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度數位大掃除经典读后感有感

深度數位大掃除经典读后感有感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由[美] 卡尔·纽坡特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裝,页数:2019-1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數位大掃除》读后感(一):要“平衡”而非“戒除”

本书用了几乎一半的文字去描述一些个别人是如何从“数位断舍离“生活里重拾充实的

但在统计学的范畴里,如果要论述一件事好与不好,更多是得基于一个数据统计调查,而不是个别案例

不论是“大脑独处”还是“情绪调和”,出发点和逻辑都是完全OK的

但这些也是基于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在“过度数位”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导致无法“大脑独处,情绪调和,亲近他人”

所以在有部分观点,例如“重新审视数位的价值”是值得被认可的,但使用“旧手机”“当面沟通”就会显得有失偏颇,稍微偏激

最后吐槽一下台版的实体书

从右往左,竖版排版,繁体字,简直是和所有大陆人的阅读习惯完全反着来,看的人太难受了

《深度數位大掃除》读后感(二):一周平均每天看屏幕12小时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能够提醒人手机以及其他电子屏幕的危害。我也是觉得自己这几年一直很少有“心流”感受,记不住很多东西的,因此才会去看这些内容的书籍。

以前,心是很静的,因为无聊,因为没有东西能够时时刻刻吸引你的注意力,你会更加沉浸在当前的环境下,更多体验。以前没有时时刻刻的手机去看,有的只是录音机跟书籍,甚至连mp3都没有。

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它提醒我们,不要让手机等电子屏幕驾驭了我们,很多手机上的内容都是很没意义的,转纵即逝的。确实,我自己的观察,在地铁上,基本每一个人都在玩手机。好像大家都没有别的事情了。

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提到了,“随时待命”的与朋友联系的状态,总是让人精神紧绷,或者你在做一些别的事情的时候,例如看书,你总是在担心手机微信有没有人去叫你,因为你必须第一时间回复,不然这样会显得很没礼貌,我现在明白了,不用第一时间回复,因为大概率都不会是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抛开那一种状态,花费更多时间在自己的有意义的事情上,例如看书。

但是后面的内容有点累赘了。这是否跟《回家吧!迷失在数位阅读里面的你:认知神经学家写给屏幕时代读者的九封信》的开头写的内容一样呢?其实不是累赘,而是我们习惯了屏幕阅读以后,容易忽略细节,而是只在乎结果,因此我看一些内容的时候也是抓着结果看的,内容不少都跳过了····。

慢慢改变吧,现在晚上出去已经不带手机了。

《深度數位大掃除》读后感(三):我厌恶拿起手机

我厌恶拿起手机。

手指接触着发热的手机,已经有几分仿佛被缓慢电击的不适感。眼睛长时间聚焦在一小块区域内,略感干涩与迟滞。肩颈下意识前倾,迎合着手机的位置。偶尔试图调整一下体态做个矫正活动,最终却以触动交感神经而导致的头晕恶心结束。

在第N次习惯性地下滑手机屏幕的时刻,对于时间的隐隐焦虑提醒我:你已经持续这样的状态好长时间了。于是我放下发热的手机,出于习惯,又给它充上了电。

陷入片刻安静,我才慢慢回想起来,我一开始拿起手机的原因只是想查一个单词。意识到这个事实,我提起嘴角轻笑了一声,笑自己。笑自己明明是手机的拥有者,却变成了手机的奴隶。

不仅是在无所事事的时刻,在繁忙的工作学习时刻我们也没法摆脱手机的控制。早上的通勤地铁上,抬起头,你会发现所有人出奇地一致。每个人都举着手机,仿佛它已经变成了手指末端的延伸器官,这是属于21世纪的魔幻时刻。

睡醒第一件事,打开手机看消息;等电梯,等地铁,坐地铁的空档,打开手机;甚至吃饭的时候,都要边看手机边吃。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她不看手机都吃不下饭。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社交媒体争分夺秒地攫取我们的注意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干但是却很疲惫的原因吧。

我的手机没有任何信息通知,我跟朋友待在一起的时候不喜欢看手机,也不喜欢边吃饭边看手机 。虽然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手机奴隶,但是我仍然无法抵抗手机对我的生活的吞噬。本来属于自己的时光,却被手机不由分说地拿走。我们享受到了现代科技带来的诸多好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掌控它,反而被它耍得团团转。

回想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呢?我会躺在三轮车里看旋转的天空,还会给芭比娃娃亲手缝制衣服,会到田野里扑蝴蝶,收集漂亮的石子,躺在房顶上看星星,在家里看书,挖胶泥做泥塑……不论做什么都不会被一个名为手机的设备干扰。我想,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不用费力就可以活在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现在,我们只有具备足够的对海量信息的抵抗力,才能保住自己的休闲时间,恢复生活本来的样子。

那么,该如何戒掉手机的瘾呢?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一、定时查看手机消息,而不是随时查看。有选择地查看,而不是盲目接收。第二、尽量追求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通过手机。第三、用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娱乐填充休闲时间而不是用被动看手机的行为。

自从接触数字极简主义到看完这本书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我逐渐产生出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掌控感。我坚信,数字极简极简掉的是赘余的信息,最终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自由。

《深度數位大掃除》读后感(四):远离手机

我囿于手机诱惑,无法专心学习许久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察觉到了电子产品对我们的毒害,解释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现在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APP需要增强用户粘性,延长我们都留在产品上的时间。于是我们发现一切APP都尽可能做成一个生态,恨不得囊括日常所有的需求,以及一切app都要做信息流并利用算法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喜好精准推荐内容,最终达到精准推送广告,收取点击或流量转化费用。然后各种各样的app成为了最懂我们的人,我们各种内容偏好被无限满足。每一次下拉刷新,每一次滑动视频,我们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感受到快乐。这背后是许多专业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等技术团队共同研究并不断优化迭代出来的。我们脆弱的人性弱点要抵抗这么庞大的敌人,可想而知面临多大的困难。 嗯,所以放宽心,不要觉得自己无能,只是你的对手过于强大,你需要更强的装备和战斗力去战胜啦。

深度數位大掃除

8.1

[美] 卡尔·纽坡特 / 2019 / 時報出版

作者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式,在此我记录一下我觉得在我身上具有可行性的。

1.对过多的APP断舍离,留下正真存在价值的并加以限制使用。许多APP比如微信,比如淘宝。前者方便我们即使与他人获得联系并了解他人生活动态,后者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以供挑选,这是这俩app存在的价值。然而现实中,我要么因为信息焦虑,担心未及时回复消息给对方留下不重视他的印象;要么沉浸在“私人定制”的符合我喜好的商品选择中无法自拔,耗费了大把本应该投入长期主义活动的时间。简而言之就是ROI太小。所以要限制固定时段使用,减少因为无聊下意识点击浏览的行为。

未完持续~

《深度數位大掃除》读后感(五):抵抗“注意力经济”

此书探讨了如何对抗现在的“注意力经济”,就是将用户的注意力变为商品,将广告商变为顾客,并将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的经济模式。

作者提出了一种运用科技的理念:数码极简主义。数码极简主义主张:把时间放在少数几个最合适的能够支持你重视的事物的活动上;此外,你也乐于错过其他一切活动。

数码极简主义之所以行之有效,作者提出是因为其基于三个原则,并举例论证了这三个原则的正确性:

1. 杂乱是代价高昂的。太多的数码产品或 APP 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会让人付出高昂代价,并可能抵消掉单一物件带来的收益。

2. 优化很重要。必须仔细思考如何使用某一项科技,以便从其中获得潜在收益。

3. 有意识地作为令人满意。当你有意识地运用新科技,可以因为自己把握了自主权而获得很大地满足感。

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数码断舍离的流程:

1. 在三十天内停止使用那些可有可无的科技产品。(需要定义“可有可无”的规则)

2. 在三十天的暂停期间,探索和发现让你有成就感又有意义的活动和行为。

3. 三十天暂停期结束后,重新把那些可有可无的科技产品导入生活;针对每项重新导入的科技,判断它为你生活带来的价值以及日后具体的使用方法,以便从中获得最大价值。

针对某个科技产品是否需要再次导入生活,作者提出了三个有层次的筛选标准

1. 这个科技是否支持我所重视的事物;

2. 这项科技是否是支持我某个所重视事物的最佳方式;

3. 未来如何使用这项科技,以便提升价值,减少危害?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实践的建议。

1. 独处可以带来好处:新的想法、增加对自我的理解、亲近他人。作者的三个建议:

- 把手机留家里。

- 散步(带着耳机散步不算!)。

- 写信给自己。

2. 不要按赞,因为按赞破坏了以对话为主的社交模式。作者的三个建议:

- 不要按赞以及在动态上进行评论,而是选择进行单独对话。

- 批次处理信息;这种做法有两个动机:1. 可以寄更专注于当下。2. 可以提升人际关系的素质。

- 设定一个单独对话的时间,例如大学教授设定“Office Hours”,在这个特定时间段内给学生答疑。

3. 重拾休闲。有三个启示性原则:1. 优先考虑劳心费神的活动,而不是被动休闲(例如看电视剧);2。运用技能在实体世界内创造有价值的东西;3. 寻找需要结构化设计互动的实体活动。作者的四个建议:

- 每周修复或打造每个东西。

- 固定劣质休闲时间;例如每晚安排一个时间段好好的刷剧。

- 加入活动或团体。

- 执行休闲计划;可以针对每年、每季度或者每周列出休闲的计划。

4. 加入抵抗运动,避免自己的眼球关注时间(Eyeball Minutes)成为大公司的资源。五个建议:

- 从手机上删除社交媒体软件;可以在电脑上使用。

- 将你的装置变为专用电脑;例如特定安装软件限制令人分心的程序的的使用。

- 像专业认识那样使用社交媒体;例如每隔一段时间查看社交媒体,或添加过滤器得到更有用的媒体信息。

- 采用慢媒体;例如不要关注突发事件而选择关注之后对事件的深度报道。

- 丢掉智能手机,选用老人机。(好像现在不太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