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误读红楼读后感1000字

误读红楼读后感1000字

《误读红楼》是一本由闫红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208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误读红楼》读后感(一):误读红楼

第二遍看这本书了。

喜欢的原因,倒不见得书写的有多好,只是发现自己和作者一样爱红楼梦,并且对其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喜恶。

任何和红楼梦有关的书,总能轻易把我引回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红楼梦是我第一本自己积攒了零花钱给自己买的书,原因简单,一是那时候喜欢诗词,而红楼梦是名著中包含最多不算太深奥的诗词的书,二是看上去很有深度,可以用来显摆。

之后就入了神,一遍又一遍的翻看,在初中貌似看了4-5遍,有时候细细看,有时候粗粗翻,都回味无穷。

只是每次80回之后,都有点翻不下去的感觉,那种感觉也最直接,最真实。

而误读红楼,就像红楼梦的前80回一样,是很能让人翻下去的书。

《误读红楼》读后感(二):天真的世故

闫红的书读起来比较舒服,不扭捏不做作,不拽词语不堆砌辞藻,流畅如春风拂面。

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说《西游记》教人成仙,《三国演义》教人成王,《水浒传》教人成匪,《红楼梦》教人成人。《红楼梦》的美在于从各个角度探究均能体系。虽然披着佛、道的外衣,虽然主角们走向了苍凉的命运,虽然作者告诉我们人世的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不过是南柯一梦,但平凡如我的读者在面对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时,要做的还是努力、努力、努力,所以,过了二八年华,读红楼时,常常为其中的人情冷暖触动。但这种人情需要一定的经历去激活。

《惜春:一个洁癖患者的病因报告》《王夫人:一个大家闺秀的样本

》《红芸之恋:两个职场精英的风云际会》《司棋:勇敢者的独角戏

》,闫红的解读有着一种天真的事故,她用自己的经历激活了故事,娓娓道来,却没有卖弄这份懂得。

《误读红楼》读后感(三):读书的意趣

说起来误读红楼是老公从单位要被处理的一堆书中发现的

带回来说你看看和红楼梦有关你大概会感兴趣

搁了一段时间才看 倒一下子就看住了

没有深奥的探究

完全是一个读者自我的小感受 清新 自然 真诚

印象深刻有几段

贾瑞一个勾引者的原始资本

把一个男人猥琐的自以为是揭露的痛快

迎春不幸者的马太效应读的尤为感触

每个人都至少需要一个圈子能够让自己有存在感

因为价值如果没有和别人的互动是很难被感知的

但迎春一个这样的圈子也没有

越冷落越失落越失落越懦弱

想再走出来就很难了

再感兴趣的就是荣国府的吃食

让我食指大动的不少

烤鹿肉自不待言肯定是人间美味 罪过罪过

豆腐皮的包子疑似与我家乡的一种豆腐卷相似也是美味

火腿鲜笋汤是不是就是腌嘟鲜呢

刘姥姥带回去的各色小面果 如果在面前 就算油腻也要尝尝

还有又到了吃螃蟹的季节 没有作诗的雅致也要大快朵颐一番

读一本书不用太沉重 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口角噙香

就是读书的意趣

《误读红楼》读后感(四):误读是一种从俗

我是怕鬼的,却独独不怕曹公雪芹的鬼魂,如果能够的话,一定要揪住他问,散失的回目是怎样编排的,结局是怎样的?不知道曹公的鬼魂飘到现在,看到自己的大作被后人安上义肢,孜孜不倦地拆卸分解,涂脂抹粉,会生出怎样的感想。

窃以为,正读也好,误读也好,都胜过不读。你看那些过气明星不惜自毁形象,也要引人关注,就知道,最惨的是无人评你。这样比较,对曹公是有些不敬了。不过,想当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要不是沦为色情小说出版,恐怕就不见天日了,这样一想,与其湮没,不如从俗。

以前就在网上看过闫红的误读,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去卓越上查,2005年出版过一回,早已售磬,有多人为买不到书愤愤留言。终于2007年底又重获出版,赶紧买了一本,心里为好书终不被埋没而松了一口气。更为去年用60大洋不到就购置一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而窃喜,真是小人心态。至于闫红怎样读法,这里就不说了,不想变成产品推销书。

四大名著都是异数,兜兜转转这许多年,仍旧活跃在舞台上。虽然有红楼男女主角海选这样热热闹闹的现代剧情上演,也有某大师数次揭秘《红楼梦》洋洋洒洒以赚取稿费的,吾对此还是喜大于悲,至少说明这些名著仍然有卖点,而且常卖常新,手段层出不穷。尽管快餐式消费离红楼的本意越来越远,但一百个被杂耍吸引的人当中,如有一个正而八经去找出原著来读,也算达到传播的目的了。又摘朱伟的数据,据说因于丹的《〈论语〉心得》印了600万册而救活了中华书局。没有这样通俗的解读方式,古籍的出版和生存怕是岌岌可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欢迎各式各样的读,不拘形式,尽量传播,文化才得以延续下去。

《误读红楼》读后感(五):誤讀紅樓

《誤讀紅樓》算是一本有趣的書,閆紅寫得很好玩,我看得也輕松。她在書中的觀點我基本上都贊成,唯獨她對紅樓后四十回高鄂的鄙夷有些令我不舒坦。

她對紅樓后四十回的輕視她當然有她的道理,并也為此說了很多話。但研究紅學那些“大人們”的看法顯然還是影響了她。她一邊方面雖極力開脫自己受紅學家的影響,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墜入那個怪圈。好在,這本書里有的更多的還是她自己的觀點,依據自己的閱歷和人生體驗去看紅樓女兒們的命運,如此,也不乏感人深思之處。

整本書前半部分較之后半部分要好很多,后半部分有很明顯的不盡人意。讓我想起《誅仙》和《甄環傳》,這兩部書俱是前面好得令人欲罷不能,恨不得自己就是書中人,跌進去倒好過這樣牽腸掛肚。誰知到了后面愈發的差強人意,越看越不是滋味。

這種前面鳳頭,后面雞尾,可能是很多寫作者的通病。

一部長篇“巨作”,能把三分之二寫好寫活,迷倒眾生,已是功德無量,或許我不該如此苛求。無奈,對之期望太高,最后難免黯然。

近兩年,最愛《誅仙》和《甄環傳》,即便后面有些粗糙,仍舊會時不時的翻看,不拘段落,不拘章節,瞄上一眼,也覺心滿意足。

還有側側輕寒的《北落師門》,看時很是為里面的人物哀慟了一番。那個男子自小的愛戀,終其一生,都沒有獲得。書中字里行間顯現出一種綿長的哀傷,華美的文字,卻并不浮躁,細致的描繪著心底的感覺,讀來令人心酸。

“我心里一直還留著一塊沒有成長,固執地封閉在灰塵間,等待一個簡單的契機,只要她輕輕一個眼神流轉,我就撕心裂肺。”

“原來穿過身邊那樣多的嬌媚花朵,我依然還是那個夜里,羞怯地偷偷親吻那縷發絲的孩子。”

“在這樣死寂的暗夜里,我用力要揮開自己心里聲嘶力竭的那些念頭,也許我難過只是因為我得不到,只是因為小時候最想要的東西沒有到手,所以難過。”

我喜歡所有美好的文字。

前些日子讀王蒙的散文,他說(大概意思):我寫作的時候可以用文字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因為現實中的自己畢竟還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或者缺陷,寫作,可以塑造一個相較而言比較完美的自己。而在文字面前,我是一個純粹的潔凈的人。

當時非常感概他說的這番話,因他那么貼切的將對文字的熱愛刻進了我的心里——那些話熟悉得如同我自己說的一般。

我想,只有真正懂得文字的人,才會在文字面前成為一個潔凈的人。我在面對文字時亦有如此的心境,覺得自己完全化在那些方塊字里,沒有血肉,只有靈魂。

人世間倘若還有悲慘的事不間斷的發生,那么文字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良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