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一本由[波兰]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一):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关于大多数,关于少部分,我不知道,

认识的字有千百个,如何组成词,造成句,写成诗,我不知道,

我看到的都很表面,我喜欢的都很直接,太过委婉深奥的那些,我不知道,

未来明天下一秒,过去昨天上一秒,我不知道,

诗人有他特有的浪漫,跟不上他的想象节奏,这是我肤浅的借口,我不知道。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二):诗是好诗,译者不配

买了许久,终于读到这本,才读到《金婚纪念日》我就忍不下去了,太生气了,简直是在侮辱辛波斯卡写的诗,翻译糟糕到我以为是机翻的,不知所云。

“即使只有空气留在他们怀里,

透明,如闪电之后。”

您觉得这样很诗意吗?什么叫做 透明,如闪电之后? 我不理解?

“某一夜,在黑暗中,他们透过沉默的种类,猜测彼此的眼神。”

沉默的种类?种类还可以透过啊?还能猜测彼此的眼神啊?我真的是长见识了。

“性别消退,神秘溃散”

我真的是服了,长那么大头一次知道性别还可以消退的,怎么个消退法,夫妻两人一起变成无性人吗?

“谁的声音形成了两种音质”

这位“诗人”,音质一词是这么用的吗?

还有一大堆故作高深的绕来绕去的翻译,上句不接下句,让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个什么,破坏了这首诗本来的意境和诗意。

译者根本就没有理解《金婚纪念日》完全是怎么开心怎么翻译,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写一首?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是波兰人,曾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胡桑在序言说到:“她的诗都是对日常境遇、个体存在状况的沉思、反讽或同情。她相信世界的真相不在远方,就在每个人身上和他周围的环境中。她崇尚微小的事物、具体的困惑、个体的境遇。” 她把诗歌揉进心中,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她所说,“在那个时代的平凡与伟大之间得到真正的平衡。”但我在读这本诗集时并没有得到多少共鸣,诗歌并不像小说一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着我读下去。也可能是我的心过于急躁,无法静下心来品读诗歌。但我接下来还是会去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诗集,希望能与作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下面是些小摘录: ①《一见钟情》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激情使他们结合在一起。” “每一个开始, 仅仅是续篇 , 事件之书 总是从中途开启。” ②《种种可能》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那些散漫的零 剩于被排成序列的零。” ③《三个最奇怪的词》 “当我说出“未来”这个词, 第一个音节就已属于过去。 当我说出“寂静”这个词, 我已经破坏了它。 当我说出“虚无”这个词 , 我已创造了虚无自身所不能把握的事物。” ③《现实世界》 “梦有自己的钥匙 现实世界却自行开启 而且无从关闭。” “梦轻如羽毛, 记忆轻易将它们抖落。 现实世界却不必害怕被遗忘”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四):“存在自有其理由”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我大胆猜测辛波斯卡得出的结论:自然凌驾于人之上(人类也来自于自然)。傲慢的云,游弋于事实之上,对人间的事务漠不关心。我们对植物是单向熟悉的,植物并不会倾听我们每天热衷讲着的各种话题。诗写“风吹皱云层,唯一的理由是,风在吹。一秒钟逝去,第二秒依然是一秒钟,第三秒。唯有对我们而言,这才是三秒钟。”我们热爱给自然付诸种种意义,试图用人类的一套来解释自然的所有一切。鸟、章鱼、云、树叶从哪来到哪去,他们又会讨论占了谁的地盘么?在人类创造的国度中,激烈的讨论着这些无谓的问题,接着野蛮地自相残杀,在从未属于过自己的东西上贴上“我的所有物”的标签。满天星辰远远地观望着事情的发生,也会冷淡地评论吧:“人类真是奇怪!”

她尊于自然规律,就像她认为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该不该抢救一个即将死亡的人?”我的老师也问过我这个问题,她提醒我,让该离去的人获得善终的福报吧。我想象着那位对我很重要的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此刻他的生命可能被我的选择左右。为了一颗心脏的跳动而活着,用电击、药物、手术、金钱……去延长生命吧,即使这样的过程会很辛苦,也难以预测是否能恢复,只是为了我们而活着吧,像有小恶魔在我左耳边拼命嘶吼“一切都源于我们,一切都属于我们”。我不知不觉被占有欲蒙蔽了,我自认为自己站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但我从未问过当事人的意见,也没有向死神咨询,其实“死神的许可早已逾期”。

辛波斯卡认为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借用的,这与佛法里的“无我”相契合,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属于我,包括我的身体、家庭、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各种事物,唯有灵魂“是未列入账单的部分”。为此,她用诗歌感恩自然,感恩被赋予了幸福的记忆,拥有了比喻的激情;感恩成为这个世上的一个偶然,即使毫无惊人之处,也截然不同,感恩存在。“你问我怎么生活?我也不知道“,这是辛波斯卡最诚恳的回答,那位宛若是云、薄纱、波浪、微风的芭蕾舞演员变得肥胖紧绷,曾经再也回不来了,辛波斯卡也会感叹时过境迁。那又如何,现在是早上九点,开始从来不晚,“每一个开始,仅仅是续篇”。

我太喜欢<种种可能>这首诗了,反复回味,想要流泪,我像在我的理想国,简单地热爱着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不重要的事物,其实现实中也有的,我在努力探寻。我也爱讨论更多的可能性,我相信这一秒的偶然并不是必然,每一瞬间都有神秘的或者显而易见的奇迹发生,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但我好奇着、发现着、追求着,那是可以放在独属于我的冒险之书的故事。在恐惧和怀疑什么呢?“存在自有其理由”,相信我的存在(我的力量),竭尽全力去抓住乘风的蒲公英,总有一天会到达事件的彼岸。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读后感(五):静默日常的平凡及伟大

当我说出“未来”这个词,第一个音节就已属过去。当我说出“寂静”这个词,我已破坏了它。当我说出“虚无”这个词,我已创造了虚无自身无所不能把握的事物。

第一次看到辛波斯卡的诗句,是在唐宁书店的诗歌夜晚。我们一起读了她的,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的长诗。正是这本诗集的名字,也是她的诗句的典型。

不宏大,不激烈,不涉及个人事情,只叙说细小的静默的事物的平凡,静默之中有隐约可见其中的深情。

她是冷静的。她并不想激烈的大声尖叫,只想做一朵优雅的带刺的玫瑰。她描写身边的细小之事,好像并不涉及个人情感。可对她来说,没有一块石头是寻常的,在诗歌语言中,没有一个存在是寻常的。

她偏爱写诗的荒谬,偏爱种种可能性,偏爱所未说之物。诺贝尔文学奖给她的授奖辞说到: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

她相信个体的、日常而微弱的、对雄辩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声音,是人类获得自由的隐秘小径,尽管它曲折而漫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