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碎博物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碎博物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碎博物馆》是一本由〔克罗地亚〕奥林卡·维斯蒂卡、 德拉任·格鲁比希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碎博物馆》精选点评:

●裡面最牛逼的應該是那張選民證了,相信大部分中國人都沒見過這玩意兒長什麼樣……

●有些小故事蛮好

●我今天看了本好玩的书《心碎博物馆》,是恋人们分手后的一些物品作为纪念,千奇百怪的纪念品千姿百态的爱情。比如情趣香波,失恋之后老妈拿去擦玻璃了,她说效果太好了。吵架恼凶成怒时撕掉的明信片。布偶,薄荷糖,黑胶唱片,棒球,婚纱,丁字裤,纸花。人真的很会连接物品和情感,冥冥之中这些物品都预示着感情的结果。 最尴尬的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因为男孩搬家到国外分开,立下无数海誓山盟,女孩长大在SM风月场上班,有天命令客人舔她的高跟鞋,客人一抬头,她发现竟然是当年的初恋男孩,他要走一只高跟鞋做纪念。 爱也许会被悔恨取代,甜蜜的礼物也许会被摔得稀烂,一些爱会被铭记,一些爱温暖过你的心,一些伤感不愿再提及,你会怎么对待那些分手的礼物呢?

●说起来我也有一些纪念品。

●心碎的故事是收集不完的

●原以为在心碎博物馆里看到的东西会让人心碎,结果却大大超乎预料。每个人看待爱情的角度截然不同,有的故事会让人觉得爱情结束了其实蛮解脱的。爱情离开后并不是只有心碎,世界留了更多的可能性给我们。

●11.15日 西西弗书店打卡

●“爱情会消失”这句话是在哪里看到的?在这本书里真是见识了,大部分的爱在变质之后,真是不如狗屁啊。

●今天拿到手,今晚就看完了,这本书非常好看,4.5星,我是说,那些小故事远比网络上的各类八卦好看多了。绝大多数是情侣,其中绝大部分是分手或离婚,少部分是死亡、厮守;此外还有部分是家人之间。有两则是中国的,其中一个的男性还被留下了姓名。每一个故事都不同,即使是渣男渣女,也渣的各有特色,有些令人气愤,也有些令人发笑。有些人分手后完全可以笑看过往,有的则是始终无法走出,大概性格即命运吧。有些人分手后仍然那么情深意切,让人不免笃信那个古老庸俗的真理:很多人毕生相爱但是无法在一起。其实,中国完全可以自己搞一个这样的博物馆,或者说豆瓣上可以在线搞一个也不错。

●创始人的想法很有趣

《心碎博物馆》读后感(一):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幻觉

罗兰巴特说,“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幻觉”,来自克罗地亚的“失恋博物馆”却用更为具象的形式来纪念在爱情里留下的美好和痛苦。

12年前,这座博物馆诞生于一份破碎的爱情。展览的创始人是来自克罗地亚的制片人欧琳卡·维什蒂查和画家德拉仁·格鲁比西奇。2003年,也就是在他们四年的爱情关系终结后,两人开玩笑说建立一个博物馆来容纳遗留下来的私人物品。2006年时这个想法开始真正启动,他们开始请各自的朋友捐赠他们分手后遗留下来的物品。

《心碎博物馆》读后感(二):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的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馆》

当一段恋情终结,有些人选择忘却,将失恋的情绪抛在脑后。曾经共同拥有的物品和交换的信物变成了一件件再无人知晓的分手纪念。2006年,克罗地亚的一对艺术家情侣分手之后,选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这段恋情,他们发起了一个展览,展示那些恋旧的人不忍丢弃的东西——心碎博物馆也由此诞生。

心碎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奥林卡·维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鲁比希奇,是克罗地亚的艺术家,他们创建的这一项目,已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50场展览,还被授予2011年度“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

2018年10月未读·艺术家推出中文版同名书籍《心碎博物馆》,作为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的官方出版物,书中收录了200件来自世界各地捐赠的心碎纪念,这些纪念品有用玻璃罐封存的婚纱、浪漫的恒星光谱图、射击场打的靶子……有些信物充斥着甜蜜回忆,有些物件光怪离奇。从捐献者们不经修饰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别具个性的心碎经历。

这本《心碎博物馆》,其中精选的200件展品集结在一起,已不再是简单的分手纪念合集。它们就像是人类失恋心理学的研究标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由此我们领略到爱情的千姿百态:爱情不止甜蜜浪漫,也有幽默讽刺甚至悲伤的一面;它们也引发我们对社会背景,甚至更宏大主题的思考。相信翻看这本书,欣赏来自他人的爱情故事,带给你的将不只是心痛和惋惜。

正如书中所写:尽管“心碎博物馆”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到失恋的落寞,但它同样充满着生机、渴望和希冀,是对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的献礼——我们随时都准备着要给爱一次全新的机会。

《心碎博物馆》读后感(三):当你心碎时,请自己捡拾那些碎片

当陈羽凡吸毒的新闻引爆网络,《失恋三十三天》这个神奇的剧组收藏又双叒叕登上了热搜。这部开创光棍节档期的小成本都市爱情片,曾经在当年创下一个票房奇迹,又因为主要演员层出不穷的绯闻屡屡被人提起。抛开这些谈资,《失恋三十三天》不失为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现代都市里的爱情,得到和失去都是随时上演的戏码。有些人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有些人狂吃一箱薯片后舔舔手指再寻找下一段恋情,,有些人借酒消愁夜店狂欢,用酒精和性麻木自己,更多的人只能深夜躲在被子里哭两声,早上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应对挑剔的客户和苛刻的领导。烧掉的甜蜜合照,扔掉的可爱玩偶,如果继续留它们在眼前,仿佛是一种呲牙咧嘴的讽刺,大概每个人都曾像甄嬛一样哭嚎过“终究是错付了。

《心碎博物馆》带给我的这些物品和背后的故事,有的撕心裂肺,有的平淡体面,有的依然吞噬着当事人的内心,有的则是让往事都随风随风。其实非常佩服想出这个创意的那种分手情侣,让读者、参观者领略到千姿百态的故事,这是一中非常奇妙的感觉。

爱情作为普通人疲惫生活中的疲惫梦想,无疑是应该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分开的原因无非就以出轨/观念不合/现实无力抵挡……然而在每一段关系中,两个人对彼此毕竟是special one,那些外人看来平凡的衬衫鞋袜、书籍影碟、饰品围巾,对于当事人,则是泪与笑的刻骨铭心。有些纪念品的描述只有短短两行,却已经却已经让人感受到惊心动魄。更多的则是一种失去后的释然和轻松或许对于捐赠者来说,捐出曾经无比珍视的纪念品,let it go,也是让自己彻底放下,继续前行。如同一条热门微博所说:“就那些穿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衣服,再也没有穿过。整理电脑时舍不得删掉的文件,最后也没再打开过。所以我现在学会果断了,反正早丢弃晚丢弃,最后还是要丢弃,还不如一开始就丢弃,还来得清爽。对待感情也是。”我和前男友经历过美好的校园恋情,痛苦的异地虐恋,互相亏欠藕断丝连地纠缠了整整两年,最终还是以分手作为青春结局。曾经我们都很喜欢一款网红手表,但是刚刚工作实在负担不起,只能在双11抢到优惠券的情况下买了一对情侣表带,两个人信誓旦旦地要好好努力,早点买到表。分手后,我把表带挂到了闲鱼上赚了35元钱,然后买了个肯德基套餐。套餐吃完的一瞬,我的胃得到满足,也清楚地知道,我们再无瓜葛,我需要重新开始。

心碎是一段关系的结局,然而并不意味着这段关系就是无意义的。我们被每段关系塑造,在每段关系中成长,学会自爱和爱人。当你心碎时,你要自己捡拾起那些碎片拼好,庆幸自己还能感受到爱的刺痛。愿我们在心碎后,依然相信爱情,依然保持着爱的能力,依然是一个热情而憧憬幸福的人。

《心碎博物馆》读后感(四):“说”出来,心里会好受一些

按照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给出的定义,现代语境里的博物馆,是指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即“缪斯神殿”的意思。世界上的博物馆有很多种类型,但如“心碎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却显得别出心裁,它的展品与名人、历史经典等没有什么关系,所收藏的物品是那些不舍得丢弃的爱情纪念品,以及甜蜜和心碎的记忆。

从成立年代上来说,心碎博物馆也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博物馆。它的“诞生”年代是2006年,起因则是克罗地亚的一对艺术家情侣分手之后,为了纪念这段恋情而发起的一个展览,以便展示那些恋旧的人不忍丢弃的东西——心碎博物馆由此诞生。博物馆中的展品形形色色,如果没有事先的心理准备,在看到真实的展品时难免会感到大吃一惊。

那么,都有哪些展品呢?都曾经记录了些什么呢?比如“瓶中婚纱”,展出的是一件装在瓶子中的婚纱;比如随信附上的羽毛,记录的却是一段鸿雁传书般的美好回忆;比如一辆儿童脚踏小车,却不曾让任何一个孩子坐过,而是“她”送给“他”的一件纪念品,它可以证明两个人的确在相爱着……

从《心碎博物馆》这本书里所收录的200件展品来看,虽然所谓“心碎”并不尽然,却依然成为了这个博物馆中很多展品的共同特征——这一点确定无疑。比如“瓶中婚纱”这件展品,它“记录”的是一次婚礼。婚礼很简单,但是捐献者记得却很清楚——“当时,我穿的是一条真丝裙,裙子上绣满了蝴蝶和鲜花。”这场婚姻后来是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捐献者用了“破碎之梦”来形容它中看得出来。个中深意,还需要每一个看到展品的人去细细品味……

很多年前,台湾歌手陈淑华在《梦醒时分》这首流行歌曲中曾经唱道:“才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其实,凡事到此为止就可以了。“伤心总是难免的”,看起来好像还有一些失落,或者一些不甘,或者一些别的更为复杂的情绪!但那又如何呢?!毕竟,凡事想得开,才能拥有从容的未来;凡事郁集于心,受伤的终归还是自己!所以不妨从积极的意义上多想一想。即使过往是一场不想再回忆起来的梦,毕竟也是结束了——只要心中想到的是新的一天、新的太阳,结束就意味着和不想再回忆的“过去”进行决裂,就意味着新生!

所以,即便“过去”再不好,自己曾经在其中受了很深的伤……但只要如今能够“说”得出来、放得下去,那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好事情。按照大多数人的经验,但凡能够“说”出来的事情,总是意味着自己准备将那些“过去”放下了;既然决定放下了,那就不必再纠结于其中,也就不必再多想什么了!毕竟,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且行且珍惜才是最正确的对待方式。如果心向往之,那就也来为自己建立一座特别的“心碎博物馆”吧!

《心碎博物馆》读后感(五):疗伤博物馆的目的:借“心碎”解心碎

对大部分在悲愤里结束一段感情的人而言,这是个匪夷所思的事——和前任携手创办某个事物。

“我依然记得十多年前那个炎热夏季里的点点滴滴。就在那个夏日,爱渐渐被痛苦所取代。在一栋看似已经一分为二的房子里,我们默不作声地坐在餐桌旁,努力纾解内心的失落。我们沉默着,不得不承认爱已经结束了……瓜分财产或者一怒之下,把曾经属于同一个家的东西砸个稀烂,凡此种种只会把我们曾经亲密无间、千金难买的记忆毁得一干二净。我们还有更好且更富有诗意的解决方案,我们决定创办‘心碎博物馆’。”

在《心碎博物馆》的引言中,奥林卡·维斯蒂卡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表明她和已经分手的爱人德拉任·格鲁比希奇共同打造了一个在30个国家展览50场的现象级作品。这一令人倍感诧异的开场,披露了博物馆丰厚的馆藏:复杂的 、无法说清的情感。

翻开《心碎博物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配着颜色明快的插图直入人眼,在字里行间、色块之中,形形色色的感情纠葛铺陈开来,如墨渍晕染般浸润着每一个阅读者的指尖,将或温暖,或冰凉的触感,从皮层送入血脉,直达心房。

一辆儿童脚踏小车,“证明了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任何美梦都是可以成真的”;一套为了纪念结婚二十周年的手工《大富翁》,每一块地产都记录着生命及爱情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最终却成为分手后留下的疮疤;本该象征甜蜜的新娘头纱,反倒成了丈夫“看不到妻子,感觉不到妻子”的真实写照;最好的朋友特意送来的别具风味的20世纪50年代筒状落地灯,在男友和她厮混时成了最差劲的布景板……

幸福总是相似的,心碎的故事却各不相同。在这个藏品丰富的博物馆里,每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有它独特的模样,唯一相似的,是让旁观者频频叹惋的感情。二十甚至三十年的并肩长跑,仍然在岔路口分道扬镳;毫无保留地付出一切,耗费心血为对方准备浪漫至极的礼物,仍然落得送入心碎博物馆的结局;年少时的恨,最终转化成思念和亲情;不久前的迷恋,如今却成刻骨铭心的怨愤……无论是在这200件展品上看到自己,还是仅仅汲取他人的情感精髓,都会为美好故事走向毁灭而痛惜,也为人类这复杂多变的情感长久沉默。

人类并非机器,依靠编撰好的代码处理问题,人类的感情从来就没有一个定式。对家人、朋友、恋人,均如是。谁会不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结局,领到“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标签?无论一开始我们怎么对待一段感情,寄予多高的期望,供给多精心的付出,故事的结局,往往不遂人意。倒不是我们在感情里做错了什么,而是这借助电荷传递存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太难把握。

但也正是这样难以理清的元素,支撑我们得以为人,得以迎来与众不同的故事。故事或甜或苦,化成坚硬的果实,过舌入喉,在胸腔卡住。直到心碎博物馆开馆展览。

“心碎博物馆”的名字的确不很恰当,这更像是“疗伤博物馆”,展出的不是仅仅是一件件物品,也不仅仅是一段段故事,而是一个个最终身披盔甲走出情感泥沼的人。当物品携带着各自的回忆被送入展馆,在无数参观者眼前袒露伤口,表明物品主人可以不再纠结于过去,不再为遮掩伤痕畏畏缩缩。阳光或许会烧灼伤处,温暖也终会裹挟全身。

作为独立迎战生命中每一份苦痛的个体,我们都无法彻底理解他人的感情,甚至无法彻底理解自己。但只要有一个衔接点,一个这复杂的情感网络交汇之处,人与人之间就能形成联系,继而给予支持。

让因复杂情感造成的“心碎之事”,得以因复杂情感缔结的“疗伤之点”,从脆弱又坚强的心脏中稍稍抚平,不也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灵的原因之一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