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100字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100字

《风流花吹雪》是一本由李碧华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10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一):谬矣

本来是想下午随手翻完的一本小书,凑单买的,想着很多文艺青年整天说李碧华,我号称读书千卷却未看过她,自觉很是孤陋,翻着翻着看到一篇却忍不住上来写两句了。吐槽而已。

《人有相似,后无来者》一篇,先写大陆有很多艺人模仿张国荣、梅艳芳之类明星,又讲到什么“大陆明星不太多,翻来覆去那么几位,翻版优而为之”什么的,这句的狭隘先不论,我也不关心什么港星。看到后一段,微怒。

“以前亦有艺人模仿崇拜的前辈,研习人家技艺特色,然后有机会演出时把自己艺名改为"小**"(如小六龄童),……”您老人家能不能不望文生义啊,六就算在香港对内地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也稍微有点印象吧?大名鼎鼎的六龄童都不知道,好我原谅您,但是对不知道的领域说话更应该谨慎吧,稍微上个网搜索下也好,问问周围的朋友也好,都不至于说“小六龄童”是“模仿崇拜的前辈”!亲父子、传家之技艺、国粹之精华都能被说成是这样,我哭笑不得。英年早逝的小六龄童章金星先生九泉下若看到此文,不知是否哭笑不得呢!谬矣!谬矣!

罢了不说这个,随手翻开一页就能看到对大陆人鄙视的话语,真是自视甚高眼光偏狭又气量不够。我也不用看文字而生气,不看就是。

谁要此书,掷去!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二):妖精,或是巫婆?

李碧华的文字越是妖娆了,仿佛生长到最盛的蔷薇,血色一般的迷红,轻轻瞟过去,就跌下去了呢!

可以是冷酷的刺到红男绿女自以为的热情,让三伏天的热气遭遇一趟寒冬的凉气,看你还幻想什么!可以是侠气的颐指政府的错责,毕竟不忘记者本色!可以还原小女子本来面貌,不怕给你看到内心的依恋!

现代社会女子都不要爱了吧,我们有物质足矣。贪恋物质本来就是女子的本性,又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即使是小巷子毫不显眼的角落,也可以为了一次舌尖的欢愉收入记忆。

看李碧华的文字,写字的女人怕都不再想写了。不是比不了她的才气(的确也没几个人可及呵),而是狠不下心把幻想都捅破了,即使知道是这样的世界,但是存一丝的幻想也是好的吧。亦舒的小说也耐读,有时候觉得她够狠了,笔下的男女几乎体无完肤,但和李碧华比,她也不过划开了皮肤,不及骨肉,所以亦舒说自己为文不过为了帮补家用,賺个买菜钱。

本书开头的一段文字极美,感觉与台湾作家朱天文(或者是朱天心)所写的于日本堤岸观落樱一段似曾相识,都美得不像人间的文字,朱是不识清风明月的翩翩少女,李却是老成妖精的人儿咯。李文如下:

每年每季,花开花落。只要有风,花就叹息。最动人的,是拂过一阵风,樱瓣忽地零落四散,但又不肯着地,不知已逝,所以飞舞。珍惜眼前人,珍惜尚未凋零的花,珍惜清风明月每一天……虽然一切都会过去。

要多少颗剔透的玲珑心,才生得出这样的感悟?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三):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如往昔

近来阅读的习惯改了不少,原先都是把目光锁定在某些目标上然后坚定不移去找,如今换了方式,在图书馆里随意走动,撞见一本感兴趣的就抓来一本,有点“缘分”的意思

会遇到李碧华的这本2007年的书也算是意外的一个惊喜

还是蛮喜欢她的,虽然几个月前由于她在博文里一些较为令人齿冷的关于大地震的只言片语而导致我对于她的热情消减不少

但对于她的文字还是很喜欢的,因为那份简炼狠辣有力

犀利文笔把思想武装得见血封喉,几乎都是一击致命的威力

然而,如今,拿着这本封面设计的很唯美很应景地配合樱花意境的散文,我却再找不到那时的感动心动和激动

淡薄如水,有些甚至是“为赋新词想说愁”般的刻意,颇为小资的矫情

生厌了……

没有《霸王别姬》里的沉郁冷冽

没有了《青蛇》里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看破的冷眼

只有堆砌起来的语言

没有生命的花朵,再娇艳也不过虚假,没有芳香盛放的实在和感动

华丽得近乎虚无

也许是过去几年里自己也慢慢成长起来了

对于李碧华的文字渐渐萌生倦意产生抗体?

也许是进入社会后变得挑剔?

但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李碧华的文字已今不如昔了……

重读《霸王别姬》《青蛇》《饺子》等前作,依旧有心悸的感觉,冷如刀锋的文字背后透出强大感染力压迫感

看见李碧华的阅历感悟透彻,让我心生敬仰崇拜,她对于万千为情所惑为情所困为世间时间所苦所害所误的女性爱之深责之切恨其不争,让我看见一个真性情的李碧华

那个时候的我如痴如醉,愿意死心追随

那个时候

如今呢?

如今,拿着这本精心包装过的排版空虚的粉色散文集(我更愿意认为这不过是将博文随意松散集合起来罢了,连挑挑拣拣的功夫都没有用上,根本没有用心,不过是类似网络小说一般只为市场而出的东西),草草一翻就见底,其中的文字让我深刻理解到“贫瘠”二字的含义

为文而文

当然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

然则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本薄薄的书凭借着其稀薄的内容,已堕入快餐文化之流

人说最悲哀不过: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看着自己曾喜欢向往的才女的作品如此

心里亦有悲凉

罢,还是回头,就看之前那些震撼过我如今依旧震撼着我的那几部吧

有人说过情人还是老的好

其中当然有怀旧的心理作祟,但,如果现在的确实好,谁又愿意浪费时间在怀想再回不来的过往呢?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四):标题党李碧华

有个朋友说一次在网上看到“全裸,车模,国内”,就很好奇国内也有全裸车模。

进去一看简直笑死,原来是两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坐在拖拉机上。

都是标题惹的祸。类似的经历估计很多人都有过吧。被一个特别的名字吸引,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道菜,一个人,真正看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始觉受骗。

比如说一道菜叫做“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浪漫吧,原来是“海带拌猪蹄”;一种饮料“心痛的感觉”,就是一杯50块钱的凉白开。

连续看了好多李碧华的书,有时候打字会把她的名字误打成“李碧花”,感觉马上不一样,好像是哪个乡间的丫头。更改为“华”字,立刻就又英姿勃发了。

之前很想买她的书,因为来自各方的好评实在是让人对她的文字很感兴趣。在网上一搜,更加想买了。因为那些书名实在是太诱人了。《缘分透支》《泼墨》《草书》《风流花吹雪》《只有蝴蝶不愿意》《樱桃青衣》《梦之浮桥》《水云散发》《生死桥》。还有更多美妙的名字。

但是读过之后,发现几乎和题目没有多大关系。散文全部是专栏文章结集,一本和一本之间没有什么分别,每本书不过取其中一篇的名字作为书名。

《泼墨》和《草书》根本不是我所以为的那种磅礴大气,恣肆汪洋。也不是字字珠玑,不过聪明还是很多,也有刻意的标新立异。还有一些文章不过是长舌妇般的无聊是非。

还有原本寄予希望的小说,最近看了《诱僧》和《潘金莲的前生今世》。除了血腥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之外,实在是没什么可赞美的。

说到底,李碧华实在不过是一个十足的标题党而已。

可是这个标题党,也受过其他标题党的骗。一次看到一个名叫“千层风”或者“千层峰”的的菜,很好奇,不知道是什么美味,上桌后一看,原来是很多猪耳朵,经过压缩,然后切成片,蘸汁吃。她说当下痛恨它的名字文雅,骗了她一场。

嬉笑之余,不免觉得简直就是贼喊捉贼嘛。

对于用标题勾引读者,她是深谙此道的。她在《只有蝴蝶不愿意》中反复说了很多。

——我一直重视好听的人名,书名,地名……一切名号。专注致力于“内在美”?开玩笑。第一印象很重要,先勾引了再说。

——有时候看一部电影之前,已经喜欢它,不过是因为它有个好名字,故我是一个不入流的影迷,反而是一流的字迷。

——电影本身是糖,吸引观众去看的手法便是那张糖纸。但是渐渐已经本末倒置。有些公司,花大量的金钱时间去扭那张糖纸,不很注重那粒糖。

李碧华的糖纸也很精美花俏,但是里面那块糖,有的味道甘美,有的却如同嚼蜡。

人家李碧华也不在乎,她的理想口号是:散漫任性轻心随缘自恋自保但凭公论。

再来看下面她所说的这些话,感觉她自视甚高,也不会轻易糊弄人。

——看厚如电话簿的巨著,很多时是摄于盛名而已。

——任何创作,宗旨是先娱己,后娱人。——弄不好,变成先误己,后误人。

——但凡一件东西,一旦入俗眼,流行,畅销,人人都知道——它的身价就跌了。

——天天写稿,总有不少要扔弃的,不成章的稿纸,拳成团团,如果积累下来,堆成“稿冢”,里头便是埋葬了我死去的思想。因此稿冢中,莠败,芜杂,一切都是错。是胎死之婴,永远不欲之面世。

——有些人因为对方是名牌,盲目崇拜,“不敢”认为他有失手之虞,这跟拜神婆有啥分别?

我当然也不会拜她为神婆,但是上面她说的那些话,她自己并没有做到。我觉得,她很多孩子不足月,没发育完全就出生了。取一个浪漫美妙的名字,让人以为那孩子聪明伶俐,秀外慧中。

总之,她是成功人士,名利双收。写作这个副业都搞得轰轰烈烈。只要有人肯花钱买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她在《草书》中所说的:创作人人会,艺术人人自诩,一点也不难,难在“脱手”,卖个好价钱,更好的价钱,最好的价钱。

像我这样不断挑剔她的不是,还是要受着罪读她的书,又没有人拿枪逼着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哪根筋不对劲了。

但是50块钱的凉白开不会让哪个人心痛两次的。

这次读完她的书,也会就此别过,后会无期。不愿意再这样杀时间了。

人不可貌相,文章也是一样。

《风流花吹雪》读后感(五):邂逅妖女

邂逅妖女

我是在图书馆某层书架的末端与这本书不期而遇的。当时本来想找的是另一本书。却因为记不清索书号而寻找未果。

然后便蓦然看见了它——《风流花吹雪》。书名很美。封面上是素色的底子衬着刻意模糊之后的大片图样。其间夹杂着一些触目的红点。说实话,不象雪,倒象血。

吸引我的,只不过是“李碧华”三个字。

上次看她的书已经是很久以前了。看过很多小说,当然包括最著名的《霸王别姬》和《胭脂扣》。也读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但终因太过压抑而不忍卒读。最近读的一本小说是她根据《三更之饺子》重写的《饺子》。

这些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而且都颇受好评。原著和光影的演绎相互比照之下,便可看出导演和演员的确都功力不凡。

散文也看过,是多年前的一本《绿腰》。

很喜欢李碧华的文字。她是大家公认的才女。不过我更愿意称之为“妖女”。

——这个“妖”,是“妖孽”的“妖”,不是“妖媚”的妖。

她的文笔狠厉,小说总是带着种别样的惨烈。叫人想起戏文里冤屈的女主角眼中滴下的鲜血。是令人悚然的艳丽。

而她的散文,则充满着与生俱来的锐利气息。

例如她在《绿腰》那个集子里有一篇文字是说水浒的,直言梁山泊整个一个“GAY佬集中营”。还有就是很不客气地批评女人在脚趾甲上涂红蔻丹。

写散文的女作家很多,我读过的也有不少。但将散文写得如此泼辣的则不多见。

以前看过的素素、潘向黎等,文字中散发着女性特有的温婉。读她们的书,应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着一袭长裙,品一盏香茶,熏一炉淡香,然后缓缓读来。

读李碧华,则不必。

我想象读李碧华的完美姿势是:穿半旧的睡衣,蜷在一把老旧的藤椅里,拖鞋挂在脚尖上晃荡。身旁最好有大杯啤酒,读一段就喝一口。读到尽兴处,不妨不顾形象地狂笑一阵。

——只有这样惫懒到嚣张的姿势,才配得上书中那些犀利到刻薄的文字。但又毕竟只是些女人的小牢骚,浮一大白则不必。此时,啤酒这种介于白水与烈酒之间的饮料就正好。

这本《风流花吹雪》,虽然标题看起来有些鸳鸯蝴蝶,内容却仍然秉承她一贯的风格。

例如,在《茉莉仙桃一点红》中,她除了记录古人总结出的品花茶的十道程序外,更兴头地描写了自己将美丽的茉莉仙桃“肢解”的情形。

在《装可爱》中,更是点名批评一位名叫“水蜜桃姐姐”的艺人。说她“娇嗲天真造作”到“不寒而栗”的程度。

相比之下,某才女当年对《无极》的那段不点名描述便显得含蓄至极。(貌似俺也粉含蓄?)

还有就是《大婆爱三奶》引用的一句“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真是报应不爽”,当真是掷地有声,刮辣爽脆。不晓得最近那起有名的桃色事件女猪脚有无读过此文?若读到会否掩面泪奔?

当然,也不全然是如此怒目金刚式的文字。其中也有女人的温情断章。

如她议花木兰,先对其从军十二年居然未被人拆穿是女儿装一事百思不得其解,后又悟道:“我相信军中所有男人,早就洞悉木兰是女儿身,大伙不说破,多方爱护、保护、呵护,因她弥足珍贵。”(见《花木兰之迷》)

读到此处,我不禁笑了。想到最近已经读过N遍的那个段子里关于“集结号”的总结——“组织更不可靠”。在那样你死我活的环境中,还要费心来呵护一个女人,这个观点才真是“弥足珍贵”。

她还评2005的烂片,指其“共同致命伤”为缺乏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一个编剧,如此直言不讳实在有违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避嫌”的低调风范。又令我想到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编剧罢工事件。如果伊也在美国,十有八九也会在游行的队伍中走在最前列吧。

在这本集子中,提及日本的文字有多处。如开篇的《茉莉仙桃一点红》,而末篇又是《风流花吹雪》——讲的是樱花。

关于日本的樱花,还在潘向黎多年前那本《纯真年代》中读到过。虽然没有进行比对,但凭记忆也知道这两篇文字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潘美女的尽显凄美,而李妖女的更觉通透。

不过李妖女的散文有一大问题就是使用很多的广东方言,象“点解”和“咸湿”这种俺还可以勉强明白。毕竟经历了“顶你个肺”之类的熏陶。可是当遇到那些生僻到连GB2312字库都不支持的文字时,俺只得快速跳过,徒留一声叹息。

还有就是这本书每个页面的下边距都大得令人咋舌。据我目测,基本是整个页面的四分之一。不晓得是何缘故?如果说是为了充抵页数,却又不见把字体放得大些。似乎只有小五号,比平素的反倒小些。

或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只辛苦了我日渐老去的双眼。

在书的最后附上了李碧华作品目录。我才惊觉她出了那样多的散文集。而我看过的,包括本书,也不过两本而已。

于是,我开始期待与妖女的下一次相遇。

只不知到那时,她是不是依然妖气冲天?

李妖女,择日再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