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摘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摘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精选点评:

●2019-123

●第5册《危机与考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东汉政权的基础是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 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曹操的崛起可不是因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实行屯田而来的强势权力; 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

●对王充的《论衡》印象也就停留在教科书里,看完书里的这一部分,想回头去翻翻这本书。西汉和东汉之间的过渡,文化与制度的传承与分裂,王权败落世家兴起,背后并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历史小白也能读下去的历史讲解,如果教科书是这样就好了!比起详细的历史事件,会更多地分析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的深层原因,也有细节的知识能让人直观地感受时代特点。“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想当然去推测历史当时的状态”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展开的很好。语言浅白易懂,文言都重新翻译一遍,简直太良心了!

●杨照这一套,我要吹爆。通俗易懂,门槛低,智慧大。

●王莽究竟是窜汉还是救汉,在我看来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恰恰因为他的出现,让汉得以延续。常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他的出现真的是奇特。本书还重点写了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大涨的缘由,还对魏晋一朝的清流之风做了梳理,更是对外来宗教佛教做了一定的解释,它的出现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会怎样,还真的有些期待看后文。

●曹操不需要挟天子

●干货

●东汉的部分,关于王充讲的很有意思,门阀的演变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士族、外戚、宦官的斗争讲的很清晰明白。最后佛教的发源和传入,应该再多讲些。

●谶纬,东汉人还真迷信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一):论东汉与魏晋南北朝门阀之关联

居然絮絮叨叨地看到第五部了。杨先生的书,有点象某些连续剧,开头精彩,当中或许有些拉踩的地方,但如果摒住了,忍一忍再趟过去又会发现一片精彩的天地。 这第五部就是这样精彩的存在,可能是我视野狭窄所知有限,在这第五部中所获得的关于东汉和后面的两晋甚至南北朝的关联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其实我也是知道正如杨照自己所说,他只是一个知识搬运工,但不得不说他的逻辑很清晰,思路很有条理,即便只是搬运知识,但梳理得当,还是归功于作者强大的知识体系和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 由西汉末期的土地兼并到王莽篡权再到刘秀和大族共治天下,一条线很清楚地指出了豪族如何从最初的大地主一步一步地成为豪强和门阀,由于自下往上的通道被逐一关闭最后又引发了士族的崛起及南北朝所特有的那些文化特质——清议清谈玄谈…不得不说,那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时代,是迷人的时代,是玄幻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二):决不让人失望的历史佳作

杨照先生的著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历史教科书或者通俗读物而言,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部书讲述的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杨先生没有按照一般历史顺序来讲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让人对这时期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他深入介绍了西汉和东汉的不同,让我们尽量历史西汉、新莽时期人们的思想,从而更好的理解王莽代汉的历史现实。西汉的人们对经学有着深厚的信仰,所以王莽按照经学复古改制,其实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背景,所以他改制是如此的自信。作者又指出,由于王莽改制的失败,反而使得人们更加怀念西汉,这就是刘氏复兴的历史契机。

至于东汉的历史,可以归结为外戚、宦官和士族之间的历史,而东汉皇后在这一时期的政治举足轻重。东汉皇后是皇族和世家大族共治的产物,理解东汉皇后以及皇太后,这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她们不是以女子或妻子的身份进入宫中,进而得到在皇帝身边的地位的。她们代表家族大姓去承担特殊的政治角色,也就必定有相当政治能力和手腕。”杨先生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可谓深刻。

至于宦官、外戚和士族则是理解东汉历史的另一个关键。世家大族政治起源与东汉,从这个意义而言,东汉跟魏晋南北朝是更连贯的历史时期。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汉代的国家运作和社会风气、社会生活、宗教与汉末乱局等等。

此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一部分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述从东汉走向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行程。书中谈了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社会以及新文化的形成,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佛教。

杨先生为了理解这段历史,专门学习过佛教的原理。一个学者,只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所以,与其花费大把时间去读一些平庸、肤浅的历史读物,不如就专门读这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独到见解的佳作。

深入学习之后,必然能让你的历史见识和思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三):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

这套书我不只自己看,还推荐给了亲朋好友一起看。

杨照先生在书里写了“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深以为然,我们要摒弃之前读历史只读大事件和以“好坏成败”论英雄的不良模式,跟着杨先生细细地把中国历史重新梳理、学习一遍,不仅开眼还明智,无价的投资。

手里就剩下06一本了,希望新书尽快出啊。

本册主要内容:

西汉、东汉的不同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汉帝国的运作、社会风气、衣食住行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豪族世家

王充和魏晋清谈

魏晋新文化

外来势力的迫近(佛教)

摘抄:

王莽新朝建立之后和前面一个王朝的断裂程度,也在中国朝代史上排第一位。不只是西汉王朝被终结了,短时间内西汉的整套帝国秩序都被中断,被换上了一套截然不同的东西。王莽掀起的大乱,使得人们怀念西汉,珍惜西汉,人们宁可守住、容忍原有的西汉制度,都不要王莽给的新天地。东汉前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发展的。

东汉的实际统治结构,变成了大姓共治。光武帝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运用人际技巧,建立了这样一个新的政治体系,快速平息了大姓之间的矛盾,避免了新的朝代成立之初,各方势力持续冲突打杀的局面。

东汉政治史最大的主题,是外戚和宦官。

公元166年,党锢之祸爆发,它的结构性原因在于宦官势力在地方扩张,与已然形成的士族产生直接冲突。

东汉在成立之初,就埋下了一个祸乱之根,那就是朝廷不管土地兼并问题,没有任何处理土地兼并的政策。经过一百多年的剥夺,很多人面临活不下去的困境。而汉末乱局,朝廷无法从中央征调人员和物资应付骚动,只好靠不断武装化的地方大族。地方大族势力快速扩张成军事团体,一统的汉帝国因此分裂了。

造成《汉书》与《史记》差异的,与其说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品格高下,不如说更重要的是《史记》是个人著述,而《汉书》则是官修史书。司马迁可以大胆无忌地批判皇权,但《汉书》没有容纳这种意见的空间。

《三国志》被列入“前四史”,主要功劳不在陈寿,其实是裴松之的贡献更大。值得好好读的,不只是陈寿的文本,还要读裴松之搜罗、附加的丰富注释。

东汉重视品评人物,《汉书》中有《古今人表》,它给历史人物排高下。从人物好坏的角度看政治,讨论政治,这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固定视角,这种传统早在东汉就稳稳地确立下来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四):涣散

一部通史由一个作者完成,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一以贯之的大局观。有人会说,中国的历史大格局,无非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话一点都没错。然而,我们对待习以为常的观念,很容易被从中产生惯性的力量所束缚住。我们漠视这些“规律”背后的原因,就好像“分”与“合”互相吸引。这像极了阴阳五行之道,如果再配合谶纬符命之说,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西汉时期的人又和何区别?我们真的进步了吗?

本卷作为东汉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过渡,一方面需要总结东汉与西汉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更要串联东汉又如何演变至魏晋南北朝的。我们可以从后往前推。首先,我们已经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最大特征是门阀大氏族割据的政治形态。退回本卷的开头,王莽的西汉末年时期,依然是中央集权的体质。而这300年间发生的事情,极大的扭转了秦皇汉武所建立起的我们记忆中应当有的中华帝国的气质。

何以至此呢?

首先来看西汉与东汉有何不同?

1、由于持续的土地兼并,到了东汉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大地主。而大地主中间,特别强大的豪强引发了寡头政治的倾向,他们逐渐影响朝纲,稀释皇帝的权利,其中一个手段便是联姻。

2、西汉的外戚是真的外戚,而东汉的外戚多为政治联姻,皇室与大姓之间的联姻,纯粹是出于政治目的,只是为了平衡各个大姓之间的利益。光武帝这样的能人可以做到,但是面对这种复杂的博弈,他的后代大概率做不到,于是,最终反被外戚所吞噬。

3、为了抑制大姓对于皇权的吞噬,宦官势力再度登上了舞台。这次皇权依然被吞噬,只是换了主角罢了。至东汉末年,宦官已经可以强大到可以决定太子和皇后的人选,并且利用养子在外朝的势力,击溃了所有反对势力。

4、由于东汉的朝廷尊儒术,办太学,给予了士族阶级上升的渠道。于是,这些士族不需要依附于宦官和外戚,形成一股特立独行的力量,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5、由于二十等爵制的长期影响,脱离宗族束缚成为了可能。民众在移民之后,依然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爵位,于是,宗族观念开始淡漠,这也反过来推动了士族阶层的兴起,而这些士族阶层,奠定了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的基础。

6、在三百七十年的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已经完全破坏了秦汉时期统一推行政务的官僚系统。甚至连货币都无法流通,中央也就无法收税。豪族世家的子弟支撑着朝廷运转,他们某得一官半职很可能只是虚职,这不妨碍他们在地方宗族体制内做着土皇帝。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读后感(五):穿越者的地狱级求生副本:魏晋南北朝

提到魏晋,我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博带宽袖,翩然若仙的不羁名士。但魏晋南北朝对穿越者十分不友好,除非你胎穿的是豪族世家的孩子。

不过投胎到魏晋的豪族世家的概率,比买彩票暴富的更渺茫。最大概率成为平民的你,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极度固化,想要升官发财,靠勤奋行商发家都是天方夜谭。

在魏晋当官?不现实!

当时的皇帝靠的是手里的军队,让豪族世家暂时让步,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实际上皇帝手里没钱,皇帝的开支依赖豪族世家的支持。皇帝也没有那个资源来控制地方,同样需要当地的豪族世家的势力,所以中央设置的选拔人才的中正官是出生豪族世家子弟,由他给地方人才评定等级。中正官自然主观偏向同是贵族的人,于是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说法。假设你天赋异禀,被朝廷发了入职offer,但皇帝没钱,发不起薪资。作为一个穷人,得有多大的奉献精神才能冒着被饿死的结果,接下这个岗位?

行商积累财富的路也走不通。

当时的经济崩坏,没有统一权威的货币,商业受到限制,魏晋时期的人不能像西汉的商人一样积累财富,再通过购买土地改变阶级。

那个时期的豪族世家是通过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他们的庄园内有佃客--耕种土地;曲部--平时耕种,打仗时披甲上阵。这些人是豪族世家内的人口,不归朝廷管理。而一般的地主在战乱和流民的环境下,非常难生存下去。更何况是平民,基本上就是各处迁徙躲避战乱,运气好点也许能成为某个豪族世家的庄园里的佃客之一。

当然也可以想得更美一些,因为脑子灵活奇谈怪论多,可能被某个豪族世家子弟看中,成为依附他们家的“门客”。

当时的贵族喜欢聚在一起清谈--评判当朝做官的人的人品。在讨论过程中,想要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必要时要发表一些“奇谈怪论”,比如“伉俪不是夫妻”,“双亲不是父母”一类的话。

无论是穿成贵族,还是成为贵族子弟清谈后面的枪手。老实说就算你有现代十年网络加持,在“奇谈怪论”上也不一定能赢过那个时代的“土著”。

黄瓜在汉朝已经是很甜的水果,本地的水果很难吃,只有饥荒时平民才吃的。如果穿过去身份好点,最奢侈的也就是啃黄瓜,吃葡萄。要是成为平民,晚餐纠结的就是吃野菜还是啃村外不知名树上的涩果子。

珍惜这个烤串不愁,四海水果都能买到的现代生活!别想着刷“魏晋副本”,战乱危险警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