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寂寞的画廊的读后感大全

寂寞的画廊的读后感大全

《寂寞的画廊》是一本由陈之藩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的画廊》读后感(一):像塞纳河般安静

第一次接触陈老师的文字,之前只是在书店中随手翻了翻,看了几眼后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个人随笔一类的文章,或者说有点儿排斥,好像每一本随笔都是名人证明其卓越成就的炫耀品,或是附属品,但陈之藩的文字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

很安静,也很美好。

即使是缅怀胡适,也没有太多的哀痛字眼,只是将回忆一幕幕再现、还原,而对于一些诗歌的鉴赏的篇章,也没有太多炫耀的字眼,平铺直叙,看着特别舒服,像是牛奶配面包的早餐,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顿丰富的早餐。

虽然年事已高,但陈老的文字还是宝刀未老,话语中无不带着历史的沧桑和民国遗留下的文字风格,沉稳中带着思考,思考中渗透着睿智。

喜欢这本书,像是静静的河流一样,沉稳流过脑海,不温不火地就在脑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寂寞的画廊》读后感(二):《寂寞的画廊》读后感

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出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完全不知作者陈之藩何许人也,借阅这本书全因其熟悉的封面与诗意的书名。而今掩卷之后,有感慨,有感动也感到愧疚,为自己的孤陋寡闻与学识浅薄。

陈之藩先生是学者,是科学家中的散文家。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在电机与电子学造诣颇深,而作为一名散文家,他的人文素养,对国文深刻的研究更是令我佩服。这样一位工学学者,能吟诗为文,能谈古论今,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是一位文艺的科学巨匠。

《寂寞的画廊》是一本陈之藩的作品集,收录了陈先生三本散文集《在春风里》、《旅美小简》和《剑河倒影》中的名篇佳作。书中第二辑《留学偶记》收录的是陈先生留洋海外的求学所感,简洁的语句暗含沉静的思考与淡淡叹息,故深得我心,读之常常于我有感触,有共鸣,有一舒胸臆的感动。同书名的文章《寂寞的画廊》更是名篇,陈先生借一个老房子中的故事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个故事只能告诉我们无边的寂寞。人们似乎赢的了一切,又似乎一无所有。草丛间的幼虫不断的涌到,废墟上的花朵不断的浮现;楼上孩子的哭声,一个跟着一个的到来,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

“人生中,即使是最得意的人们,有过英雄的叱咤,有过成功的殊荣,有过酒的醇香,有过色的甘美,而全像瞬时的烛光,摇曳在子夜的西风中,最终埋没在无垠的黑暗里。”

辑三《怀人》娓娓道来陈先生眼中的亲朋与师友,如适之先生、杨振宁等等,我原本不很了解胡适先生其人的,但通过陈先生的笔似乎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真性情的胡适出来。

辑四《科学的联想》是对于科学和科学研究的随笔,这对于学工科的我来讲,不能不说有趣。从时间的意义讲到菲波那契数列,陈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的好奇心似乎源源不绝,同时又能以灵巧的笔侃侃而谈,实在令人心生佩服。

辑一《诗人与诗》中的文章很类似北岛《时间的玫瑰》中的诗人传记,虽然陈先生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但可惜这一辑在我看来并不算非常高明的部分,而该书又将其放在首辑,我不得不质疑编辑的水平了。

《寂寞的画廊》读后感(三):“留学偶记”一辑最好

辑一“诗与诗人”没有看,是陈先生对一些外国诗和几位外国诗人的品味,我基本上不认识,所以也看不了。不过先生译诗很厉害,在后面的一篇文章里翻译了一首普希金的小诗,虽然我没有读过原文,仍觉得很美——

天上有多少星光,

城里有多少姑娘,

但人间只有一个你,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

读这首诗时,脑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心爱的姑娘站在月光下,长发飘飘,周身洒着一片银光,幽静,只有天上的星星在微笑——多美的译笔啊,勾勒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纯洁意境。

辑二“留学偶记”是先生出国后所写的文章,字里行间萦绕着淡淡的寂寞,但并不让人感到颓废或悲观。相反,作者音乐一般的文字让我感到,正因为他如此热爱生活,并融入自己特有的“理工性”的思考,才能写出如此清丽的散文。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陈之藩先生也爱一样——像他自己说的,把自己的小感记录下来。他们不因科学而变得呆滞刻板,反而在象牙塔与大自然间完美穿梭,来去自如,还时不时给世人种出一大片美丽的花朵哪!

辑三是陈先生对或是朋友、长辈,或是伟大人物的怀念,故题为“怀人”。其中写到自己和杨振宁先生的一次交谈,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地球表面有两个点,北京与香港,今晚特别凸显出来。我与杨都是从彼点北京到此点香港。杨是经过这两点所连的一道天上的彩虹,漂漂亮亮的;我很像这两点之间一道地上的溪水,曲曲折折的。”这是描写二人人生经历不同的一段话,意为自己的人生跌宕起伏,而杨振宁先生的生活则相对平稳。其实不管是彩虹还是溪水,都是大自然极美的事物,都是我们所应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或炫目,或淡泊。

突然想到前不久逝世的季羡林教授,心里一酸:陈之藩先生、杨振宁先生这一代的人也已经老了,而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也再也不会出现像这样集人文素养与科学成就于一身的大人物了。如果他们离去,会不会使这个原本已经寂寞的时代——更加寂寞?

《寂寞的画廊》读后感(四):无人不爱春风——小记一卷

读陈之藩先生的《寂寞的画廊》,一页页翻过去,看见他为纪念胡适的数篇文章,陆续读下来,看见他写道——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再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了春风,才有了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春风就这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了。”

不觉为之心中一痛。只因当年是胡适借钱帮助陈之藩赴美留学的,等到陈之藩有能力还最后一笔款时,胡适写信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的。”

对于适之先生来说,一直看到他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后,一直到发现他一边不断犯小错,一边不断明大智,发现他宁可“小”不肯“大”之后,才明白,原来,他是多么聪明的人。

陈之藩的文字带着科学家的简洁生动,也有科学家常有的透彻,读他翻译广义相对论——“空间作用于物质,告诉它如何运动;物质作用于空间,告诉它如何弯曲”,多么透彻的解析,轻易让人掌握的内质。

陈之藩很爱读书,读到他在飞机上读沈祖棻的诗句,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从来没读懂沈祖棻,不由得又想翻出来读一次。

陈之藩也是睿智的,说陈省身曾说“幸亏数学界没有诺、贝、尔奖”,他评价说,幸亏陈省身获得了菲尔兹数学奖这个数学大奖,不然陈省身一定会被说酸葡萄。真是蛮有意思的幽默。

读着陈之藩写科学或科学家轶事的文字,不知怎的想到了英国著名作家戴维·洛奇的《换位》,比之陈之藩,身在庞大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哪怕是科学家的圈子里,真是难得保持一颗纯正的学者本心。恍惚读着陈之藩引用的陈省身的诗句——“原来你没有自动的能力;才落得这样的苦恼”(陈省身《风筝》)凡人做不得风筝,带着功利心的科学家自然也如此了——

陈之藩笔下隐藏着丰富的情感,看得出他很重情,如苏轼和苏辙因了“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酌”让陈之藩感慨羡慕的同时,他提到了著名的周氏兄弟,说因为周氏兄弟的不睦,他读他们的文章会打折扣,我也心有戚戚。

陈之藩先生喜欢胡适,喜欢陈省身,喜欢老舍,喜欢沈从文,喜欢金岳霖,喜欢很多我喜欢的老人家,喜欢应时应景来几句古诗作为点缀或者是提纲挈领一番,不知不觉,我也喜欢陈之藩老先生了。当然,对他与童元方的秘史不做评论,因为,那是他的私事了。

此文不做书评,也不做读后感,只是一个笔录,有时候想,某些书,只能读了又读,读了又读,然后,才能写书评,或者读后感了。何况,其实儿时记得外祖父不喜欢胡适的,而今,我倒是喜欢胡适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25540972&PostID=33177933&BlogID=150117

以此小记,聊做笔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