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精选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精选

《做研究是有趣的》是一本由刀熊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一):研究生新生必备!

非常适合于拟录取研究生及研一的同学!帮你正确地、有方向地走好科研之路! 注意,本篇笔记中列出的所有页数,均是我认为的重中之重,都是本书值得五星的关键,是不可错过的精华! 所以,与其把这篇当书评,不如当成“重点阅读指引手册”来参考。 一.“读”文献而非“看”文献 对社科类研究生来说,读英文文献是必不可少的。读文献能力的晋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第一节讲的便是不同阶段阅读时要注意的点,可促进我们有效晋升! 要记得,“读”要认真思考,记笔记而非“抄”笔记。P12-13给出了作者关于“应该记什么”的建议。 P34-37详述了文献阅读提升必杀技:“挑战式阅读”。此法不仅非常适合应试教育长大的学生来培养批判思维。更十分适合用来检验自己所写的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训练学术写作基本功和学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写“反馈论文”了,P50-52传授了重点事项与写作方法。我决定从2天后的周一开始,每周读3-5篇文献,并写一篇“反馈论文”。 二.手把手带你做实验搞科研 如果是刚拟录取的研究生,这部分一定要详读! 对我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P225-227讲授的“如何确定文章的贡献” 三.作者的经验与故事 一个好的学术报告PPT的内容:P273

这不是一篇标准的书评,但这本书是我真心想五星推荐的,拿到后2天就读完了,受益匪浅。非常适合社科类研究生!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二):对研究和写作的启发

(一)文献阅读时的自我提问

1.哪些参考文献对我的研究有价值,值得单独阅读

2.研究问题对我研究是否有启示,支持、否定、缺点与不足

3.理论框架是否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研究现象

4.分析结果的适用范围,是否存在不同结论的研究

5.研究局限性在哪里,接下来可以继续做的点是什么

6.我的研究可以引用哪里

注意:逻辑顺序、小结、题目、关键句、与其他文献的对话

(二)文献笔记应该如何做

理论性文章:

1.总结文章主旨

2.论述主旨各部分及其逻辑结构

3.理论框架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研究假设

实证性文章:

1.明确研究问题

2.找出研究假设

3.总结研究结果

都需要的做的工作:

1.可引用的观点和结论

2.由观点、结论、方向,联想到类似或不同的其他文献

3.对文献中观点、论述、方法、讨论等的评价

(三)挑战式阅读的训练方法

1.扫读,概括总结阅读目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关注点、贡献

2.细读,挑战具体观点和段落

(四)反馈论文写什么

综述引导型问题:

(五)数据与理论的链接

(六)金字塔论述结构对论文写作的启示

1.明确主论点

2.主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主论点展开的分论点,及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支撑主论点的论述

注意:可作为关键句,用来搭建论文写作的提纲框架

《做研究是有趣的》读后感(三):科研那些事

本书最大的优势是,他能把做科研这个看似很枯燥的事,写的很容易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完全是作者个人的亲身感受,语言也通俗易懂,十分接地气。一看就是作者用十二分的诚意,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和学者交流,不是那种卖弄学术故作高深的作品。全书讲了四个部分,如何读文献、如何做实证研究、行文结构和风格、研究者心路历程等,读了之后很受启发。

关于如何读文献:读文献很重要,有信息输入才有智慧输出,因此读文献是写论文的最基础工作。作者提出读文献的三个阶段:初级是逐字阅读,总要有这个过程,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一遍的读,然后分析结构,总结观点;中级是目的性阅读,就是要关注某个内容,那就挑和这个内容有关的文献,即使答疑解惑,也是构建知识和信息结构的重要环节;高级是构造性阅读,这时候信息结构已经建立,缺哪补哪,丰富哪发展哪完善哪,阅读目的性更清晰,效果也更好。当然,只读不行,还要记笔记,作者提出了记笔记的几个心得体会:一是记笔记并不是机械的抄写,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里面,这样才有智慧的生成;二是记笔记不是给别人看,没必要那么工整漂亮,自己清楚就好,有结构就好,乱一点没关,反而能显示知识点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三是记什么的问题,就是要记结构、记观点、记框架,学习作者的思考过程和论述过程,这样才能掌握规律,为我所用。作者提出,记笔记的重要意义在于教会我们怎样读文章,通过做笔记,我们知道哪些是要点,用什么过程阐述观点,如何证明观点,这样就可以把握文章脉络,阅读效率就提高了,再把这样的理解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就会事半功倍,会读了,也就会写了。

有了阅读量之后,就要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你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们看到的知网上文章有下载量和关注度的问题,其实本质就在此。作者提出几点好问题的标准,我认为对自己很有价值。一是研究的问题是否是你和别人都在乎的,就是说要研究的是真问题,大家都觉得是问题,这样你的结果才会引起关注和讨论,这在选题的时候非常重要。二是该问题是否能引起争论,好的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如果大家都一直认同某个观点,那也就没必要去写的,所以选题的时候不要选择那些价值判断的内容,要涉及某些事实,可以引起讨论的。三是研究问题是否过大还是过小,当然我们最好是研究小问题,这样可以驾驭,还有就是问题要具体,太宽泛没有研究空间,结论也没有现实意义。至于好的问题哪里找,作者认为,一是要发展学术兴趣,用研究兴趣引领研究问题,既然要选择,就做有兴趣的话题,作者说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呢,这句话其实很有意义,很多人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其实自己并不感兴趣,这样劳力不讨好。二是读文献,还是读文献,寻根智慧来源,通过读文献,看别人是怎么做研究的,别人做了哪些研究,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漏洞等,读的多了,自然对这个领域有多的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化了;三是多和同行交流,获取不同方面的信息。

关于行文的结构,作者提出用金字塔结构,这个我以前看着《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作者也是用这本书的方法,所以又复习了一遍。感兴趣的点是作者认为写作的逻辑不等于思考的逻辑的观点,我以前在阅读时得到的结论是:表达的逻辑背后是思考的逻辑,这次作者的论述让我又有了新的认识。表达的逻辑背后是思考的逻辑说的是要表达的好,首先要学会思考,表达不是简单的语言组织的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的问题,是思考的过程问题。作者说正金字塔结构适合表达,就是先有结论,然后再讲过程,这样可以让读者清晰的接受你要传达的观点。这背后就是思考的过程,对要表达的观点,要有论证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表达出来。然而思考的过程往往是倒金字塔结构,基本都是先讲事实,然后总结,最后讲结论,如果这样表达,就在读者接受观点之前,被大量的信息干扰,容易先产生自己的想法,影响对观点的接受。所以作者说,思考的过程是倒金字塔,表达应该是正金字塔。这就是表达的过程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当然,要引起注意的是,很多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用到思考的过程去表达,比如讲一件事,总是要不厌其烦的讲述过程,最后讲结论,这样效率很低,表达容易引起误解,让听的人失去耐心,因此,作者的这个论述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

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有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但往往有个开头就坚持不下去,当然原因有很多。写论文也是如此,作者把这叫做“不想写论文症”,她说,不要高估我们的意志力而低估人性,人性如此,如何克服呢,作者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一是从愿意做的事情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定好计划,一点一点来,贵在坚持,逐渐看到成效,形成习惯,接下来就容易了。二是认识瓶颈的意义,瓶颈的意义就在于突破在就是实现能力的飞跃,遇到瓶颈就意味着前面有提升的空间,所以不能灰心和泄气。三是要有成长型思维,这意味着你会认为一切成功都靠后天努力,而相对的固定性思维意味着人天生如此,无法改变,再多努力也是徒劳。成长型思维会不断进步,固定思维会一直原地踏步。四是坚持要事优先,每个人都很忙碌,但忙的事情未必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要分清那些事重要的,哪些是根本的,这样才能有选择,重点突出。五是别怕犯错,别怕挫折,写的不好,或者投稿被拒,这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没什么好害怕的,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得到进步。有了这样的思维之后,就会不断突破瓶颈,渐渐的形成习惯,能坚持写论文。

为了克服写论文的拖延症,作者提出每天写15分钟论文的方法。其意思在于,利用小块时间,少量多次,这样负担比较轻,容易坚持,且思路不容易打断。首先是容易操作,再忙也可以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写作,如果自我要求每天两个小时,很显然,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其次是每天都可以进行思考,对未完成的内容,这样提笔就可以写作,思维保持连贯。再次是克服写作的恐惧和焦虑,不用做太多的心理建设,因为毕竟相对容易完成,也会有成就感。还有容易制造紧迫感,就15分钟,稍不留心,时间就过去了,所以有紧迫感,有时间的边界感,效率会容易很高。还有就是容易在感到疲倦之前就结束写作,这样能保持长久的兴奋感。作者说,不写作的人不是因为忙碌而不写作,而是因为不写作而忙碌。至于如何操作,作者说,一开始每天严格按照15分钟写作,到点就停,要形成习惯,等到熟练操作之后,可以不局限于15分钟,写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都可以,只要能够得心应手,不感到压力就可以。每天15分钟的本质是利用小块时间写作,容易坚持,保持轻松的心理,积少成多,形成习惯,也就容易出成果。

作者提出“以始为终”的写作法。如果写论文遇到瓶颈,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你的初心,就是你最初想表达的内容上。一篇论文存在的意义,本质上讲是因为他呈现了前人没有呈现过,或者没有人呈现的这么好的对世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可大可小,可以是自然规律也可以是社会规律,但一定不是重复过去的某个发现。有价值、有创新性的发现就是一个坚实的内核。作者认为,好的论文不仅非常有效清晰的表述出自己研究的贡献,就要多次重复,前后一致,全文贯通。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要在文章的不同部分都要予以凸显,这样才能让读者接受这样的信息,还要前后文一致,首尾呼应,全文贯通表达,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清晰表达文章的价值。

再回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上,就是为什么做学术?作者的回答让我启发很大,她说,做学术,你可以从人类知识链的顶端为你在乎的人和群体做出贡献。你的发现成为这个世界上少数几样真正可以属于你的东西,成为你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慢慢扩大和提升生命的高度,而研究的本质是学习,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升对世界认识的高度和宽度,生命才会有更有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