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锦集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锦集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是一本由[美]理查德·福斯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20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一):用创新赢在未来

在举世瞩目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又一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在我看来,这不仅显示了一个拥有绵长历史的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决心,也从中看到了我们中国创新的今天和明天。国家创新,而企业更要创新。

麦肯锡荣休董事、合伙人理查德·福斯特在他的著作《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中提到,创新就是进攻者和防守者之间一场竞争激烈的争斗,为了保持基业长青,即使是最成功的企业也需要对自己发起“创新”讲攻。的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是一场淘汰,也是一场对抗,这本书是怎么教授企业用创新赢在未来呢?

因为技术限制,未来想获得突破性技术成果的难度越来越大,无论是技术壁垒,还是学习门槛,创新性的技术带来的绝不止是维持竞争优势的手段,还有新建立起的经济制度。企业如何打破限制?只有创新,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方向出发获取新的动力。

继续投资过去的项目虽然安全容易,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一项成熟的技术,投资收益递减的成都市可能比较小,但是这些是有欺骗性的。因为当新技术出现时,市场一定会优先选择这些新的产品,只有在技术领域保持最新最快,才能维持行业的领军地位,才能更快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用进攻者的态度面对技术发展和企业,才能更早打破僵局。

提到“进攻者”这一概念,《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还提到,创新是创新者或者说进攻者和防守者之间的一场较量,进攻者通过改变事物的秩序来获取收益,而防守者保护其既有的现金流。被动就要挨打是永久的道理。公司应该意识到即便在他们很顺利的时候,都必须近于无晴的调整当前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并始终坚持这种做法,这使他们比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企业是这样,对于我们国家也同样如此。

创新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路径。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重大的技术创新,这一点早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英美等强国身上印证,有了技术革命才能造就强国,这是技术创新与强国更替的制度性联系。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不仅适用于企业创新,开创市场,也同样适用于国家发展战略。如果说企业先前的发展优势是赢在起点的话,创新就能帮你赢在未来!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二):商场如战场,不进就是退。

感谢小站的赠书《创新:进攻者的优势》 (。・∀・)ノ゙ 特此书评一篇 以示感谢

从本篇书评开始 会采用新的模板形式来写书评 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更多有用的信息

1.本书基本信息:

类型:企业管理/创新

出版:17年9月

大小:32开

定价:49.00元

赠品:无

2.本书手感/排版:

书还挺厚的,大概有一个5角硬币那么厚吧。

手感非常棒,宽宽的那种,还是硬壳的,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硬壳书!拿起来有些小重的。

封面封底都是深蓝色,像深海那种,配合红、白色的标题和文案,封面上还有一只萌萌的鲨鱼,挺形象的把进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内封是白色的,很清新,也不错。

整本书的设计非常简单,没有腰封,没有书签,只有外封。

内页的设计也挺简洁,纸质不错,有些小光滑,也比较硬,手感不错。

内页整体是黑白的,插图也是黑白的。

整体的排版设计不错,字体略小,段落和行间距也略小,但胜在格式统一,每章篇幅较少,阅读体验还行。

3.本书写作手法/技巧/风格/思想等:

作者认为那些成功的企业、领头额度企业的都是因为保持创新。的确,就当今的形势来看,不管是新兴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在改革,都在创新玩法。这本书曾在1986年出版,2017有再版,可见它里面的一些概念,经得起时间的历练。

书中有四个主题:领先地位的丧失、用有效的方法帮助理解、进攻者的优势、防守者窘境。书里还阐述了作者新的远见,修改了旧版本中的错误。

作者在每章都会用例子来辅助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多都是作者自身经历过的,也给出了解决方法。比如麦肯锡公司、强生公司、IBM公司等等。书中频繁的出现“S曲线”、“断层”、“进攻”、“技术研发”这几个词,结合给出的案例,这些词对于一个企业公司影响的确不小。

书的结尾,作者给出自己的结论,那就是超越极限。怎么超越?就需要自己琢磨啦!附录有作者总结的遵循基本原则,深受启发。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恶意,作者也说了一些恶意竞争,联想到不久前在知乎上刷到的一条关于迅雷为什么落败的回答,很有感触,(听答主说迅雷会派人去快播楼下堵快播的程序员……)希望所有的竞争,都建立在良性竞争上。

最后摘抄几段书中比较喜欢的文字做结束吧:

“s曲线:最初,当资金投入到研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流程,其进展通常是缓慢的……技术进步将越来越困难并且代价高昂。”

“当企业确信自己理解客户需求时,容易产生第三种自大的错误……消费者经常错误地估计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有人都会给CEO提建议,告诉他们必须关注公司的每一项功能——业务、法律、策划、营销、分配和财务。但是,如果技术成为公司持续成功的关键,要么是公司战略的策划者,要么是公司发展蓝图的设计师。”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三):进攻者的优势:勇于创新,勇于挑战

文/ 向沐然

本书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科学管理博士理查德·福斯特的作品,他曾是世界著名企业麦肯锡的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顾问。他多年访问各大企业,找出成功的秘籍,特意做成此书,因为给新的创业者更多的帮助。《创新:进攻者的优势》是一本讲企业应该如何发展的书,其要点都在标题中凸显出来了,关于创新和进攻。初版至今已有30年,其中提出的观念和思想,仍然能引发企业家们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深思。

在互联网等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创新的潮流总来得飞快,不难发现有很多新的公司忽得崛起,把旧的企业替代,变得蒸蒸日上,开始在商业界称霸天下,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只有带着创新的态度去深思熟虑行业发展问题,找到竞争优势的源头并不断推进,才能有机会在这个残酷的竞争社会里展露头角。

什么时候知道他们的产品将要失去竞争优势;如何生产、创造能够获得成功的新产品;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应该在什么时候把产品推向市场……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里,理查德·福斯特博士很细致的分析了这些问题,就多年观察的企业进步和衰落做出判断,给读者举出了不少案列,并通过这些总结优劣势指出创新的必要性,他还讲到s曲线的企业理论,得以展现资金投入和资金回报的关系……

学会主动出击,方能赢得主动权。在企业界,向来都有进攻者和防守者,只有不断的进攻,新想法,懂得运用新方法,去挑战极限才可能有新的转变,防守者则希望保护现有的大量资金,绝不能因为挑战失败而功亏一篑。当你到了顶部,你还是要创新,这时候的创新就类似于防守了,不能固步自封,形成惯性。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满足于一时的高度,让别人有机可乘。最后,悔恨不已。总之,只有跟得上社会的热潮,不断扩展自己的思路,不断创新,往更好的方向去做,通过一次次进阶性的大进步,能获得最终的稳定性的成功。

理查德·福斯特认为:创新是任何成功的商业企业都需要持续保持的一种动能,但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能够被预料、被管理。创新是可以被习得的炼金石,是终极竞争力。就像你遇到了挫折,面对太多来自外界的压力,这个时候你不能泄气,而是要力争一搏,用创新性思想,展开新的视角。你需要有勇气和魄力去丢弃旧技术旧想法,重整旗鼓去开辟新路途……以有效的方式的去面对所有的挑战。

其实我对商品和各大小型企业的发展和现状的敏感度总是不高的,但放眼望去,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少必须用品,从吃喝穿戴到高科技家电互联网必需都离不开这些优秀公司的帮助。想来企业发展之路和个人在职业上的进阶之路甚至是世界上所有的成长之路总是相似的,个人,企业,时代……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就像生物链,强者挤到弱者,适者生存,我们现在不能缺的就是挑战和创新,敢于拼命一搏,当然也不能过分盲目的去做,而是需要新的想法和办法。这样看来,有的不懂不通、业绩渐下滑很长时间不得回升只能吃老本的企业,倒有些像跟不上时代迅速变化的人,固守自己的思想,以为本本分分做自己原有的事情,反正也吃不了大亏,就不了了之,之后却是让公司只能小步缓缓行进,几乎停住不前。好比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个人投资,钱生钱,有的人愿意投资钱去赚更多的钱,而有的人则乐于满足。这个大概就是“穷人思维”了吧。无论是成为更好的人还是成为更强大的公司大多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而在这个充满竞争力的千变万化的新时代,这无异是一场漫长的斗争。

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是在讲企业发展的成功秘诀,却不但是对大小公司的发展之路给予一定的启迪与帮助,这种“创新”态度亦可以放到个人的工作成长里。要以更加长远的眼光较全面的去看待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比拼创意和速度的时代里,更需要推陈出新,抛却传统的方式看待问题,打开自己的固有思维,懂得去改变;进而不断创新和进攻,努力学习……这些都是必要的进攻过程。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四):抢占先机的奥秘

“破坏性创新”概念当代集大成者理查德·福斯特教授作过一个研究,1917年《福布斯》杂志创刊时刊登的当时美国前100家大公司,70年后仅有39家幸存——而只有18家仍在榜上。而这18家公司中,如今仍存在的只有8家,其他的公司不是消失就是被兼并了。这8家至今仍然存活并且活得很好的公司,无一不是大块头,也无一不是凭借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活”到现在的!据此,福斯特教授认为,创新才是解决重大社会和商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诸如通用电气、福特、杜邦、花旗这样的世界知名大公司是这样,诸如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中国大公司也是这样——创新就是它们不断前进、不断占据当下和未来制高点的不二法宝,也是福斯特教授所认为的“进攻者的优势”所在!

想当年,1917年《福布斯》杂志创刊时,所刊登的当时美国前100家大公司,无一不是规模巨大;而如今,规模已不再是大公司的标志和优势所在,而只有创新才是。同样是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这本书中,福斯特教授告诉我们,创新不是一种天赋,不是天然就带来的基因,而是一种后天习得,是可以通过潜心培养而得来的——所以,那些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公司实在不必灰心丧气,不要觉得自己“柔弱”不堪,恐怕不具备多少遮风挡雨的优势;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坚决出击,才能为自己赢得活下去并且还要活得好的机会!

事实上,《创新》这本书的初版是在1986年,到今天已经了31年生命力;而福斯特教授在这本书里所谈到的“创新”这一个主题和焦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毋庸置疑的准确性。以雷军的小米公司为例,在中国智能机市场刚刚启动的时候占得了先机,凭借的就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但如今,小米的风头已不再,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创新的精神已经远逊当初,而吃老本、吃情怀注定是要走向没落的。

福斯特教授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中第一章的主题,谈的就是“为什么领导者会失败”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那些曾经处于“领导者”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若干年后、有的转眼之间就会丧失了领导者的地位甚至是“性命不保”了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满足于当时具有的地位,具有一种优越感,而从此不思进取,因为他们“不改变”,所以“他们就无法生存”。这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古今皆然,中外皆然。事实上,福斯特教授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家,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资深合伙人,他参与创立了麦肯锡的四个新部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部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化学工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医疗保健部门和90年代的私募股权部门!有实践,有理论,所以福斯特教授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一书中强调的那些问题,那些同样有可能发生在今天的“大”公司或是“小”公司身上的问题,甚至是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问题,值得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来给予重视和针对性解决。只有学会主动出击,方能赢得主动。

一般而言,处于初创新的公司以及个人,都会像早晨八九钟的太阳,富于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进取精神;直到他们遇到发展中的瓶颈期,处于某种相对的高位时,处于“拔剑四顾心茫然”感觉没有对手的时候,往往惰性的惯性就会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那些曾经的“领导者”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到达福斯特教授所说的“S曲线”——投入与绩效——顶部的极限;而从这个极限要想再进一步,只靠惯性是不行的,必须有所改变、有所创新,甚至还需要有“斗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才行!1985年7月在巴黎国际田径大奖赛跳过6米高度、打破世界撑杆跳高纪录的布勃卡,在问到能否跳到7米高度的时候就认为,“要有一次‘技术革命’才能再达到那个高度”!无论对于企业、对于各行各业的个人来说,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而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点:要想抢占先机,要想永远居于前列,就必须善于自我加压,永远逼迫着自己不断地向前、向前、再向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至理名言!

《创新:进攻者的优势》读后感(五):持续创新的秘诀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成立于1957年,是上个世纪世界著名公司之一。根据1989年公司报告,这家公司大约有13万名雇员,市值超过140亿美元,还拥有非常优秀的研发部门和规模庞大的生产工厂,是仅次于IBM的全美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公司。但是,就是这样一家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计算机公司,在1998年1月26日被康柏公司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司领导者过于守旧。公司创始人肯·奥尔森曾经在1977年做出了以下声明:没有人会想在家里有一台电脑。失败也由此埋下了伏笔。 勒阿恩·马多克爵士曾经有句名言:在科技的世界,固守过时的生产方法、旧的生产线、旧市场,管理者或工人的陈腐态度,就是一剂自杀的药方。面对新的技术出现,顾客的反应是无情而且迅速的。当晶体管出现时,真空管的制造商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当手机出现时,传呼机的制造商们几乎立马倒戈;而当智能手机出现时,彩屏手机的厂家也近乎销声匿迹了。类似的事情不断地在我们生活周围上演,诺基亚手机、柯达相机,等等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都已经沉寂甚至消亡了。虽然失败的表现形态各异,但是内在原因却是出奇的一致: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那么长期下去,必然无法以市场的速度及规模进行革新或创造价值,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要化解企业失败宿命的方法,只有创新。麦肯锡荣休董事、合伙人、“破坏性创新”概念当代集大成者理查德·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写道,创新是创新者或者说进攻者和防守者之间一场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进攻者通过改变事物的秩序来获取收益,而防守者保护其既有的现金流。总的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其实,对于每个企业管理者来说,都对创新二字充满兴趣,甚至舍得下血本进行投资。但是,创新之路并不是随便说说这么简单的,至少要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思维固化,二是创新风险。其中,思想固化的危险更为可怕。贝尔电话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争取资金,提出将所有股权以十万美元出售给西部联合电报公司。西部联合断然拒绝,并说:“这个公司做的电动玩具有什么鬼用?”殊不知,这种电动玩具改变了人类通讯的历史,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曾经的创新者必须引以为鉴,固守陈规的结果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而大部分公司管理层都习惯于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假定明天或多或少会像今天这样,而那些巨大的变革距离自己很遥远,或者根本不会发生。因此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把他们的生产经营的成本降至最低。尽管他们积极评价创新,同时也认为驾驭创新是为股东维持优秀业绩的关键,但他们依旧认为创新是有很大风险的,比保住他们当前的市场地位更有风险。事实上,他们需要转变一种观念,当你在处于很好的防守状态时也有必要主动进攻。进攻的最佳姿势就是创新。创新有风险,而不创新风险更大。 理查德·福斯特指出,“S曲线”是可以描述创新进程的工具。“S曲线”表示投入和绩效的关系。投入是指用来改进一种产品或生产流程所付出的努力,绩效即是投资的回报。由于这种关系用图画出来像字母“S”,所以被称为“S曲线”。S曲线不但是创新者的曲线,还被称为“进攻者曲线”。当资金投入到研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流程,其进展通常是缓慢的,而当关键的知识摸索出来时,就立刻从困境中走出来了。然而想让这种产品或流程再进一步,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代价高昂。这时候就意味着这一轮创新已经到达S曲线顶部极限了。在这个阶段,再好的帆船很难使速度再快多少;再好的传统洗涤剂洗出来的衣服也不会干净很多。为了不被进攻者的优势所打败,处于防守位置的企业必须理解S 曲线和极限,因为它告诉管理人员什么时候进攻会发生,进攻可能带来怎样的结果,能够帮助防守者预见并应对挑战。 理查德·福斯特的S曲线理论并不止步于此,他认为,在老的S曲线走到尽头和新的S曲线形成之间有一个突变过程,其中的额间隔称之为断层。新的S曲线不是以老S曲线的知识为基础,而是以全新的知识为基础。比如,从真空管到半导体,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机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断层,正是这些断层使许多行业领袖摔落马下。断层一旦产生,就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老化,处于S曲线的顶端,使得竞争者有机会追赶公认的市场领袖。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以摩尔定律为指引的科技发展,使得技术断层出现得很快,而且越来越快。正如淘宝冲击实体店,支付宝影响银行业,微信威胁电信行业。所以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技术投入,以便与市场上的技术进步保持同步,否则它就不得不接受越来越慢的进步速度。 因此,S曲线对于企业的创新来说,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研究S曲线,就能够找到极限和断层。找到了极限和断层,就能够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做到持续创新。这种持续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面彻底地考虑问题,直到找到最终的极限所在;另一种是以现有的技术为起点不断进步,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获得新的S曲线的方法,也是企业保持持久创新的方法,更是创新者保持优势的方法。 理查德·福斯特的这本《创新:进攻者的优势》是一本30年前的老书,曾经被翻译成17种语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发行。可以说,书中的S曲线理论已经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北京联合出版社对其再版,可以说恰逢其时,对于每个创业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