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错过的云冈》读后感锦集

《不可错过的云冈》读后感锦集

《不可错过的云冈》是一本由赵昆雨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错过的云冈》读后感(一):云冈| 低眉细眼跏跌坐,敛衣结印真佛来

在此之前只听说过敦煌和龙门石窟,这种认知源于中学课本的莫高窟。

读完《不可错过的云冈》,或者不应该叫做读完,而是在一种飘兮缈兮恍兮忽兮的状态下,跟着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和曼妙的飞天,魂游了整个云冈石窟。

《云冈》将石窟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北魏的尊佛,到灭佛再到复兴和朝代兴衰,一洞洞的石窟仿佛一篇篇的人生。

在这里,你看到主佛的肃穆和壮观,低眉细眼跏跌坐,敛衣结印真佛来。

在这满山的佛像里,镌刻着北魏时期一代人的身影,一尊佛便似一个人,一个人铸就一尊佛。

以身供佛,以身塑佛,以身成佛。

时代流转,对于现在的我们,

信仰成了一句可以谈笑的符号。

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一尊佛便是一座天。

北魏位于五代十国,五胡乱华的混乱中原。

食不果腹,衣不蔽身。

战乱下的人在精神上渴求一种安宁

北魏创建后逐步强大,给这种渴求提供了可能的平台。

在这种渴求中,尊佛的信仰机缘巧合的与这个时代碰撞出火花。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一个时代放弃战乱,寻求另一种价值取向的过程。

每一尊佛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每一个人也想着塑造自身的佛性。

在这里没有宗教,只余信仰和追求。

《不可错过的云冈》可以通过图画,去细细地探索那一座座佛像的韵味,感受在每一个刀凿石刻的瞬间凝聚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文字的介绍,去追寻佛像背后的寓意,从故事里回味一个时代的精神渴望。

肉体和精神的寻求,永远是生存的方向。

当这种精神的欲望,通过一种实体化的活动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的精神满足是不可言喻的享受。

石窟塑佛的过程,是两种寻求的融合,最能体现出迫切和强烈。

有这样一个观点,唯有苦难可创造文化。

譬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譬如民国时期的南渡北归,

譬如五代十国的云冈石窟。

被深深压抑下的渴望,才能造就震撼人心的绝唱。

《不可错过的云冈》在疫情封锁的日子里,也给了我一个寻找精神寄居的方向。

佛有佛性,人有人性。

佛有人性,人有佛性。

佛住人去,人存佛心。

信仰不在于宗教,在于内心的安宁。

《不可错过的云冈》读后感(二):不可错过——云冈的神圣与绝美

作为中国历史上十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因其历史的鲜少记载而十分神秘。云冈迷雾,千年不解,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也许知道云冈石窟由北魏一朝造就,用时65年。可是北魏为何要营凿石窟呢?又是谁雕凿了云冈石窟,是如何雕凿的呢?云冈石窟有着怎样的特点与品质呢?

云冈研究院的赵昆雨在在新书《不可错过的云冈》一书中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还图文并茂的展现了云冈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以及石刻,并依次介绍了云冈1-41窟的洞窑菁华。

关于北魏人为什么要营凿石窟,作者给出三个原因:其一,当时社会佛教从印度传入,作为佛教建筑形式的石窟寺也同时进入了我国。其二,当时北魏崇佛之风弥漫朝野,统治者于是推行以佛治国的政治策略,借助宗教信仰为皇权服务。其三,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纷争扰攘的乱世,北魏社会遭受重创的精神需要得以修复和抚慰。

如此历史条件下,佛教的传入,如同一剂镇痛良药,让求得解脱的人通过开窟凿像看到轮回的自己。因此,北魏人选择开窟凿像,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云冈石窟。

如此浩大工程,究竟是谁来完成的呢?

鲜卑族并不擅长,但是当时有无数人归降北魏,这些人成了开凿云冈石窟的主要力量。参与营建云冈石窟的工匠体系一方面与平城政治地位、佛教思潮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也随着石窟佛教美术风格与审美理想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因此,云冈早、中、晚期营建工程的工匠原来不同。

据说主持云冈石窟开凿的人是沙门统昙曜,然而史书中对他记载太少,只有“少出家”三个字,至于他的出生地、生卒年月我们一概不知,本书中作者虽然给出昙曜的相关生平,也不过是推测。

云冈早期洞窟呈现出帝佛合一,神性之美。这一时期建造五个窟,为昙曜主持,故称“昙曜五窟”,五个洞窟顶部均呈穹隆状,窟内主像全部高大13米以上,石窟仿若整个宇宙。中期洞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无论窟形、布局还是佛像造型都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无形体现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创作能力与实力。晚期洞窟类型复杂,式样多变创作上更为自由与超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佛像面容趋于消瘦,菩萨身材修长,飞天长裙裹足。

云冈石窟41窟的洞窑菁华,作者一一分析,有些窟的形状独特,比如第4窟和第39窟一门二帘的结构形式像一个倒“品”字。第6窟最能体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这一窟内引人注目的是表现佛陀一生事迹的35幅佛传故事图。第12窟有音乐窟之称,这里是音乐的殿堂,舞蹈的圣地。第14窟是独一无二的窟形,前室窟口设东西廊柱,这融入了设计师独特的考量,如此设计,只作空间上的划界,既便于采光,窟内又不显局促,实属创举。

每一个窟都有其独特之处,对此有兴趣的话,去读这本书,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阅读起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中国原创绘本《小石匠》,讲的是云冈石窟的故事,如今结合这本书来读,才发现云冈石窟的诞生真的是一种缘分。如若没有佛教诞生,没有昙曜等人带领开凿石窟,没有能够巧匠在开凿过程中发挥才能与想象力,就不会有如今云冈石窟千变万化的模样。

或许我们无法置身于云冈石窟,一睹石窟真实的模样,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可错过的云冈》这本书中的图片与文字中感受到云冈石窟独特与别致的美。

《不可错过的云冈》读后感(三):《不可错过的云冈》:跨越千年的回眸

身在异地,翻开《不可错过的云冈》,满满的回忆涌入脑海。

小时候懵懵懂懂,每每背诵四大石窟总是混淆,直到大一点儿才知道家门口原来就立着云冈石窟。于是上大学前央求家里大人无论如何也要去看一看云冈石窟。

从佛字湾一路走去,就是云冈石窟。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景区景观,只有沧桑的山崖和那上面数不清的造像。对面是晋华宫煤矿,旁边的公路是当年大同煤炭运输的必经之路,细细看去,还能看到石窟上覆盖的薄薄的煤灰。煤矿的现代气息与云冈石窟的沧桑之感交杂在一起,那种感觉让人说不出的感慨。

现如今昙耀像所立的位置就是当时的大门所在,进去之后便是最有名的云冈大佛。那时还只是用栏杆简单地把几个主窟围起来,门票也只有20元,所以我有幸进入所有的洞窟中细致参观。但是受学识与年龄的影响,当时虽说已尽力去感受石窟的至高至美,但只是浅显地认为每一尊佛像都雕刻的细致入微,各具特色,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又为洞窟和雕像所承受的自然风化和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而心存惋惜而唏嘘不已。后来虽然和爱人又重走云冈,云冈也已变为雄壮的景区,但是对于每一窟、每一尊雕像的面容、衣着特点、雕刻故事、着色等细节和研究仍然知之甚少。

如今,《不可错过的云冈》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当时的遗憾,补充了我至今的知识黑洞。书中对云冈石窟的一枝一叶、一窟一石、一佛一像、一手一眼以及石窟故事、来历、佛理、世情等各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并配有从第1窟到第41窟精美的石窟造像照片,让人在阅读中感受云冈石窟的美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上的补充,读来实在是过瘾。

开篇作者并不急于介绍石窟,而是缓缓道来北魏人为什么要营造石窟?为什么选择武周山开窟?谁雕凿了云冈石窟?如何雕凿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早期、中期、晚期的各自特色如何?所谓知己知彼,只有知道这些,方能深入了解第1窟至第41窟的洞窟精华,其中直接点出了不可错过的22大精华之处!其实这里的每一处洞窟都是不可错过的至美之地。

无论是历史、艺术文化特性,还是对每一窟的精心秒解,浅显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相互映照,在作者的带领下,读者能立刻感知到古人的虔诚与雕刻的精妙所在,品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石窟艺术博大精深,品味“不可错过的云冈”的真实含义。

历经1500年的沧桑,加之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流失破坏,对云冈石窟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那些风化严重的地方,有的石窟雕刻已经模糊看不清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石窟抓紧看,另一方面要尽力保护用科技保留下来。

云冈石窟经历了多次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方有了现如今的云冈景区。同时,历经多年,也终于有了一本在介绍云冈石窟的同时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的书。这本书既有北魏历史简述,还有佛教故事传承的详解,方便我们将来参观石窟能看明白其中的奥妙,像是一部随身携带的艺术宝库。

恍如不看此书,去了云冈就好像空入宝山;看了此书,一想到云冈就心痒难耐,恨不能立刻就能再去。

翻开书,云冈石窟宛若眼前;

合上书,云冈石窟竟留在了心中。

不再错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