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狐狸》经典读后感有感

《狐狸》经典读后感有感

《狐狸》是一本由[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狸》读后感(一):#QianTao

读完整本,震撼于作者对不同故事的层层嵌套,相互的串联,精巧的比喻和象征,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再次出现,有一种解谜的同时揭开新题的嵌套感。于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往前翻找,像在不同的页码里找需要的拼图片,并试图拼凑。

做不到完整地串联和理解所有话题和意象,很困难的一本书,但可以说最大的收获和愉悦之一是一直以来坚定地“相信文学的神奇之处”。关于狐狸,大概可以看作一个流亡者的身份,在文字世界里潜逃,不被人们滥用的咒语抓住;也在现实世界里潜逃,在地雷区里穿梭,恐惧里追着转瞬即逝的赞叹当作爱和光辉岁月。狡诈和背叛,是文学的生存方式,但其不可参透的神秘使它触及永恒,连带着层层叠叠数不清的黏黏的伸出触角的脚注一起,前仆后继。在对抗平庸的斗争里,写作者是孤独的,而面对写作者,故事又是具有其自主性的,是放逐,也是反叛,也是回家。又各有各的骄傲。

《狐狸》读后感(二):狐狸读后感

作者强大的语言能力带来非常愉悦的 阅读体验

个人传记和小说的虚实切换,都在印证作者说的“狐狸是作家的图腾”,既狡黠又充满智慧。历史和现状,文学的形式和载体在不断变化,也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在不同国家穿梭的作者本人,不但背上时空带来的印记,还要背着女人,年龄,作家这些标签,所有的元素汇集在一起,指向了一件事:在时空的流转中,个体在不断挣扎着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如同书里写的“我们都是注脚,我们在不懈地和绝望的斗争中......反对虚无”

《狐狸》读后感(三):笔记丨世界是一片雷区,也是唯一的家

杜布拉卡夫·乌格雷西奇的《狐狸》是能激发人写作欲望的书,它会勾起潜藏你心底的回忆和欲望,让你直面自己的存在问题,并像作者那样一探究竟。

《狐狸》是关于写作的书,也是关于存在的书。

第一部分《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作者通过俄国作家鲍里斯·皮利尼亚克的书《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探讨故事是如何写成的。

皮利米亚克的故事关乎爱情,非常吸引人,但作者并没停留在讲述故事上。每当故事进行到让人沉迷之处,他就要消解其中的戏剧性,说这篇小说的目的不是探讨这个的,而是探讨故事如何成为故事的。就这样,从故事叙事引到更深的存在维度。

第二部分《平衡的艺术》中,作者讲到一个作家的遗孀。这位妇人小作家三十多岁,也就是,他们恋爱时,作家已经躺在病床上了。但是,这位妇人却必须用一生来扮演遗孀,她不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她的一生是作为丈夫的注脚存在的。

第三部分《恶魔的花园》讲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提到老人V,叙述者读了他的回忆录手稿。手稿中由南斯拉夫解体和新的战争两件事构成的。叙述者看到,和许多前南斯拉夫人一样,V退回到五十年前,这个社会也在倒退,人们仍陷于原以为愈合了的二战创伤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提到,让她不安的是,一般人写自传,并不是为了贬低自我,而是为自己竖立纪念碑,但V的自传,却是给普通南斯拉夫公民的自愿投降竖起的不起眼的纪念碑。她写道:

文中散发出令人不快的耻辱的污点,这种耻辱从未被探究过,人们所期待的控诉,对时代的不公的谩骂,无力的滑向了悔恨的哀嚎,“很抱歉我倒下了……”

与之对比,叙述者由V想起自己很年轻就死于癌症的父亲。她始终迷恋父亲身体里弹片的故事,父亲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了一劳永逸地终结自己的过去。叙述者写道:

叙述者发现,母亲尽一切努力,只留下父亲死亡的证据,销毁了他活着的证据,除了几张照片和一些奖章外什么都没有了,而这些表彰是他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过程中作出的自我牺牲。

叙述者说:

叙述者在旧宅中认识的博扬,曾经的排雷手,最后在一次莫名其妙的散步中被地雷炸死。极具戏剧性。人的存在荒谬又渺小。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自己的人生之后,并没人能记住我们的生活,他们只记得我们的死,就像博扬一样。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