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0字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0字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一):情感如同绸缎,有形,丝滑

好书。

悠悠的民国风,文字颇有中国传统遗风,细腻精致,景色如同有质可感受之物,却不浮夸。

可以看成是早起白先勇文字发展之路,从自己幼时、少年,到国外之初的生活,从世家,少爷,同性之情,处处有自己的味道。

大学即可写出金大奶奶等篇,确实颇具功力。更期待纽约客了。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二):剥开内心深处幽微的情感

这部集子里是白先勇早年的作品。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会比较天马行空,想象力更丰富,也更敏感些。

这几个小短篇发掘了隐匿在人内心的一些幽微情愫。或者是同性之爱,或者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姐弟之爱。有些感情置于社会制度的藩篱之下便被视为不伦,自然的情感脱离制度之囿岂不只是简单纯粹的心灵的依靠和互相的关怀吗?

置身社会的我们有时候已经不会用纯粹的视角来看我们纯粹的想法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被附加了过多的功利在它上面,不觉得累吗?还是简单一些更轻松吧。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三):是要有多空虚才会看这本书?

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对十七岁有种莫名的向往。而且我特别喜欢张爱玲,我妈说白先勇和张爱玲很像。于是我就在十五岁的时候买了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我想我一定要留着等我十七岁的时候看。

我现在十七岁。其实对《寂寞的十七岁》这一篇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还是喜欢那些描写旧家庭的篇目。

但,我在课上看这本书。·即使坐在最后一排,老师还是阴森森地在背后出现。她拿起书来,问我这是什么书?于是我身边的一群人开始骚动,“寂寞的十七岁”,这是一个多刺眼的书名,他们问我,“你是要有多空虚才会看这本书?”

于是我真的觉得,也许,我是比较寂寞的了。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四):寂寞的十七岁

看过白先生的《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里面有很多想似的故事。因此略感厌烦。不过其中仍有一些地方打动我。

黑红 生活的繁琐会日复一日见见磨灭激情,直到有一天,厌倦像火山一样从心底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巨大的空虚过后,还得继续回到闭塞的生活中去。这是平庸的人的悲哀,这种悲哀在中年人中更普遍。 青春 青春有一种魔力,人人都向往拥有年长时的财力和年轻时的活力,那是一往直前,无畏无惧,张狂飞扬啊。 寂寞的十七岁 一个乖戾的少年,不爱读书,性格清冷,不自信,孤独,没有朋友,自己跟自己打电话写信...这个少年的身上有我的影子。寂寞是每个人生命中都要面对的时刻。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五):从稚嫩走向成熟

《寂寞的十七岁》收录的是白先勇早期的小说,总体上不如《台北人》和《纽约客》,但可以看出白先勇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都是白先勇最开始写作的几篇,读来感觉很一般,没有多少特色,显得很不够吸引人。《月梦》和《玉卿嫂》是这一时期稍后的作品,尤其是《玉卿嫂》感觉故事比较吸引人。

印象比较深的是《寂寞的十七岁》、《藏在裤袋里的手》、《芝加哥之死》和《安乐乡的一日》。夏志清和欧阳子作为职业评论家,他们的评论文章肯定是绝对专业的,很多评论我都看不懂,不过倒是很认同他们说的《芝加哥之死》是白先勇转型的标志,作品趋于成熟。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比不上后来的《台北人》等,用来了解白先勇可以,作为收藏肯定不合适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