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摘抄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摘抄

《谈美(精装插图本)》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一):谈艺术和情色

看着这本书,不知为何,非常想说说这个话题。

对于艺术和情色的区分,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前些天,看到英国画廊将名画《海勒斯与水神》撤下展览的消息,原因是这幅画中包含了太多的性暗示。(画中描绘的是俊朗的少年与一众美丽并裸体的少女)。确实让我有些感触。西方艺术中裸体绘画历史悠久,过去千百年的时光中产生了多少优秀的作品,而究竟哪幅画是艺术,哪幅是色情,又有怎样的标准可以定义呢。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说,艺术与生活存在距离,绘画雕塑中的裸体形象不同于真实的人,或者照片中的人,绘画和雕塑是与生活有距离的,因而在观赏绘画的时候不会激起性的联想。但是我对此觉得怀疑。如同日本浮世绘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都有描绘春宫图的传统。无论是浮世绘还是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其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可以说距离是相当大了,那么这些绘画是不会勾起人们欲望的艺术作品吗?显然不是的,毕竟在没有xx老师们电影的时代,一本《金瓶梅》的小人书曾经慰藉了无数寂寞的心灵。而现代摄影艺术中,不乏以裸体模特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即使采用了高度写实的摄影的方式,却不能否认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

我觉得,强行为艺术与情色划界这种事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性带给人满足和愉悦,对于人类来说,这种满足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而艺术,对人来说,能够带来的也是一种满足,精神上的满足。同样是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将一个高高捧起,另一个狠狠践踏呢?

曾经听一位艺术家吐槽,有人邀请他创作一面墙的墙绘,他设计的是一副展现一个男性一生的历程的作品。从婴儿时代开始,逐渐成长,老去,直至死亡。艺术家理所当然地采用了裸体的方式,可惜的是,这幅作品最终被勒令穿上胖次。当然,儿童时期的形象可以放过。我不禁要问,甲方爸爸觉得成人的身体不能展示的原因,是成熟男性的身体会激起人们的欲望,那么儿童的身体为何可以展示,恋童癖的心中,这应该是更加色情的东西吧。为何仅仅需要穿上胖次,恋足癖的心中,他结实充满力量感的双脚才更色情吧。

或许有些强词夺理,我只是想表达,如同人们对美的定义各有不同,环肥燕瘦,不可能统一标准。同样的,人们对于色情的标准也各有不同。色情的作品未必不能兼具艺术的优美,艺术作品也未必不可以带上色情的味道。要给两者划上绝对的界限,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贝尔尼尼那些充满肉感的雕塑,渡边纯一亦正亦邪的小说,王尔德对美丽少年的疯狂迷恋,提香笔下一丝不挂的软玉温香,不禁心神荡啊荡啊荡。

然而这些,都是艺术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是各自领域中成就的丰碑。

扯了一堆有的没的,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艺术应当是自由的。

可能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因素,让今天的我们谈色色变。因为这种心态,我们强行让墙上的男人穿上裤子,删掉了出版物少儿不宜的情节,甚至在某些电视节目中,将《大卫》的重点部位打上马赛克。我无法理解,也不能认同。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迷恋人类美丽的身体,而今天,我们认为自己身体中尽是羞耻和龌龊。我们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了何种程度的裸露身体不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何种程度的性描写不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就是是在守护艺术的高洁,还是在勒死艺术创作的自由?我们究竟是在保证观众看到的作品的高雅,还是在桎梏国民艺术欣赏的视野。

我希望有朝一日,只要是优美的作品,都能得到同样的赞美,无论作品中的美人穿没穿衣服。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二):美是需要慢慢欣赏的事物

如果说王国维是把学科的美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那么,朱光潜则可以说是把美学思想系统化或学科化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

古今中外,人们对“美”这个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朱光潜通过翻译大量的西方经典美学著作,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流派进行系统的介绍,并在吸收克罗齐、维柯和马克思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学观点。

《谈美》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也是其专业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书中,朱光潜并没有用严肃的学术口吻来进行讲述,而是用一种像朋友之间畅谈的口吻,和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解释他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的一部概括与缩略的简明指导,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在这本书中,朱光潜主要依据西方审美心理学派的一些理论,同时结合民族审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资源,将我们心底似曾相识的那些零散的美学片段加以佐证和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其中生动幽默的例子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之谈足以让对美学知识零基础的读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美学世界。

《谈美》一书完整表述了对于“美”这一概念在人的主观情感中产生的完整过程以及如何去追求美的结果。朱光潜指出,美本身是虚无缥缈的,如何去理解其内涵呢?在书的开篇,他就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人们对于古松的看法,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在前两种态度中,人与物发生了实际效用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古松是木料,是显花植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独立于人的需求之外,这样一来,就无法欣赏到古松的美感。因此,朱光潜强调,只有人与物不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人才能真正去欣赏到事物所具有的美感。

谈到关于艺术的创造,朱光潜提出其雏形来源于游戏,受到了想象、情感、格律、技巧、模仿、灵感等各方面的影响。朱光潜认为,一书区别与游戏,就在于游戏是将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而艺术是要将所欣赏的意象传达出去。游戏是单一的,所表现的内容在旁观者看来也许并无头绪,但艺术则需要通过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传递给后世。只有在一定的框架下,经过无数模仿前人的成果,艺术家才可能在灵感突然而至的时候将其表达出来。

在阅读《谈美》一书时,常常会钦佩朱光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笔法和厚重的古典诗词及文化功底。朱光潜的陈述是大部分人都能读懂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小篇章我们读一遍就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而是说作者用比较简单的例子让读者最终明白一些较为复杂的道理。

“人生是多方面相互和谐的整体。”完美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诺为艺术家,人生的艺术化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人生的艺术态度。所谓人生的艺术态度,就是说人能够以一种超脱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充满利益与诱惑的现实生活,冲破各种利害关系的羁绊,必要时,把生活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而不是斤斤计较得与失。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达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着因为“好”所以“美”,而是带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也许我们在其中会感到痛苦难当,感觉无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寻常,而且波澜不惊。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无需空谈纸上美。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三):美是需要慢慢欣赏并思考的事物

如果说王国维是把学科的美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那么,朱光潜则可以说是把美学思想系统化或学科化的第一位中国美学家。

古今中外,人们对“美”这个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朱光潜通过翻译大量的西方经典美学著作,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流派进行系统的介绍,并在吸收克罗齐、维柯和马克思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学观点。

《谈美》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也是其专业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书中,朱光潜并没有用严肃的学术口吻来进行讲述,而是用一种像朋友之间畅谈的口吻,和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解释他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的一部概括与缩略的简明指导,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在这本书中,朱光潜主要依据西方审美心理学派的一些理论,同时结合民族审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资源,将我们心底似曾相识的那些零散的美学片段加以佐证和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其中生动幽默的例子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之谈足以让对美学知识零基础的读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美学世界。

《谈美》一书完整表述了对于“美”这一概念在人的主观情感中产生的完整过程以及如何去追求美的结果。朱光潜指出,美本身是虚无缥缈的,如何去理解其内涵呢?在书的开篇,他就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人们对于古松的看法,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在前两种态度中,人与物发生了实际效用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古松是木料,是显花植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独立于人的需求之外,这样一来,就无法欣赏到古松的美感。因此,朱光潜强调,只有人与物不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人才能真正去欣赏到事物所具有的美感。

谈到关于艺术的创造,朱光潜提出其雏形来源于游戏,受到了想象、情感、格律、技巧、模仿、灵感等各方面的影响。朱光潜认为,一书区别与游戏,就在于游戏是将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而艺术是要将所欣赏的意象传达出去。游戏是单一的,所表现的内容在旁观者看来也许并无头绪,但艺术则需要通过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传递给后世。只有在一定的框架下,经过无数模仿前人的成果,艺术家才可能在灵感突然而至的时候将其表达出来。

在阅读《谈美》一书时,常常会钦佩朱光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笔法和厚重的古典诗词及文化功底。朱光潜的陈述是大部分人都能读懂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小篇章我们读一遍就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而是说作者用比较简单的例子让读者最终明白一些较为复杂的道理。

“人生是多方面相互和谐的整体。”完美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诺为艺术家,人生的艺术化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人生的艺术态度。所谓人生的艺术态度,就是说人能够以一种超脱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充满利益与诱惑的现实生活,冲破各种利害关系的羁绊,必要时,把生活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而不是斤斤计较得与失。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达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着因为“好”所以“美”,而是带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也许我们在其中会感到痛苦难当,感觉无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寻常,而且波澜不惊。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无需空谈纸上美。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四):慢慢走,欣赏啊

已经是十月尾巴了,终于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快一年了,但是这个天气阴沉的十月截止目前才读完两本,虽然我明白并不是自己偷懒没有好好看书,而是因为另外的事情占用了读书的时间,但是心里面总是觉得不对劲,仿佛心底有个无边无际的黑洞,简直难以忍受。而且在前两天忙完另外一件事情后很难静下来看书,甚至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看电视剧逛淘宝也静不下来捧起书读。幸运的是终于在十月的尾巴上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完,启发很深,收获颇丰。

对于从不知“美学”为何物的我来讲,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引进门的导师,让我对于深奥的“美学”有了基本的认识。恰恰在上个月去了博物馆看了关于法国的画展,让我在此基础上对于当时朦朦胧胧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等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而且在美学中很妙的掺杂了哲学,“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这句话于我简直是当头一棒,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就是那个不管什么都能找到类似这种鬼逻辑的借口来敷衍自己。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以及美感的态度,其差别主要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不同。而对于同一物体的美感,不管是借用“拟人”还是“托物”都是根据当时自己的思维感知所得出的结论。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关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有的人看来只是一朵花,在另外的人看来却是“含泪凝愁”,也许这就是对于美的不同理解,而我想到的是也许这就是不同层次的人对同一种生活的不同的理解。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将关于“美”的所有概念全面系统化,而且将“美”的概念全部抽离化。也许对于“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的定义,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理想,为人成美”。读到此处关于心心念念的美可以说是恍然大悟。也区分了了解和欣赏,划分了人情化和理想化,明确了自然美和自然丑……总之关于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将“美学”解析的淋漓精致,也将人生的哲学巧妙的融入其中。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这种“围城式”的思想应该说是我们人类共有的思想吧,当然正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的去折腾自己的人生,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所以在生活中,大家都爱旅行,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看看;所以在生活中,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会议。所以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该怎样折腾就怎么折腾,毕竟光阴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给我影响很深的一个观点是“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对于普通人来讲,一般的技巧都来自后天的学习,比如写字画画等,然对于这些技巧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正如书中所言“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伐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我们只有在前人总结经验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融入自己的想法创新,即创新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新综合则必出新裁。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的,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是对于艺术还是什么,都请拼尽全力后再来抱怨生活。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留恋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笼,所以请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五):美化人心,洗刷腐浊的社会

——朱光潜《谈美》导读

☆写作动机 《谈美》写于1930年代初。当时中国,充斥着“刺耳痛心的新闻”,作者写到自己的青年朋友,有的被惨死、有的废弃学业,有的满嘴政治经济、“借党忙官”蔚然成风。“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究其原因,朱光潜诊断“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而“人心之坏,是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俗”?他回答:“这无非是像蛆钻粪的求温饱,……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于是,他认为这个日益“趋于腐浊”的社会,需要洗刷人心,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他的药方是:人心若然补上美学一课,我们重病的社会或可治好。(以上三段所用引文,出自《谈美》“开场话”) 《谈美》篇幅虽小,但承载作者以美学改良社会的抱负,读者须看准写作动机,才容易读得懂。

☆美感不是这个,美感不是那个 作者断言中国社会“趋于腐浊”的症结,在于相当部分人“缺乏美感的修养”,那就必须出示论据,尤其要说清楚:所谓“美感”,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平时我们见到好看的事物,诸如高山流水、苍松翠柏、夕阳垂柳,或者见到草原羊群、骏马奔驰、鱼游湖水,古道小桥、航道灯塔……都能体验到美感,但若要从这万事万物中,抽象出“美感”的普遍性定义,简直就是个千古难题! 《谈美》由此展开阐发: ——美感没有实用性,它不可充当任何生活用品,不能增加你的任何收益;(一章) ——美感与科学无关,它无需通过公式定律、逻辑推理去证明自身存在,也不能用科学实验来生成、量化;(一章) ——美感与你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关,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得越多的事物、情境,你越难以体验到美感,与实际生活距离比较疏远的事物,反而容易呈现美感;(二章) ——美感没有固定指向的内容,它只是移情,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章) ——美感不是快感,快感只是满足欲望的。如果见到一位年青女子,你觉得她“美”,希望娶她为妻,那么,“你所谓‘美’就是指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美人’就只是指对于异性有引诱力的女子”(四章)。如同你见到一盘肉时,体验到它能满足你的食欲差不多,这盘肉能够引起你的快感,但算不上美感体验; ——美感不是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似乎体验到芳草萋萋之美,事实不是,诗人看到绿草就想起绿裙子,再想到穿罗裙的恋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诗人因恋人的绿罗裙而联想到芳草,不是观赏芳草本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五章) ……

☆无所为而为,艺术化的人生 对一大堆貌似“美感”、却似是而非的东西,《谈美》逐一分析、辨明,用的是否定判断句法,美感不是这个……美感不是那个……,全部筛选排除。 那美感终究是什么呢? 肯定句法的表达式,似乎仅有一个:美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终章·十五章)。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人,本读者认为,这是理解全书的钥匙。这句话再压缩为极简短语“无所为而为”,在全书出现16次。 不超越,无美感。“无所为而为”是对一切事物的超越。 超越一切实用主义、一切刻意而为、一切功利考量、一切凡俗的是非判断,……甚至超越逻辑常理、冲开一切物质的羁绊!你才能独具慧眼,在纷繁世事中发现真正的美。 于是,美即自由思想,近乎游戏精神。追寻美感的行动,唯有纯粹的艺术,纯度百分之百的艺术,与美的距离最近、最近。这本书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养成艺术陶冶性情的思维,发现美创造美,最终练成“艺术化的人生”,将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九章、十五章) 《谈美》是美学通俗读物、随笔集,但系统性堪比教科书,不能不说,它的论证相当成功。如果我们社会有许多人过上艺术化的生活,花更多的时间去写小说散文、赋诗、绘画、作曲、奏乐、演剧,去欣赏艺术、追寻真正意义的美感,则满嘴政治经济、借党忙官、俗不可耐的人自然会少下来。 不少名家巨匠,为这个衰颓腐浊的社会,开过无数的药方。我看见这一剂,最顺口最易喝,恐怕无出其右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