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闲情偶寄读后感100字

闲情偶寄读后感100字

《闲情偶寄》是一本由李渔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情偶寄》读后感(一):#阅读小记之闲情偶寄#

“观者求精,则演者不敢浪习,黄绢色丝之曲,外孙齑臼之词,不求而自至矣。”回想起来初中刘红老师有天给我们一个谜面,让我们猜是哪四个字。谜面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谜底:绝妙好辞。 好吧~ 其实我是在想念我的初中生活了

《闲情偶寄》读后感(二):一棵菜头的自我修养

一月十五日的下午,我在书店闲逛,想在不经意间遇到一本好书。突然想起了和叔曾有一个大意“找一本超过五十年的书看”的提议,恰好手里不知何时拿了《闲情偶寄》,于是一段有趣的旅程开启了。

好吧,我得承认,在看到《闲情偶寄》的作者时,我就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就是那位写《肉蒲团》的大神。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一个个辗转反侧似与未央生一起神游的深夜。

虽然身为一名古代文学爱好者,但是,我必须否认是因为作者而去买《闲情偶寄》的。除了书中的讲“表演学”的《演习部》理论部分是我极度感兴趣的外,《词曲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等情趣盎然的生活百科也深符我的脾胃。最最最关键的是身为和菜头的追随者,这是基本的虔诚和修养。

PS:该版本不建议购买,不全。

《闲情偶寄》读后感(三):不建议成年人购买

标题不针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而仅针对中华书局此版本。

1.不全,被评注者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了删节。器玩部、饮馔部、颐养部所剩无几。

2.杜书瀛的点评颇有中学生读后感之风范。

例如,杜先生对《声容部·选姿第一·手足》点评道:

“对这样一件天理难容的事情,李渔则倾注着他”满腔热情“,以色迷迷的眼睛加以注视,以猥亵的口吻、流着口水加以赞扬,真令今天还在爱惜李渔的人脸红。……我认为,这是李渔学术思想上的一个污点,也是他人品上的一个不足;不管李渔在其他方面有多少成就——当然对他的成就我也不会抹杀。”(天理难容的事情指的是裹脚。)

这种风格的点评令我想起出版于1979年的周振甫老先生的《诗词例话》。

3.书内插图竟然全是绿色的,看得眼晕。

因此,此书可以更名《中学生读后感范文大全》,不建议成年人购买。

《闲情偶寄》读后感(四):闲情雅趣空自遣,偶寄方策诉何人?

《闲情偶寄》这样的书是应当在深夜月下时分读的。

在这般静好的时光,细细呢喃古人的闲情逸致,琴书雅趣,如同几百年前一场繁花院落里的缤纷旧梦:观剧听曲、赏花弄月、园林山石、品茗饮酒、饮食养生......金粉朱楼,繁花缀锦,一场繁华一场梦罢了。

爱戏的人对李渔必定是不陌生。一如《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可说是戏曲爱好者、表演者,尤其创作者的必读,先人将此编为《笠翁剧论》,可以说,是李渔真正建立和发展了叙事戏曲理论。说到这里,中国的古典文学在明中叶之前,主要是以诗文为主题的抒情文学理论;明中叶的李贽、大才子金圣叹建立并发展了叙事艺术理论,那么他们的后来者自然就是李渔了。一代文学的兴盛与文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明清的传奇剧本的兴盛,李渔是功不可没了。

即便不知李渔的,总也得读一读《风筝误》《奈何天》等名篇,即便不知这些,却一定知道关锦鹏导演的昆曲《怜香伴》,或是被世人误读换以金钱的《肉蒲团》。李渔其人,李渔其文,总是大大悖行于世道正统的,于是便有了股子“独抒性灵”之气。

这股子气质到了《闲情》里,让人觉得很像小品文。但是说的很多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些戏曲理论和文学创作的理论到了今天还很有意义,而理论文字大多是透着全然的枯燥的书卷气的,到这里讲起来便有声有色了。

艺术的规律是难把握的。对于李渔的很多创作理论事实上不仅仅局限于戏曲创作,一如他说“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是指导诗词的理论,“拗句难好”“合韵艺重”“慎用上声”等等要旨,是我研习诗词格律时所不知的。再入“脱窠臼”“立主脑”“戒荒唐”里诸多精辟言论如“传非文字之传,一念之正气使传也”等等有着天才式的思考。

读《演习部》,我很惊奇地在其中发现了戏剧心理学、观众心理学乃至一般的艺术心理学的痕迹。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从冯特算起不过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到西学东进,又不过是20世纪中叶的事。这再一次证明了李渔先生的不平凡之处。李渔很会揣摩观众的心思,他体察到忙与闲的观众完全抱着两种不同的心态去观戏,给出了“小收煞”“大收煞”两种安排,着实可用。他写到《赵氏孤儿》戏文,在穿衣镜前哭一番、说一番、唱一番的表演,他写演员“死音”“活曲”的艺术浸透,他用“出口”“收音”“余音”描摹“头腹尾”的发音,他甚至预见式的提出了种种的衣冠、言语、科诨恶习。除了演员,对于导演、授曲者,他也给出了很多自己的艺术见解,全然一副艺术批评家的系统理论。思及今日之表演,许多演员成为了向观众献媚讨宠的弄人,他们效仿着半生不熟的港台腔,或是自贬自损地讨得观众开心又算是什么表演?某些电影、电视剧中生生硬硬念台词、挤眼泪的表演又是作何?有多少演员能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一个角色的真谛?想当年盖叫天为何有“活武松”之称,徐小香为何被唤作“活公瑾”?像托尔斯泰说的:“只有当你每次浸下了笔,就像把一块肉浸到墨水瓶里的时候,你才应当写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