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读后感摘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读后感摘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读后感(一):#10@2022#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

北周及隋唐,这部分内容有点散乱。

北齐胡汉分化,国力大减;而北周通过“汉人胡化”,形成“关陇集团”,同时实行府兵制与均田制充实北周兵源,北周最终后来居上,灭北齐,统一北朝。隋灭南朝陈,建立统一帝国,大兴土木(建长安、建洛阳、兴建广通渠),炀帝三伐高句丽,过度动员导致农业生产被破坏,以及关陇集团内部瓦解,终致隋朝覆亡。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始自618年,至704年武则天称制结束;盛唐从唐中宗705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肃宗之后是中唐,到820年宪宗死于宦官之手,中唐结束,转而进入更混乱的晚唐。初唐的核心——“贞观之治”,通过休养生息让人民从隋代过度动员中恢复。盛唐“重文治”、“重西北轻东北”,导致外于府兵制的募兵制的形成。最终演化为中唐的官箴败坏。晚唐政治上由宦官主宰,引入藩镇对付宦官,最终又变成了藩镇的天下,李唐王朝终结。

所谓大唐盛世,其统一的局面仅维持不过150年,从755年之后,绝大部分时间,唐朝国土分裂,与后世所赋予的帝国历史地位及想象,并不相符。

隋建立科举制度,是为了摆脱世族对于人才的垄断,让朝廷可以在世族子弟之外,找到新的、不同的人才来运用。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束缚,实现了社会阶层上下流动。

隋唐的佛教朝高度思辨的方向发展,隋唐时期成立的重要宗派,都带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性质。佛教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转化,表面上仍然是宗教团体,但内在性质却比较接近哲学研究所,感觉有点像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读后感(二):貌合神离

杨照先生始终在从通史的角度来给我们梳理有关分裂和统一的规律。时代终于步入了中古晚期。以田余庆先生的观点来看,统一的中国才是一种常态。可是,统一而强盛的隋唐时期,如何又归入了动荡而分裂的中古时期?杨照先生认为,隋唐时期始终有强烈的分裂倾向。

记得彼得·希瑟的《 帝国与蛮族 : 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 》中提出过,人口的移动,具有推力和拉力这两种同向的动力。匈人阿提拉对于日耳曼人的侵略是为推力,更发达的农耕文明古罗马的财富吸引力是为拉力。同理可推隋唐之前的十六国的形成原因。

而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亦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相反的动力,军阀和门阀的势力,直接影响到力量的平衡。

向心力主要体现在: 1、北周的府兵制:兵源稳定、农民化的军人避免军阀的形成; 2、均田制: 稳定人口和税收,削弱门阀的力量 3、官办学校和科举制度:削弱门阀的力量

离心力主要体现在: 1、军权的离散:北魏刘镇之乱、节度使制度和藩镇割据, 2、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衰亡:由于无地可分,府兵制也无以为继,转而寻求离心的募兵制 3、佛教的势力对于国家资源的占用 其他因素包括: 1、行政体系的稳定度:律令制度以及中书、门下、尚书的权力制衡体系、 2、民族政策的宽松度

在文化上,本卷关键词是唐诗。这里必须佩服杨照先生对于中文字在中国文化上的作用的深刻理解。何为中国人的民族性?何为身份认同?为何中国内部的向心力始终那么强?为何中国的统一是常态?中文字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分析中文字在商朝的起源,就有一定的宗教属性。非表音文字的好处是,文字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中国不信宗教,没有神庙教堂,却相信祖先,崇拜宗族祠堂。而祖先们的秘密,就保存在了中文字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从南朝的骈文起,士人开始追求的一种文字美学的完美主义。文字越来越脱离其表达思想的工具性。文字崇拜到了唐朝,出现了比骈文规则更加精密严格的近体诗。这种文体甚至挤占了音乐的生存空间,以致于唐诗和宋词都无法再进行吟唱。直到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的“复古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才将这种疯狂的精神崇拜稍稍降温。

喜欢这套书的另一个理由是,作为通史,不能只讲王侯将相史,还应该有文化艺术、还应该有思想史,更应该有来自底层的声音。而杨照先生讲的通史,将这些不同的面向都说通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读后感(三):补齐历史教科书中的不足之处

没看过之前的6本,所以从这第7本开始看,有点跳跃历史的感觉。

第7本主要讲述的是北齐到唐朝的一段,从开言开始,就比较喜欢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

朝代是种人为的历史年代划分,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而言,没有一个朝代是独立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是必然继承、借鉴了前朝的各方面“遗产”,同时总结前朝发展的制度利弊,对社会的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所以对于历史的任何一个事件,应该看它的发展脉络,了解前因后果是怎样联系的。否则对事件的评价就容易陷入主观,而忽视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特定历史基础。

所以这本书中,作者梳理着隋唐(甚至前朝)的历史发展中,在各方面的联系。而当初在学校学习历史的时候,正好我对隋朝特别的好奇,原因是:

1、唐朝的很多政治、经济等制度都是沿袭隋朝的制度(如科举制……等),而且隋朝还开挖、修整了诸多运河工程,但诸多制度和国家治理措施上的进步,为什么仍使隋朝会衰败的如此之快?

2、历史书中一笔带过地评论隋炀帝的“横征暴敛”,以及对高句丽的“盲目战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隋炀帝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特别是对于像高句丽这样一个资源贫乏、实力不足的对手,隋炀帝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如果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征伐是错误的,那唐朝的多位皇帝又为什么要反复征伐高句丽?

3、科举制度为什么会被创制?隋朝既然是个“短寿”的朝代,那它当初创建的意义又是什么?……

4、唐朝真正的繁盛时期,实际并不长久,在唐朝中后期即进入了一个地方强大、中央贫弱的时期,但为什么唐朝在中国的历史中会被大书特书?

……

实际历史教科书中告诉我们的历史是严重残缺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有相当多的关键知识点并没有做一个连续性的说明,仅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容易引出问号”的结论。

但我囿于自己学识、时间等方面的欠缺,也一直没机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的这本书正好补齐了我对隋唐的一些历史常识缺陷,让我能更连续性地看待隋唐的历史脉络发展。

作者很有心地用“小章节”的形式,串联了时代的一些关键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要点,一方面让人读了不枯燥,一方面又能让我读完一个小点后,可以随意停歇,放松一下自己。读者实际可以从任意一个小节开始看,而又不会太影响阅读连续性。

但从反面来说,感觉有些点,作者说的有点“浅”,还可以深入一些;而有些点又说的有点“粗”,对一些历史不够了解的人来说,有点前后联系不起来。

总体来说,是本比较具有严肃、学术性的“休闲历史书”,既能补充历史知识,又不会读的太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