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轮下》读后感锦集

《在轮下》读后感锦集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究竟是被教育体制碾压还是作者本人用力过度无病呻吟?

许多地方感同身受观感流畅情节跌宕起伏紧抓人心。对于汉斯这个敏感纤细孤独脆弱的少年他的痛苦与孤独却是我不能理解的。固然填鸭式教育会使人人性泯灭,但是他心灵的巨大缺失在不断的寻找中应该可以恢复,并不一定要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就使文章很多地方汉斯突如其来的悲伤显得十分矫情做作无事呻吟。故意使得他的死成为一种意义上的解脱。我认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但是没有维特那样为爱疯狂有一个好的理由使得文章有点失真。

在黑塞描写少年情谊的片段,我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友情与爱情的交融,少年的感情真是美好又纯洁。

《在轮下》读后感(二):这感觉像穿越时空

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多被吸引,到了三分之二的部分,才开始有了一些感觉。往昔的上进少年,希望之星,带着光耀离开,回来后却“沦落”成为一个肮脏疲累的技师。先是精神上的痛苦,后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汉斯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梦。梦醒了,也就要结束了。

赫尔曼于汉斯来说就像是突然出现的彩虹,绚烂无比,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和陪伴。艾玛给了汉斯一线曙光,但汉斯于她来说也就是一味生活的调剂。没有一个人能给汉斯真正且长久的理解、爱与鼓励。还有什么比一无所有更可怕的事情吗?

当汉斯跌落河中的那一刻,是否有挣扎和不甘?还是带着沉入幸福之乡的温柔?

《在轮下》读后感(三):死人的结局比较低级

得了榜眼之后的那个暑假好不欢快啊,环境描写超级美。入学后校园生活的叙述警人,同学舍友的关系和现在大学如出一辙,看的最有味儿。我搞不懂为什么好多作家为了批判封建社会或教育制度等东西时都已死人为代价,我认为这是败笔,真正生活中死没那么容易,就如黑塞本人,说这书是自传,但他自己死了吗?并没有,而且的还好好的活了个八十多,所以现实大多是受到毒害还苟且地活着。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因为爱情失意,想不开最后自杀了,这也是败笔。从古至今多少人爱情失意过,可敢于自杀的有几个?总之,随便怎么写都比把人写死的高超,这一点我佩服余华,《活着》中最后福贵与老牛彼此为伴儿,依旧活着,这样的结局对我的冲击久久难以忘怀,文学自身价值也更高。

《在轮下》读后感(四):全书

一个不那么明显的悲剧,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亮点也很多,比如对钓鱼的描写,比如写汉斯对课本的体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摸到他们的手。主人公的经历是一起一落的,州试考过、迎来本应该毫无压力的暑假,却在牧师、校长的“建议”下不得不预读修道院课程(仿佛看到中考后的自己不过那个暑假窝比汉斯浪多了 ̄▽ ̄)在修道院结交心心相印的朋友赫尔曼,年轻的心受到友情的滋养,其间虽疏远又重新亲密,最后这段友情却以赫尔曼出走而告终,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汉斯再也无法在修道院学习下去。他不得不回到家乡,遇到鞋匠的侄女艾玛,初尝爱情的滋味却发现他不过是少女的玩物。当他成为了技工之后事情似乎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下去,然而正是在这时、在少年喝醉后一切都崩溃了。汉斯是被谋杀的。“一泄气就会被压在车轮下了。”

《在轮下》读后感(五):如果作者不是黑塞,这部作品恐怕不会被打八分以上

这部作品与日后的黑塞作品相比有差距,教育刻板冷酷且使人更难融入社会的问题,《荒原狼》 表达得更透彻而且更深入与黑塞对现代生活的其他反思一起形成了一个体系。与《荒原狼》相比这部作品显得单薄而且稚嫩。

关于少年的天赋的铺垫太少了,到是少年的自负和懦弱表现得很突出。读起来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是主人公自己不懂事不努力的想法。

不过小说依然有很多亮点,最后两章关于爱,陷入劳工生活的沉沦描绘得很好。

教育问题的主题选得很好 ,人物塑造非常典型:敏感缺乏关爱导致懦弱性格,有违人性的空洞教育,社会制度导致上升阶梯狭窄,贫寒家境导致前途单一,严苛的家教和社会压力导致无法适应正常生活。最终导致了青年的悲剧。

虽然有缺点,本书依然值得一读,主题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