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由[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城市》精选点评:

●沒辦法有太多「具體城市」的想象,比較形式,充滿寓意。最喜歡的是他說語言並不帶來虛假,而是事物本身的虛假性。生活在城市卻從沒想過城市的寓意,在雨天的時候水的倒影才讓我覺得有另一座城市埋在下方。描述一個,然後就想起另一個。城市上方的天堂,下方的地獄、垃圾口,還有死人和尚未出生的人的城市,把垃圾往周圍堆放的,應該以後還會再看一遍。「從這面到那面,城市的各種形象在不斷翻番,但是卻沒有厚度,只有正反兩面:就像一張兩面都有畫的紙,兩幅畫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看。」「你隨時可以啟程而去,不過,你會抵達另外一座特魯德,絕對一模一樣:世界被唯一座特魯德覆蓋著,他無始無終,只是飛機場的名字在更換而已」文字讀起來沒有很通暢,可能也是我沒有太集中注意力,有些篇章的想像力出人意料。我們或許也可以寫寫日記裡的「城市」

●是的,旅行者的过去会随着他的旅行路线而变化。因为,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即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包含了社会学、哲学、符号学的短篇故事集。一个个城市和城市中的人,解构和重建了我们熟悉或者陌生的周遭。这是过去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

●很棒一下子读完了。决定故事的不是说的嘴而是倾听的耳朵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的周公,这本书是他心目中《山海经》。他的寥寥数语,够后代的文学家,甚至音乐家和电影家吃一辈子。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完整又零散的空间如同成体系又独立成章的一篇篇寓言小故事,在这里面,最喜欢「连绵的城市」系列,人心即为空间,空间在延展,人心也在膨胀,直到有一天倾倒压垮自己,被其它空间所兼并,然后再次压倒,最后时间去磨平这延展兼并的一切痕迹。

●翻译失了味道,不知道台版有没有好一点

●这本久负盛名的书,我一直以为是本严肃题材,确是一本虚构的文学作品。用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穿起框架,讲了55个虚构的城市,看后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有人说这55个城市都是有寓意的寓言,但我总觉得连马可波罗都是在忽悠,而忽必烈的内心又过于孤独

●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都看见了 坦白说 现在我能看得见的 还不多 兴许再过个几年吧 就会在不同的时空中 遇见它们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一):虚构的隐喻

一本由卡尔维诺日常灵感构成的书。以马可波罗向大汗忽必烈讲述旅行所见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存在于构想中的城市。通过十一个城市系列,卡尔维诺将对城市的感受解构成了不同视角,再借由大量的隐喻和虚构的细节,使得其中的每个城市都如空中楼阁,让人无法切实触摸,但又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你脑内关于某个城市的共鸣之弦,久久回响。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二):作者的构思

1、作者的构思

作者在小说最后的介绍中指出,对于这篇小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积累创作的。确实如此,不仅仅能从目录上看出作者对于小说的架构和思考,从他给这些章节的名称上也有一定的设计,还有是章节、文章结构上的设计也很巧妙。

2、作者的哲思

作者还在每个章回的开始和结束,借马克波罗和可汗的对话,传达一定的思考。其实章回的名称也有。还有就是越往后阅读,哲思越深刻,就仿佛是积累了漫长岁月的老者的积淀。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三):看不见的城市

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叙事小说,难得的是内容没有被形式压倒。每一篇都在表达作者,每一个城市都是卡尔维诺的另一面—— 《城市与眼睛 之二》“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城市与眼睛 之四》美是人与物体的实用性之间产生的距离;《城市与死者 之二》讨论生与死。看完全文才发觉开头写得是如此之妙。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城市与天空 之一》地毯、埃乌多西亚和居民心目中城市的形象对应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城市与名字 之四》我们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吗;《城市与死者 之三》镜花水月,我们该如何区分生与死以及梦境与现实;《城市与天空 之二》人类对自我的道德要求过高,是否会适得其反?追求完美的结果是过犹不及;《连绵的城市 之一》人类的欲望就像故事中的垃圾一样永无止境。看似是解决问题,实则是制造了更大的问题。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四):足料披萨

看似拼凑,仔细回味,余香萦绕。就像意大利人的经典美食:披萨。表面是一片散乱,但真的能品尝出浓郁的奶酪香,还有惊喜的香肠、牛肉、黑橄榄……比如:“记忆中的形象一但被词语固定住,就抹掉了。”“人旅行时会发现城市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很容易翻完的一本小书,就像披萨一会就吃完了。书合上的一刹那所有音译的古灵精怪的名字都烟消云散了,然而它们一定已经扎根于意识的某个角落,在现实中会见到它们的影子,或者它们本就是现实的人类社会缩折射出的海市蜃楼,虽然虚无缥缈,但确实是文化、思想等实相的光学把戏。像披萨,眼前只剩个空盒,嘴里长久存在着奶酪、动物油脂、植物清香混合的韵味,踟蹰徘徊,迟迟不肯散去。

谢谢四叔的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五):一些存在的城市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作家。一种是边旅行边写作的作家,一种是边写作边旅行的作家。前者游记色彩更重,后者文学意味更重。旅行对于两种作家的意义是不同的,一如平面对三维的意义广阔又渺小。我们说不清Calvino属于哪种,于是来读他这本关于城市的书。可读罢又收获了什么,不过是无数虚构、幻想与个人经历所捏造出的《Le città invisibili》吗?我们最该为他人奉上的解释,可能就是在阅读时的一瞬,关于角落、围栏、刻痕、酒瓶、家庭等独立于个人意志中的特色城市回忆。

就像Kazuo Ishiguro写:“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模糊不清,为我们的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我相信Calvino在写作本书时,绝非安坐伏案,而不过是一个整理文件笔记的过程,最终在身体的某个角落汇聚,与整个城市一起,构建成一张大网,像《漫歌》里所述那样,有时使人窒息。而更多的是提供一块吸水力超强的海绵,在光与影的跛足下,逐渐朝着某一既定方向生长、膨胀。最终成为一座城市,什么样子呢,我想可以用Szymborska在《Gzarna Piosenka》里的一句诗来描述或解构:“时间是石头做的,而城市在火焰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