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事發的19分鐘》读后感100字

《事發的19分鐘》读后感100字

《事發的19分鐘》是一本由茱迪.皮考特著作,台灣商務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350NT,页数:5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發的19分鐘》读后感(一):每个人的19分钟

從小接受同學的嘲弄與凌辱的主角,在他生長的18年來一直是扮演 受害人角色。某天,他把自己創造的虛擬殺人電玩遊戲真實呈現在生 活中,去傷害讓他受傷的人,也創造了更多的受害人!這個因果關係 是誰先開始的呢?開槍射殺的行為是罪行;而無形凌霸的暴力及捉弄 傷害他人自尊與心靈的行為是什麼呢?誰可以審判、終止這一切?什 麼樣的怨懟選擇在19分鐘內,毀滅別人也毀滅自己的人生!?

《事發的19分鐘》读后感(二):你又在谁的青春里扮演一个嘲笑者

看完这本小说我久久不能忘怀,读这本书的时候脑袋里一直跳出这样一句话:“你又在谁的青春里扮演一个嘲笑者。”青春太闪耀也太脆弱,我们总是把对同一个人的嘲笑和讥讽当成彼此之间的秘密花园。

青春记忆中,团体里总是有零星的几个人永远的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他们为什么被排斥,似乎已经不重要。这些“另类”存在的那么恰如其分,自然的填补了其他人无聊的全部。

记得初中有个女生,名字很温婉动听,长得其貌不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女生嘲笑她身上总是有股发霉的怪味,男生将她作为随意谩骂的对象。不是她做错了什么,是她做什么都是错。没有人跟她玩,没有人愿意与她为伴。大家肆意的谈论她的种种,就仿佛她天生就不需要被人尊重。没有人质疑过为什么她会被人嘲笑,她也未曾对这些种种做过任何的抵抗。

青春里的小团体那么令人着迷。似乎你不喜爱他人所爱,不厌恶他人所恶,你就是一个不被人接受的怪物。随波逐流的态度就像是一种通行证,能够任由你在团体里游走。找到一个团体,盖上专属的标签,然后才安全。

青春里的人,没有能够免俗的。女生虽然生的不漂亮,没有融化冬天的灿烂笑容,但却也是个普通的善良女孩。她会将自己认真记录的笔记借给别人,会在你遗落修正带的时候递上她的修正液,她放学后等了半个小时只为告诉艺术团的同学今天的作业。。。她似乎抓紧一切机会想要融入到某个团体中,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变得很普通。

可是生活里并非处处是童话,个个是强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正视自己,勇于超越的勇气。主人公彼得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最终他为自己站出来,最终他向欺负他的人反击,最终他不用再面对破碎的生活。

过了很多年,被人排挤的女生突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她加了我的人人,在她只言片语的主页我看不出她过的好不好。她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也许女生比彼得幸运些,至少她有令人羡慕的好成绩。但是她是否能够消化青春的伤口,我不知道。

我很奇怪,是谁赋予那些嘲笑者颐指气使的权利?他们是否偶尔也会想想,想想那些莫须有的说辞,想想那些愚蠢的讥笑?柏杨说 ,你至少可以做一个有评鉴能力的人。

在别人大放厥词的时候,也许心里可以生出一把秤,一把权衡之称。不要那么随意的成为别人青春里那个嘲笑者。

《事發的19分鐘》读后感(三):無題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

這是一個名叫彼得的少年所說的話。

他只是一個高中生,看起來瘦弱、很不起眼。

但是他卻用一把槍和十九分鐘的時間,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也改變了他自己的一生。

不‥‥‥如果照他上面那一段話來看,這個少年的人生,很早就已經改變了。

又不對了,應該說;是被毀掉了吧‥‥‥

對抗--這個書中彼得的母親教彼得的方法我很認同。

可是;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如果彼得的媽媽知道彼得的價值,是在於他敏感纖細的多愁善感,那麼就該知道以牙還牙的反抗是彼得無法去做到的,除非他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那不就是讓他變成另外一個人嗎?他就不再是那個原本的彼得了。

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應該是讓孩子成長為他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我們想成為的人吧。

矛盾的是;現實,並非如此。

大人所在的社會是如此、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

正如書中喬絲表示,在這個階段要學習的是;如何融入大家的圈子。

我忘記是誰說的,但我也記得意思相同的表述;孩子到大人的這段時間,不是展現獨特與自我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所要做到的是和大家一樣。

喬絲雖然成功地打入了高人氣小團體之中,但她也戰戰兢兢地面對一切,然後她就慢慢地成為了彼得眼中和大家一樣的女孩。

永遠真誠做自己,喬絲曾羨慕這樣的彼得,但是她也知道那樣的獨特,代表了什麼下場。

像彼得這樣的孩子,忠於自己的孩子,只因為悖逆於現實與社會實質的價值觀認定,便成了欺負有理、暴力無罪的犧牲品。

他的才能與本質不受到重視,他的瘦弱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恥辱。

這一切彼得看得比誰都清楚,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受歡迎的哥哥,知道父母為他的懦弱和平平的成績嘆息,更傷心地了解到,所有人都認為如果被車撞死的是他這個弟弟而不是哥哥該多好。

那是什麼感覺?

是絕望!

是「沒有人需要我,我死了也沒關係」的徹底絕望。

彼得的行為不一定正確,我也不認為彼得採取的手段正確。

但是為什麼彼得最後只能那麼作?

這樣的悲慘結果是不是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在彼得的人生階段能夠有多一點溫柔的聲音陪伴,可以有人給他肯定的鼓勵,那麼這改變整個小鎮的十九分鐘,會不會是原本就不可能存在?

茱迪.皮考特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作家,她擅長且慣用的寫法,就是透過一個一個角色的故事來書寫內心,而從中建立起許許多多的個人獨白來讓讀者明白地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最值得稱道的是她對於人性幽微的大膽探討,俐落清楚卻不落絮語叨叨的赤裸,讓讀者感受到那內心掙扎的一面,是那麼平凡的似曾相識;在自己內心當中。

唯一不滿意、從沒有滿意過的是她結局的鋪設,我總是難以理解;一個能夠將過程寫得如此鉅細靡遺、把一切刻畫得那麼深刻的作家,怎麼老愛用多此一舉到令人錯愕的結局來給讀者一個虎頭蛇尾的響亮巴掌?

雖然瑕不掩瑜,但總還是會覺得可惜,因為她就是離完美差了一點點,而且永遠都是毀在同一個地方。

如果不是那些結局的失敗處理,茱迪.皮考特一定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