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是一本由清水潔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80.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精选点评:

●震撼人心

●感觉效果还不够,可以写得更好的

●五星送给作者,正是他的正义感与执着,才让大众明了真相。

●2019.51

●日语真的是有点太啰嗦了

●看完很悲伤

●警方的不作为,让一个被跟踪狂所困扰的女生惨遭杀害,在事件发生之后也一直极力掩盖着跟踪狂的事实。媒体的见饵就咬,把舆论导向也推到了女生「拜金」、「酒家女」的误报上。或许真正杀死她的并不是那把刀,而是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无视。如果没有作者的努力,那么也就没了《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通过了吧。虽然作者揭示了一个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的真相,但是现在又还有多少因为媒体的舆论导向,警察的不作为而导致的桶川事件发生呢?

●纪实文学非全程参与者不能道明,这股真实的力量,让我开始怀疑横山秀夫、今野敏等人塑造的日本警界。作者作为一介平凡记者,虽然总是不停地自我怀疑,但还是凭着满腔热情强力地对抗了主流和体制,从而改变了整个事件舆论走向,这莫大的勇气令人激赏。这也是少女应该看的书,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遇人不淑带来的后果可能如此严重,9.7。

●非常好的报告文学,真实性和阅读体验俱佳。尤其是从事后影响来看,简直堪称独立调查的典范,比bad blood那种单纯斗倒黑暗势力高明很多。但整体上总感觉差了点什么,说不清楚,哎……又想了一下,如果弓虽东事件有清水洁这样的调查记者,或许可以写成一本新时代天朝特色众生相,包括资本、权力、女权、996、意见领袖、网络亚文化等主题,应该会是很好的田野和人类学研究,嗯,想想。

●狂妄的歹徒、腐败无耻的官僚机构、无良的媒体合力造成悲剧命案。1999年发生在日本的案件,20年后引进中文版,很多细节与案件中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的世界仍然屡见不鲜。可见太阳底下果然无新鲜事。清水洁先生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且品行高尚的记者,本书并没有过多描绘血腥残暴,也没有刻意满足读者猎奇心理,在我看来处处都透着对死者的尊重和惋惜。这本书再次刷新了我对日本警方无能且无耻的认识,期待清水洁先生的下一本书。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读后感(一):案件后续

转自知乎“李淼带你看杀人案”

=======事件之后======= 2000年1月16日: 同案犯总计12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归案; 2000年1月27日:小松和人尸体被发现,确认投水自杀; 2000年3月4日:由清水洁牵头进行的记者独立调查,在《The Scope》杂志上发行特辑; 2000年4月6日:埼玉县警向猪野诗织家人谢罪; 2000年5月18日:跟踪狂行为管制法案的立法工作正式开始; 2000年9月7日:三名警方相关责任人被解雇,并因玩忽职守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执行; 2000年11月24日:跟踪狂行为管制法案正式实施; 2000年12月22日:猪野诗织的家人向埼玉县警提出赔偿金1亿1千万日元的国家行政诉讼,约合人民币660万元。 2003年2月26日:国家行政诉讼正式判决:认定警方的行政怠慢责任,但对因警方怠慢而导致猪野诗织被杀的主张不予承认;裁决警方赔偿猪野诗织家属550万日元(约33万人民币)。警方与猪野诗织家人双方均提起上诉。 2005年1月27日:东京高级法院支持国家行政诉讼原判,驳回双方上诉请求。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读后感(二):被杀了三次:一次是凶手,一次是警察,第三次则是社会

本书是记者对一桩杀人案件的全程记录,讲述了1999年发生在日本街头的谋杀,起初以为是无差别杀人事件,经过记者一步步采访调查发现是谋杀。在记者对案件的调查当中,发现了警察的不作为,甚至还对查案横加阻拦。

受害人先后同父母亲报案几次,后来警方终于立案,警察为了减轻工作量竟跑到受害者家中要求受害者主动撤回案件,后面还窜改笔录。对受害者的诉求不管不顾,将受害者的生死置之不理,受害者的死亡与警方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脱不了关系的。

警方向媒体塑造出错误的被害人形象,甚至说“那是酒家女的三流案子啦”。导致各大媒体在还没有了解清楚此次案件的具体情况下为争夺眼球,频繁出现类似“拜金”、 “酒家女”等字眼的标题来报导案件,给人们以错误的舆论引导。

像是在说是受害者有错,该被谴责的应该是行凶者而不是受害者。假设受害人“拜金”、“酒家女”就应该被人跟踪、骚扰甚至谋杀吗?当然是不!

记者所记录的受害者实则是受到了三重伤害的:一次是凶手,一次是警察,第三次则是社会。在现今社会上,这样的三重伤害可能在有增无减的发生着。

我是不接受受害者有罪论的,如果受害者有错的话,唯一的错是在那个瞬间那个地点相信这个社会是安全的。

受害本身就是一种不幸,再去遭受受害者是有罪的言辞,这无疑是在二次伤害。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读后感(三):充满人性的记者

女大学生诗织遭前男友骚扰,跟踪和死亡威胁,报警后不予立案,多次交涉立案后警察不仅不理睬还劝说报案人撤案,威胁最终成真,女孩倒在罪犯刀下,失去年轻的生命。普通人家在遭到黑帮长期骚扰,威胁报警后却无声无息,女孩挣扎着想逃避死亡却孤立无援,这是怎样的悲哀和折磨。命案发生后警方为了掩盖失误,故意不作为,并且刻意用“女大学生”,“酒家女”,“古驰手表”等内容诱导舆论,媒体也像闻到腥的猫一样跟在后面捕风捉影,事实上诗织是在酒店打工而非酒家,古驰手表是普普通通的便宜款式,很多女孩子都这样打扮。更何况,无论诗织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喜欢什么样的穿着,都和她被杀一事毫无关联(好想加粗)!诗织被凶手杀了一次,又被警方和媒体各杀了一次。书中有一句话提到日本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不是别人,就是作者大叔。身为周刊记者,他不满足于报道捕风捉影的事,他在偶然了解内情后决心要用笔帮助诗织找回公道,冒着生命危险查找罪犯,将线索提供给警方,结案后发动舆论攻击警方失职,并最终推动日本反骚扰的立法,社会是污浊的,恰恰是这污浊更能展现某些人的光明,这光明里充满了人性的力量。诗织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她曾经写下“给未来的信”,信中她就是你,就是我。昨天下午广西一女子遭人强拉上车,被围观者制止,虽然时间比较久,但是勇士还是存在,唯一让人痛心的是,警方通告双方是男女朋友,已调解处理。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读后感(四):放下鍵盤停止傷害

因為警方的不作為,導致一個21歲的女孩慘遭跟蹤狂殺害,然而在事後警方卻一直堅守沉默,掩蓋事實,媒體也充耳不聞,甚至扭曲被害人的形象,導致被害者二度三度四度傷害。在作者的逐漸持續的追蹤採訪的深入,憑著那股莫名的'力量'驅動,查到實行犯,并揭露警方的醜聞,并催生了《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

雖然是報告文學,卻比小說更加精彩,從事件開始到最後事件的結束,層層深入,對見風使舵扭曲真相抹黑受害者的媒體、毫無作為掩蓋事實為所欲為的警方強烈抨擊和反擊,確實引人入勝,停不下來。

普通民眾平時都是從'可靠信任'的警方和媒體得到的'可靠信息',又有多少值得信任呢?又有多少沒有類似桶川事件的案件沒被曝光被隱藏下來的呢?到現在,如今發達的網絡時代,充斥著多少流言蜚語和虛假信息?還有現在火熱的關鍵詞'網絡暴力',我們自己是否也在未了解真相的情況下,人云亦云,參與其中呢?反正都有網絡這層面紗,就可以肆無忌憚動動手指圍觀、看熱鬧,法不責眾。但是我們做下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在捏製自己想要的生活,像蝴蝶效應一樣,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最終也將回饋到自己的身上。

我們都很平凡,善良和邪惡也很平凡,在我們敲打出傷害別人的話語時,想想自己的兒女也可能會遭受別人的傷害。善良和邪惡只在一念之間,我們有能力選擇前者,在敲打鍵盤發送出去的時候,別圖一時之快,請三思而行吧!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读后感(五):媒体的责任

本书的作者是媒体的记者,就职于周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口碑不太好,是那种会为了销量做出抓人眼球报道的非主流媒体。没有记者俱乐部会员资格,不能参加警方召开的碰头会,更比不上有话语权的主流大报。 但就是这样的小周刊,不仅通过独立调查比警方更早锁定凶手,还如实报道了事件,给被侮辱的受害人挽回名誉,替受害者家属声讨县警的失职。 虽然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它引起了更多人和媒体的关注,最终迫使警方认错,并促成了立法。 媒体和记者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但艰难之处就在于,主流媒体全部成为县警的传声筒,在县警有意的引导下,肆意将受害者塑造成一个“活该被杀”的人。而县警的目的也很简单,污名化被害人就可以掩盖自己的失职。两个间接的凶手一唱一和,藏起了真相,放走了凶手。 知情者想为死者讨回公道,但同时也受到凶手的威胁,而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县警和主流媒体——也已经沦为帮凶。县警无视证据和线索,不去抓凶手;主流媒体不去查证不去调查,认定了县警就是唯一正确的声音。此时对求助无门的知情者来说,唯一能够提供帮助的只有非主流的周刊。 幸好周刊记者还记得作为媒体的职责所在,没有像主流媒体那样只是重复县警的话,同时也没有对知情人提供的信息照单全收,而是真正去做了调查,并报道了真相。 重复强者的话并不是媒体的职责,替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弱者说话才是媒体存在的意义所在。 即便只是为了销量的非主流周刊,只要做了媒体应该做的事,这个世界就能变得更好一些。如果主流的媒体都能负起它应有的责任,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更糟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