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漫长的余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漫长的余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漫长的余生》是一本由罗新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余生》读后感(一):漫长的余生

第一次读到以政治边缘人物为主线展开对一个朝代脉络再现的书籍,除了感叹作者对遥远普通人物的关注外,关于历史的解读、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古籍中事件真实性地考究不得不令人唏嘘“进入历史就意味着变形”。权力中心人物的历史书写自有粉饰之嫌,真实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确为真实、残酷而易被历史遗忘的。与遥远的时代相比,我们自然更要秉持“人人平等”的观念关注我们自己作为普通人在所处时代的生活,历史理应记录我们普通人曾经历的以及正在经历的。也许,我们的历史过于缺乏对王钟儿这类边缘人物的记录,读史籍时总是会将自己代入中心人物的轨迹中,可揭竿而起亦可死灰复燃,殊不知我等普通人只能做历史的炮灰,这更加令我惶恐,站在这个未来不甚明朗的关口,还是避免以权力中心角度去看待世界吧(以该角度表达当然是安全的,但却不是勇敢的行为),多关注眼下我们的同胞正在遭受的苦难。

《漫长的余生》读后感(二):以小见大:透过墓志铭还原北魏政局

罗新老师以一位宫女王钟儿的墓志为主轴,串起了一段北魏政治史,从不同个人的命运变迁折射出整个北魏政局的变革,是一部极其精彩的以小见大的作品。在历史的变局中,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小的,只能随波逐流,如那些兢兢业业数十年服务,最后升为一品职位并留下墓志铭的宫女;但个人的力量也可能足以撬动整个历史进程,如“不择手段”上位的大冯昭仪,以及“逆天改命”的胡太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入宫时可能懵懂无知的少女,经过后宫的熏陶,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利用“母死子贵”的理由处死太子的母亲,而大冯和小冯作为姐妹,为了争宠,不惜构陷致对方于死地。透过不同人的墓志铭,罗老师还原了一个个普通或者高贵人物的命运,让我们可以穿越时间,仿佛亲历北魏时代的政治生活。

如同罗老师在书中所说,“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缺陷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硬的不平等体制决定的。正是因此,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官女史料,一定要格外珍惜。”希望更多的历史学家可以将关注点从帝王将相,转移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上来,为我们展示不一样的观察历史的视角。

《漫长的余生》读后感(三):魂兮永逝,名举风旋

《漫长的余生》的扉页上,罗新老师写了两句话:"普通人的故事,才是时代的主流。"他竭力要从一方厚三寸不足千字的墓志中为我们还原一个生逢乱世最后侥幸寿终正寝的普通女子王钟儿/慈庆的一生。然而,多少有些吊诡的是,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只能用来叙述王钟儿/慈庆生活的时代氛围,叙述她或熟稔或陌生的南朝与北魏宫廷人物。最后,一部普通人的历史——由于史料的大片空白——无奈地成为了大半部北魏政治简史或帝王将相史。提到我们的主人公,罗老师用得最多的表达是:王钟儿/慈庆那个时候在场吗?或许吧,但是我们不得而知。 是的,我们不仅不知道她是否"在场",她的所思所感,甚至只言片语更是一片空白。正如作者所言,有时,即便我们知道在某些场合她一定会出现,"即使我们那时在场,也不大可能看得见她。一个团缩龙钟、昏眊重膇的老尼,在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之中,不过是一片若有若无的轻尘。" 这是无解之谜。永远被宏大叙事边缘化的王钟儿们大多数时候只能蜷缩在历史冰冷阴暗的角落里,而他们的眼前,一场冗长的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权力游戏正连番上演。在堪比rat race的北魏王朝权力竞逐中,那些开始踌躇满志最后无不黯然退场的"玩家"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每个人都有罪,每个人又都可怜。王钟儿们时不时也要被裹挟入场,成为一件随时可以被人丢弃的游戏道具。 王钟儿的故事始于悬瓠城。刘宋朝廷的疯狂杀戮犹如发生在遥远世界的飓风,所有惨痛的代价最后要由淮西几十万无辜的蝴蝶来承担。在故事的结尾,老年王钟儿/慈庆安然(?)闭上双眼后,贪婪、怀疑、背叛与杀戮依然在继续。那已经是《洛阳伽蓝记》里的故事了。 读北魏史,心情经常被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所左右:一面赞叹当时文明的繁华盛景,一面对诸多历史风云人物的愚蠢与疯狂感到麻木绝望。把王钟儿置于这光明与阴霾交织的动荡岁月背景下,我们才能领悟佛教对于时人的意义吧。 多年前我第一次在故乡洛阳的博物馆里见到了从永宁寺废墟中出土的佛像残片。佛像面目已失,唯剩嘴角笑容依旧。那永恒的神秘微笑中寄托了多少普通人摆脱灰暗日常的朦胧希望。

《漫长的余生》读后感(四):“伪”王氏之死

带着很高的期待读完豆瓣评分很高的罗新教授新作《漫长的余生》,坦白说有些许失望。倒不是对作者的写史能力有腹诽,而是觉得与预期不符。

我拿到的这本扉页上有作者题的一句话(应该是印的哈):“普通人的故事才是时代的主流”,书的副题是“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似乎宣发也是将“北魏普通人”作为吸睛点。于是,我立即将这位“王氏”(北魏宫女王钟儿)与我最喜欢的历史作家史景迁代表作《王氏之死》对比起来。中文版《王氏之死》副题是“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虽是薄薄一本但全书都紧紧围绕康熙年间山东郯城妇人王氏的生死展开,通过县志、乡绅笔记等勾勒出帝制时代的一角,让王氏本不可能传诸后世的故事鲜明起来。此书对普通人家生活细节的还原,那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写作的温度和“在场感”,曾给我很大震撼,让我对史景迁推崇至今。 反观这本《漫长的余生》,作者对主角王钟儿的全部了解都来自短短的墓志。王生于次等贵族家庭,在刘宋与北魏的战争中家破人亡,被掠至北魏宫廷数十年,以女尼“慈庆”的身份辞世。作者也描绘了王钟儿一生的离乱和命运变迁,但绝大多数笔墨还是给了北魏从孝文到宣武、孝明几代帝后与群臣无休无止的宫廷内斗,虽然写的也可以说是精彩,但这“一个北魏宫女”似乎只是药引子,仅出现在多数章节的最后一段,有点像我们写作文时最后一段要“扣题”。究其原因,可能是篇幅较短又多是程式化谀词的墓志信息量太有限,难为无米之炊,但毕竟题目和立意好像都是要写普通人,但其实落笔又都是帝王将相,这样声东击西,实在有点文不对题,与史景迁相比也许只能说是“伪普通人”写作吧。 相比而言,作者的另一本书《从大都到上都》是作者的学术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和友人用十五天徒步450公里从北京走到元上都的经历,既有史实又有现实,还有徒步旅行特有的酸甜苦辣,读来非常有趣。也许预设写“普通人”的主题,反而束缚了作者的写作空间,不能尽情挥洒吧。

《漫长的余生》读后感(五):假如没有王钟儿的墓志

假如没有王钟儿的墓志

似乎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叙事内容

从图书宣传的意图来看

焦点似乎落在了平民关怀

但读后的感觉,揣测作者原本的意图更多地是利用了王钟儿的目光和视角

或许原本也想关怀一下王钟儿吧

但信息太少,历史学家忠诚史料的本能

让作者在个体的层面无从关怀

所以如果说读起来有些失望的话

这个失望可能主要是因为

宣传中所谓的“还原余生”“倾听被主流屏蔽的声音”云云

与书中内容的落差

书中其实对王钟儿的关心很少

不是不想倾听,是确实被屏蔽了,听不见

我觉得这个和《王氏之死》中王氏的笔墨较少还是有区别的

《王氏之死》毕竟还是围绕着王氏之死这个事件来织网

且社会史的立场也值得关注

而《漫长的余生》却只有王钟儿的眼睛

这种叙事上的借力,又会带出新的问题:

但那真的是王钟儿的观察吗?倒不如说是历史学家的努力体察

这两种东西很难合二为一,历史学家无法成为王钟儿

不过,以上所说的微瑕,或许换个题目就可以解决

比如我在短评里说的那种,或者叫“宫女王钟儿生活过的北魏宫廷”之类

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叙事方式方面的努力突破,即如何写历史;

书中所说的故事,或许通过阅读文献也可获知

但换一种叙事方式,或许可以让人们对这段历史产生不同的感觉

叙事方式的试验,尽管可能招致非议

但其是历史学者本该努力的一个方向,也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

作者的勇气,对于后学者,是很大的鼓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