系的错觉,“我”是可以自主选择并独立存在的也是一个错觉。斯金纳认为自我意识就像引擎发动后产生的磁场,并不影响引擎运作的方式,仅仅是个附带现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遭或许存在着一个运用约束机制决定最终选择的区域网络。这些约束有很多来源:我们的身体—— 一些身体无法完成的行为;我们的情绪—— 一些我们也许会感到后悔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来自社会的限制条件。但是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这些约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自主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那么,究竟是谁主宰谁?而“我”又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