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瞬息京华》读后感1000字

《瞬息京华》读后感1000字

《瞬息京华》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20,页数:7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瞬息京华》读后感(一):电视剧的编剧到底在想什么?

比起那部奇奇怪怪的电视剧,原著要好的太多

我至今想不明白的就是:

1、曹丽华这一个在原著中无关紧要的小配角竟会被编剧看中,结合了书中另外一个角色,大书特书,有何等魅力?

2、木兰,这样一个奇女子,到了赵薇的演绎,也变得不伦不类,代嫁,这一点就够奇怪,原著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情节

3、莫愁,怎么变得和姐夫原来有情了,真真叫人吐血

《瞬息京华》读后感(二):只是简单写上两句

前面太精彩太迷人太令人沉醉了,可是在最后一百来页,这一切忽然崩坏。完全丧失掉了全书那种心平气和对任何事情都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的那种美感。当然,不是说在面对日军侵略时还要保持心平气和,而是就小说论小说,最后一百来页写得太激烈破坏了整部作品的氛围,假若是沉郁的凝滞的,那样会感觉好得多。当然,成书之时还在抗战,重庆还没有被空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也不可能再心平气和地去描写眼前的每一件事。可惜可惜。

《瞬息京华》读后感(三):这个译本实乃经典,比英文原版看着还要舒服

这个译本实在太好,郁飞也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只可惜现在出版界这些白痴总是要让好书沦为绝版!

先买了英文版,又从图书馆借出郁飞的译本。窃以为英文在很多地方实在无法达意,比如姚家搬进新院子的时候大家做对子,莺莺那个下流的对子在英文里就成了“Change clouds into rain, rain into clouds",这看起来实在平淡无味,但是经郁飞译作”翻云为雨雨为云“则生趣盎然了。

《瞬息京华》读后感(四):瞬息京华

读完这部长篇史诗般作品后竟一时不知感想该从哪方面谈起,全因此作品涵盖面太广。 著作时间跨度自清末起至民国抗战止,主线是几大家族在时代和时局变迁中的兴衰,构思类同红楼。故事的主要地点是在老北京城,所以笔墨渲染颇多,北京人的大气,讲究,风雅;老京城的繁华,壮美,隽永,这都给人留以深刻印象。书中主要人物深受道家文化影响,但同时又积极汲取西方现代科学的进步,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新旧文化冲突的正面态度。故事前半部分还不时洋溢着中国式完美结局,后半部分则因国难深重而转向悲壮,凄惨和压抑,当然字里行间还是透出了作者对同胞的热爱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总体而言该作品是部值得一读的“大而全”的佳作,考虑到是部翻译作品,相信原著更会是别有风味。 另外,本作品并不适合当下的市场:篇幅太长文字密集,又全文素雅清淡,不符合“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的理念,所以仅适合清闲无趣之人。 最后,那片土地至今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历史也总很类似,因为人性始终如此,权贵阶级才是人心所向。所以很多时并非是人不行,只是人不够权,不够贵而已。

《瞬息京华》读后感(五):只有场面,没有力度。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敏度太迟钝。

据说这是较为忠于原著的一个译本,我是在看完《京华烟云》的前面10章左右转过来看这本《瞬息京华》的,感觉似乎是前者的翻译比较优美。但也没有仔细比较阅读,只是在看完《瞬》之后觉得这本林先生的代表作并没有自己期待的那么优。

小说里的人物很多,但却大部分角色都显得很“平面”,除了着墨较多的那几位之外,其他走走过场的人被忽视的程度好深。

举个例子,大家还记得博亚吗?

在银屏20年忌辰的时候,做儿子的他想为还不曾存在于记忆中就已经逝去的母亲举行一场盛大的追悼。作者在此处花了甚多笔墨,并且之前的章节中也有铺垫说博亚要风风光光地还母亲1个名分的打算,这就让人觉得是要对这个角色好好刻画一番了。

但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这只是为姚老先生的出场做铺垫。当姚思安一出场,马上这个孙子就从人海中消失了,再也没有任何戏份,从此在小说中被抹掉。想想看,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场面,准备了那么久的一桩大事,在最悲伤的那个时点,爷爷回来了,然后大家都变得高高兴兴,有谁顾及一下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的感受?

那个画面,好突兀。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其他的那些如珊瑚,阿满阿通,阿非宝芬等等角色的脸谱化问题也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物太多,驾驭不过来。给我感觉就好象《加勒比海盗3》甚至《夜宴》那样,只有场面,没有力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