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轮下读后感100字

在轮下读后感100字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67图书,本书定价:3.00,页数:19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松井珠理奈看的书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真没什么必要读。我不推荐看这本书。

如果你是少年,那这本书写的大多数你都正在经历,或早或晚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你已经告别了少年时代,那如此种种你已经是过来人了,没什么重温的必要。考学压力,升学以后面对新的环境的不适应,朋友,打架,学校的各种新鲜,热情的残酷的,懵懂的倾慕或者恋爱,学业一时的成功和种种原因造成的失败,以及相应的心理落差。对多数一路考试升学过来的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经历吧。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概括为,主角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倒不是严格地说是寿命四分之一时候发生的危机,而是每个人从少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或早或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第一次遭遇这样那样形形色色的不顺利。升学或者毕业或者肄业后,学业看似告一段落,但是个人的成长其实远没有完成,同龄人中的个体的成熟度也有很大差异,总有后知后觉还没开窍的。这个时候进入社会又面临更多的挑战,没能应对好就很容易陷入低谷。少年时代以来积累的种种问题,也会在这一个节骨眼上集中爆发。

我觉得度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后,人生总会应来更有意义和成就的新的阶段吧!可惜主角没能顶住生活中的第一波压力,人生刚开始就结束了。

前一阵看“马路须加学园”注意到了这本书。虽然属于(?)校园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剧情里面出现的书却一只手数得过来。松井珠理奈出场的时候经常会看,所以很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讲些啥,结果看完的结论是完全没有必要读这本书。剧里出现频次更高的是前田敦子经常看的一本护士学校升学备考的书,似乎就更加没有必要看了。。

《在轮下》读后感(二):想起我们曾经年少时

最早知道《在轮下》是因为那次看《神探伽利略》的第一集,那个朗读者为了帮助盲人就是在读这本书,所以一直想读一下。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它,很薄,破破的了。

一开始他的笔法就因我入一片新的天地。写的就想我曾经过过的日子一样。汉斯最后死了,他的死能避免吗?为什么不能冲破那个环境呢?可毕竟汉斯不是海尔纳,他没有那么多的勇气……

汉斯开始十分认真的学习,他觉得那样是快乐的,能让爸爸开心,能获得夸奖,能让自己满足……考试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考的不够好,后来结果竟然不错,第二名。他很开心,但是他也只能自己在大自然中过着钓鱼的日子。而一旦上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要离开家,过住宿的生活,像他那样性格的人一时无法接受和那么多人一起生活,而且还有各式各样奇怪的人,有自己有钱却总想用别人的肥皂、毛巾的人……汉斯那时还是觉得,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劲的争取好的名次。可是只有碰到了海尔纳后,他才发现有个朋友是那么的好,别人施加压力他也不想离开他。但是后来海尔纳还是走了,他自己被孤立,他被吓坏了,被弄回了家。他必须做特别重的活了,而他喜欢的人也离开了。他又喝了酒,怎么跟父亲说呢?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地步呢?他害怕、羞愧,更是痛苦……举杯消愁愁总是更愁,是不是呢?然后他死了。

黑塞的早期作品总是有点自传的色彩,他也喜欢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觉得,黑塞的这些作品是描写那个年龄段的作品中顶顶好的作品,欢乐、迷惘、烦恼和悲伤竟然能让他用笔写出来。我总觉得,他也是在写我,写我的那段不敢回首的青春。

《在轮下》读后感(三):那段被轮子碾压的时光

《在轮下》书名的大意是校长对让他日渐失望的汉斯说:“不要到轮子下面去。”在汉斯与海尔纳的友情日渐浓厚,到了彼此互相依赖的程度时,汉斯也从原来的一直想往上爬,但却不知道动力在哪,只是在父亲,牧师,校长的鼓励声中,找到自己的向前的一个虚幻的理由。

这本书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作者黑塞也如同汉斯一样,天资聪明,有着出众的潜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在父亲的观念里,或许这样的小孩就是为了参加“邦试”,进入神学院,在国家的培养下,为国家出力。

乡间美景,养过的兔子,业余爱好,一切都杀掉,在一个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阶段里,只充斥着无休止的学习。

汉斯进入神学院,在这里,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性格的男孩生活在一起,观念发生碰撞,更让汉斯接触到另一位好朋友海尔纳。

海尔纳粗心大意,爱好诗歌,最重要的是,他不为外界对他的评价所动。他曾说过:“就算我考了20名,也不一定比第2名笨。”这是一个天性自由的灵魂。有的人认为,这两个人都是黑塞,只不过在文学作品中,黑塞将两个人的特点分离化,赋予一定的情节。

这样的设置,不禁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面的两人也是这样,一个中规中矩,拿刻板的生活毫无办法,一个放荡不羁,以肉搏来换取快乐。最终,在爱情中获得了重生。

相比这部电影,小说中的汉斯并未因为爱情寻求解脱,反而在初尝爱情的美好后,随着艾玛的离开,而陷入另一种漩涡之中。

说实话,这部小说深刻的抨击了教育制度对人性自由的摧残。虽然关于此类题材的小说不在少数,,但本书还是以深沉但灵动的笔调显得独树一帜。不少关于教育制度的批评总是显得浮躁且极端,但本文作者的才气,使本书的故事简单却不乏深度。

本作者值得继续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