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精选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精选

《我们可怜的席勒》是一本由约翰·雷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一):歌德的回乐烽,席勒的受降城

说实话,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我一本也没有读过。农村的中学只有一个几百本书刊的“图书馆”,几百名学生每人均不到一册,而且大部分都是什么参考资料,几乎没有文学类书籍。另外,对歌德只有少年维特之记忆,对席勒则一片空白。本书是一本厚此薄彼的传记,其实他们二人本没有什么恩怨,更犯不着文人相轻,因为谁都碍不着谁,个人的领域和圈子完全不相叠,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席勒是规规矩矩视歌德为圣人的。真正有看头的是关于席勒的几次下葬,史料搜集非常完备,情节之诡异,堪与笛卡尔的头颅之谜有得一拼。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二):無法認真起來的閱讀體驗

不知道到底是這原作者寫得詼諧還是翻譯得2,總之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喜感。作者在每小段結尾都將席勒在此段的情況與歌德相比,經常以“三角戀一端”的筆鋒來描述歌德和席勒的關係,弄得我差點以為他“暗戀”席勒來的= =~

另外本書充斥著涉及許多人的八卦內容,所以不必抱著嚴肅的心態去閱讀,否則會喪失很多樂趣。

推薦仔細閱讀P241頁開始到結尾的所有內容,太有樂趣了!太有樂趣了!

摘錄:

P47

7年的囚禁,7年的單調,7年的強制,7年的與世隔絕,7年沒有自己的生活,7年清一色男人的世界(這句是重點),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P116

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天的聽眾大約還有400人,但是沒多久,他的聽眾就只有二、三十人了。可憐的席勒,他的收入可是要按照聽課學生的人頭計算的呀!

P205

在弗勞恩普自己住的宮殿裡,凡是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錢,這位老摳門兒(指歌德)也都通通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盯著家中的一舉一動。兒子奧古斯特去世後,他乾脆從兒媳的手中要過了餐廳的鑰匙。家中傭人吃的麵包,他都要讓人過磅稱重。

P217

如果用的是音步格律,首先在節奏上就無法自由發揮。無怪乎席勒去世時,一位導演大鬆了一口氣:“謝天謝地,那個該死的格律作家終於死了。”

----------

關於為什麼菜菜姑娘會從書城的眾多傳記類書籍中抽出這本書,我的解釋是“這就是氣場啊氣場!”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三):应该叫《歌德的生平和谎言》

原来哈利波特里讽刺的那种传记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阅读这类传记主要是捡乐子看八卦,观点神马的就算了。作者从头到尾就觉得席勒在歌德和魏玛大公那里吃了大亏了, 不停地将他和歌德的际遇对比,问题是人家歌德是贵族出身,而席勒是平民(但不是贫民)出身,在当时等级无比森严的环境下,不可能不拉开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已经可以和《阴谋与爱情》里的情节相媲美了!而且过程还很像《傲慢与偏见》。。。

另一方面两个人的成就也是存在差距的,我曾经选择了一些席勒和歌德相近主题的诗歌或诗歌选段,当然都是二人的得意之作,在不说出作者的情况下给周围的人读——我确信他们对此2人都知之甚少——然后问他们更喜欢哪一段,结果大家都觉得歌德的作品更佳。席勒的戏剧和莎士比亚还差着一个数量级,但《浮士德》是足以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相媲美的作品。

书中确实趣事也蛮多,如描述两位基友一起写讽刺诗歌攻击对手,很有患难夫妻的感觉,而且歌德还放了一些这类诗歌在浮士德里来纪念席勒。写歌德本来给他们两个设计了一个独立的、精美的合葬墓,搞得很浪漫,但由于席勒粉丝们的反对,最终还是两个人共同去与大公3P合葬了。下面的对比更是十分有趣:

席勒追求歌德的过程中(都摘自他给朋友的信):我怀疑我们是不是能走到一起,他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认为他就像一个要树牌坊的女人,我想给她弄出个孩子来,好在全世界面前羞辱她;他像一个神,从不迎合别人,核心就是极端的自我欣赏;他让我感到无从把握;待在他身边,我会不开心的。

成为歌德“一半的生命”以后:和歌德在一起,我是而且永远是弄点小诗的草包;在所有的诗人当中,有谁在拥有彻底的知识方面,能及他于万一?饶舌之徒,伪善之辈和诡辩之士在他身边总感到极不自在,他天生有一种崇高的真实和忠诚。

呃,总之,歌德绝不搅基的贞洁牌坊算是给席勒彻底毁了。。。在耶拿,歌德差不多每两个晚上就有一个是和席勒共度良宵,邀请他的理由层出不穷,特别的酒,烧烤,野猪,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ETC...

不管怎么说,《浮士德》的成书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席勒,而席勒也有多部精彩佳作是在和歌德密切合作期间完成的,歌德只是没有像恩格斯那样包养基友而已,虽然表面上看席勒付出更多,但歌德其实陷得更深,不过总的来说,他比席勒要更成熟。席勒面对歌德,也确实是一直有些敏感自卑,充满羡慕嫉妒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传记作品问世。作者说他们之间只是相互利用,问题是一切的人类关系,如果不相互利用,难道还相互迫害么?如果不交换好处,难道还交换痛苦么?反正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反而觉得这段亲密关系越发令人感动了。

《我们可怜的席勒》读后感(四):纪念我第一次写书评

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伟大的人格,歌德虽被后人推至圣人可他并非圣人。拥有纯粹的心灵,向往生命之美的自然之子,才华横溢具有远大目光,美丽的诗人。然而,自恋,对人世规则缺乏深切认识,歌颂高尚又数次违反道德。热情,追求赞颂女性并善于抛弃女性,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也有强权和控制欲,对财富的贪欲,常人所有的私欲,然而他总能认识,懊悔,试图挣脱而又犯错,于是烦恼,自我折磨。 这些精神过度发展的人总会有自己的思想刑 场,刑具由自我制作,刑法也是自我制定。他 在《浮士德》里写恶魔,是将恶魔作为自己的 一部分,这已经在作品中承认,他并非圣贤,甚至也非善人。 世界上有几对伟大的朋友,歌德和席勒是模范。“像席勒和我这样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同,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有许多诗句是咱俩在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想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相反,有时他作第一句,我作第二句,这里怎么能有你我之分呢?”(他俩的二三事和通信录甚至可以直接出成一本书)真正的,超凡脱俗的友谊是罕见的,歌德和席勒俩人虽个性迥异,但是也在相互靠近和交往中从彼此身上获得了难得的礼物,友谊给他们带来成功,亦或者有困扰,都他们觉得不同寻常,对此他们常怀由衷的谢意。不论是“素朴的”还是“感伤的”,无论是以人还是以自然为出发点,两位杰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大师,他们之间纵然有矛盾和对立,却能最终结合在一起,相互切磋和启迪,甚至于共同创造伟大的作品。 席勒的悲剧是精神强,肉体弱的悲剧,他人生的最后这十年,是他创造收获最丰富的十年,这与歌德的照拂不无关系。即使席勒命苦早逝,这段友谊也维持到歌德去世也不曾变更。(歌德平时息怒不形于色,唯知席勒死讯,双手掩面哭泣:“我一半的生命死去了”) 后面还有更惊世骇俗的一笔.凝望头骨什么的…… 直接搬出余秋雨的那段: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 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坚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真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了的情况下仍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而情景总是有删削功能和修补功能。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起当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着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确是席勒本人回来了,但所有积储了二十年的倾吐都没有引起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多么的强 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于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 谁知一百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馆柩被保护性转移,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差错。 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必要脱身而出。在一个没有歌德的世界,他脱身而出也只能领受孤独,因此也许是故意,他自甘埋没。 由此,令人明白世间本应有更多的杰出人物,只因为没有足以与他们对应的友情,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地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由此,更应明白世间本应有更多杰出人物,只因为没有足以与他们对应的友情,他们也就心甘情愿的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我们可怜的席勒

6.5

约翰·雷曼 / 2007 / 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