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劫掠丝绸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劫掠丝绸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劫掠丝绸之路》是一本由[英] 彼得·霍普柯克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劫掠丝绸之路》读后感(一):2021再读丝路:一本精美的《劫掠丝绸之路》

这是外国人写的一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者以及所谓的考古学家、汉学家对中国西部文物的考古掠夺与破坏,主要介绍了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冯勒柯克、法国的伯希和、美国的华尔纳以及日本的大谷光瑞6个人物,这些也是最为让国人切齿的一批人。作者介绍了他们探险中与外国官员、中国官员、中国当地百姓打交道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有些人有很好的艺术素养和考古技巧,有些人还因为自己的行径拿到了贵族头衔和学术头衔,并且很长寿,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批判。

书中也写到,外国探险者的掠夺、当地人故意的破坏、当地农民把壁画颜料用于增加农田肥力、地震和本地的寻宝人的挖掘,都造成了丝路文物的破坏。外国探险者从楼兰、克孜尔以及柏孜克里克洞穴、敦煌藏经洞等地掠夺了不计其数的写本、佛像、切割的壁画等等,被掠夺的文物,有的遗失不见,有的毁于外国的战乱,剩下的的散落在13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机构中,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好好保存、研究和展示。看完本书,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一切确实令人愤恨。

《劫掠丝绸之路》读后感(二):劫掠丝绸之路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4/14/%e5%8a%ab%e6%8e%a0%e4%b8%9d%e7%bb%b8%e4%b9%8b%e8%b7%af/

劫掠丝绸之路:从斯文·赫定到斯坦因的中国寻宝历程 [英] 彼得·霍普柯克 / 张湘忆 /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 2021-1

子扉我 2021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1年4月13日

《劫掠丝绸之路》读后感(三):劫掠丝绸之路

看完后浪出版的《劫掠丝绸之路》,这段复杂的历史世人皆知却又不熟知,要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既是劫掠者同时也是遗迹的传播者,从第一次探索与劫掠发展到多支队伍朝文明进发,最后到中国关闭大门。对劫掠者的勇敢和冒险精神是赞叹的,但他们也是造成文物流失的原因。他们的“大名鼎鼎”背后是黑暗的。

《劫掠丝绸之路》读后感(四):黄沙之下,丝路之殇

每当谈起敦煌莫高窟,人们总是为那里无数艺术珍品被盗而愤懑不已。但是,回想起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往往又无可奈何,又有谁能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完整保护国家的文化瑰宝?国将不国、民不聊生,还有何精力保护那石窟中的数卷经书、几尊佛像? 这只能是一种无力保护、无言伤感的痛。

就当时的文物界来看,能够认清古老丝绸之路上文物价值的人屈指可数,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楚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画像佛像能干啥,地方官也搞不懂这些解决不了民生、换取不来政绩的写写画画又有什么用,所以,它们只能孤独于漫天风沙之中,直至丢失或损毁于偷盗者的割刀之下。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瑰宝迷踪,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英国作家彼得·霍普柯克在其著作《劫掠丝绸之路》中,系统梳理了从斯文·赫定到斯坦因在中国西部边陲的寻宝之路。在作者笔下,这些文物大盗执着于艺术珍品的精美,迷惑于文化瑰宝潜藏的价值,带着助手、赶着马车拿着简陋的文物发掘工具,顶着风沙、顶着飓风在极端严酷的生活条件下一头扎进了茫茫沙海。

这群寻宝者租下两间民房,就取得了民房附近历史遗址的所有权。如果不是当时中国战乱,无暇顾及边疆,哪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要说外国人随意宣布对某某处的拥有权,就是进入中国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更别说异常敏感的少数民族地区了。所以,古时丝绸之路上的文物被盗被毁,更大程度上是国家积贫积弱的另一种表现。普通民众既没有专业素养,也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将国宝丢失的责任放在他们身上,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他们也担当不起这么重的历史责任。所以,在强烈谴责这些国际文物贩子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国家何以会衰弱至此。

在这群人劫掠丝绸之路的征途上,同时“劫掠”的还有当地人的身体甚至生命。当地人为了争取生活费,给这些强盗式的探险家当向导、当苦工,他们付出了劳动,换回了金钱。有的人在充当雇工的过程中受了伤,有的则永远失去了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微不足道的赔偿。这些报酬看似丰厚,但相比他们帮助探险家们攫取的文物,实在不值一提。他们是一群守着宝藏却没钱生活的人

不管是德国人、法国人还是俄国人,在这座文物宝藏异常丰富的大漠腹地,没有一个人能够对这些稀世珍宝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他们有考古学家对文物非同一般的热忱,也有商人一般精明的头脑,还有你争我夺、带不走就毁掉的强盗逻辑。在那个基本上来去自由的年代和区域,没有人能够限制他们的行动,他们基本上无所顾忌,只需要忍受住强烈的环境条件,就能挖得盆满钵满回到本国。他们的丝路行,带给他们的不止是财富,还有名声与荣誉。让我们牢记这些掠夺者的名字: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奥里尔·斯坦因,德国的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法国的保罗·伯希和,美国的兰登华尔纳,还有日本的大谷光瑞。

作为一名外国人,彼得·霍普柯克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再现了一个由国际文物研究者组成的探宝团在丝绸之路上的探险经历。这种相对客观的评价,再一次勾起了我们对那段伤心往事的回忆。但是作者也许更想表达的是,现实已然如此,伤怀没有实际意义,让残存的瑰宝重现昔日光彩,才是当前更重要的务实之举。

《劫掠丝绸之路》读后感(五):一本来自掠夺者的珍宝流浪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历代先辈留下了无数珍品,也引来无数人觊觎,在战乱的年代,人的性命尚且不能够保全,古玩珍宝更是大批的流失,还有无数不能被带走的宝藏被毁于战乱,而这些掠夺者至今都未曾说句抱歉。

《劫掠丝绸之路》是一本探险笔记,是一本寻宝指南,是一次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掠夺者的自述。全书以丝绸之路的珍宝为主要内容,以六外国掠夺者的盗宝过程为介绍主线,讲述了中国文物坎坷的命运和激烈的西域古物国际争夺战。

丝绸之路蜿蜒千里,存在与沙漠之中,连接着古老的中国与罗马,这条路充满危险也有着无限的神秘,第一个试图探寻中国宝物的掠夺者是斯文 赫定。诚然,斯文赫定是一名优秀的探险家,他杀伐决断,对手下人毫不手软,但即便如此,斯文赫定的一次探险也差点丧命沙漠。

在中国危险贫瘠的沙漠中保存着让世界为之赞叹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仅有色彩绚丽的壁画,还有比印度记录更古老的经文。当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起眼的文物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探索和发现丝绸之路的宝藏。

对于这些掠夺者,他们将中国的宝物偷回本国进行研究,他们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得到了本国的嘉奖,封为爵士。中国的宝物被这些掠夺者当做人生成就的勋功章,如今来自丝路的文物散落于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偷盗本就可耻,但是这些小偷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大肆展览。

甚至还有一些人为掠夺者辩解,他们说这些古物即便不被偷盗出中国,也会被中国当地人破坏,他们的偷盗行为其实是一种对文物的保护。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被搜刮的文物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有些丝绸、古本甚至被丢落在角落里无人照顾。即便是那些被收入珍藏的宝物,也有一大部分在二战期间不知下落。那些所谓保护的论调属实可笑。

当年的掠夺是因为国人的无知与贫穷,同时也是国家实力衰弱的缘故。如今之中国早已不再任人宰割,我们不再允许文物的流失,不会随意地毁坏珍宝,无数的中国人潜心保护着整个民族的历史。

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遗憾,我们痛惜着那些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古老物件陈列在他国土地,我们痛惜当年的国人没能保护住我们民族的文化。这些掠夺者即便对文化解读做出任何贡献,也依旧是中国的罪人,文明不应该以掠夺的手段进行解读,学术也不应该以偷盗的形式进行研究。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明一直都被牢牢守护着,所以我们才会留下如此之多的古物,我们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化内涵之深远远不止几本古本、几张壁画那么简单,我们的文明还在继续进步,我们的民族也将再次走向世界之巅。

对于那些被掠夺走的文物,我相信总有一天,所有与的宝贝都会回家,或早,或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