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动瑜伽》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动瑜伽》是一本由[印度] 斯瓦米·辨喜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动瑜伽》读后感(一):記錄:2018年第五本書《Karma Yoga》(行動瑜伽)。

記錄:2018年第五本書《Karma Yoga》(行動瑜伽)。

Swami Vivekananda如是說:人類歷史已證明,佛陀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是時至今日顯現出來的最偉大的靈魂力量。祂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是第一個敢於講出這樣的話的人:「不可因為它是古代經典你就相信,不可因為它是你的民族信仰你就相信,不可因為它是你自幼就相信的東西你就相信,而應該之徹底追問,並且在你對之進行理性分析之後,如果你發現它有益於所有人,那就相信它,實踐它,並幫助他人去實踐它。」

無任何動機的行動者,既不為錢財、不為名利,也不為任何別的事物而行動的人,能最好地行動。當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將成為一個佛;從他那裡,將會生出巨大的行動力量,並以此改變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就代表著「Karma Yoga(行動瑜伽)」的最高理想。

時讀至此,拍案而起:「師說瑜伽之終極奧義,神述之,大呼666[呲牙]!」

Namaste

《行动瑜伽》读后感(二):扬弃与读书

在先前的求学生涯中一位老师,告诉我们要理解“扬弃”,学会“扬弃”。

扬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从此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体现在我的生活中。

还比较清晰的记得老师作的一个比喻,扬弃就像稻谷在风力的作用下,饱满的便落下,干瘪的便被吹远。辛勤劳作了一岁的人们便可更好的享用来自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

....

话貌似扯远了,但在这本宗教色彩及其浓厚的书中我去看到扬弃必须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不执,做事不执。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相信其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鼓舞和激励自己。

“行动瑜伽说什么?“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你们所见到的一切,包括痛苦和灾难,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必要条件。贫穷和富裕以及幸福,也是转瞬即逝的,它们根本不是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的原质远远超乎痛苦和欢乐,超乎一切感官对象,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我们却必须一直不停地行动。痛苦来自执着,而非行动。一但投射自私的念头,痛苦便开始了”

从这段文字我看到我曾经苦痛的来源,也看到了解脱和自由的方向,遵循心意,在“良质”的引导下不断的行动(ps:良质quality 出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让我们持续行动,无论发生什么都履行我们的责任,并随时准备拼搏,那么,我们必当看见光明(良质)。”

不执作为这本书中饱满的谷粒在我的思想的风中留下了。

但在被吹走的瘪谷中我看见了一种恶。

“然而有些人,尽管认为这种道德观念和崇高,但是想到必须放弃自己 < 渺小的人格 >就感到害怕 ”在书中第八章 行动瑜伽的理想 有这样的文字出现。

自由,走向自由要放弃自己的人格?尽管文章在后续的句子中用了一些比喻;来试图修饰和圆润这句话的荒谬。但思想内核的错误怎么可能由几句单薄的言辞可粉饰得了的。宗教的教条与荒谬的劣根性在这句话中体露无疑。

“我思故我在”独立人格与思想是人在这尘世中最后的稻草,若连此都抛却了,所谓的灵魂的自己只是宗教的谎言。

把神作为行动目的和结果的客体,固然可能更快的做到不执。但以这样的代价的牺牲。这样的不执,是不是另外一种执着,所谓自由的执着的产物。

靠意志与心意走向不执,方为正道。

我们努力的客体与标准也不是所谓的善所谓的神,而是良质。

唯有这样,然后持续不执的行动,并随时准备拼搏我们才能看到光明

个人初读完情绪激荡之文,仅供参考。

0.:18 2018/3/30 写于华东师大

《行动瑜伽》读后感(三):《行动瑜伽》:圣者辨喜递来的神之手

2013年11月27日,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笃定地把所有困难交给那个隐秘而巨大的存在。我认定自己只是一名执行者,被安排在了眼下的岗位上。有些事情,只要去做,而不必操心。要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切自有安排;要从容地接受所有发生的事情,好的坏的,其结果都只有一个:将我们推向我们前往的方向。要洞察真正的人性,惟如此,才不会有失望和不满。要心怀希望,享受过程。”

正是在那些日子里,我被误解和质疑围困,满怀委屈而无人可以倾诉,因而于夜幕降临后,常独自徘徊于漆黑的山路上,追问自己的动机和初心。之后的某一天,我因悟出这样的道理而豁然开朗,终于慢慢卸下心头的重担。

时隔五年,在《行动瑜伽》一书中,我惊喜地读到了类似的意思:

——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

——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

——痛苦来自执着,而非行动;

——行动是我们的权利,但行动却不是为它产生的结果

——让我们伺立于一旁并想到,我们只是遵从我们的主的仆人。无论你崇拜什么,觉知什么,或做什么,都将这一切放弃并献祭给神,而心静如水。

……

由此,我想到,智慧一定是独立于书本存在的事物,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在某一灵光闪现的时刻,悟出一些真理。但普通人和圣者的区别在于:普通人的感悟,是不成系统的碎片。而圣者的言说则像一张紧实的网,整个宇宙都囊括其中。普通人若想真正参透这世界存在的真相,就得借助圣人的网。

中国美院教授闻中老师翻译的《行动瑜伽》是一张由珍珠和钻石编织而成的智慧之网,每一个网格,都闪烁着星星的光芒。如果你懂得如何使用这张网,就能打捞起一条条真理之鱼。

《行动瑜伽》不是一本晦涩的书,它的每一句话都显浅易懂,可以直接通向我们生命的隧道。不,确切地说,它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帮我们有力地挖掘出生命的隧道,这一头是黑暗,那一头是光明。一旦你被光明普照,黑暗便自动消散。

五年前,我因内心的召唤走上一条艰巨的行动之路,一路跌跌撞撞,苦乐参半。蒙上天眷顾,在那些特别的拐角处,都会出现特别的人,给我鼓励和祝福,支持我今生的这一趟行走。闻中老师即是这些师友中深刻影响我的人,他给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山中的我带来了辨喜的福音,且一步一步,耐心将我引领至这位婆罗门的面前,听他狮吼般响亮的教诲。这是1893年的声音,也是2017年的声音。他的话语,一经说出,便延绵至今,不曾消散。如同一粒掷入水中的神圣石块,它不凡的涟漪,穿越百年历史,依然可以抵达我这个凡人的内心。

他教导我们要为了行动而行动,教导我们“既能在最为寂静和孤独中发现最为强烈的行动,也能够在最为强烈的行动中发现沙漠般的寂静和孤独”。他说追逐财富并不是坏事,“以正当的方式和正当的目的努力地获得财富,与为了获得救赎的隐居者在其洞穴里用功祈祷,实际上做的是一样的事”。他甚至向我这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教育的真意:“无人能真被另一个人教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教导自己。外在的教师只能提供建议,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老师行动起来并理解事物。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力和思考力而使事物对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晰,使我们意识到关于事物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灵魂里,而这种意识会发展为强烈的意志力”。

在《行动瑜伽》一书中,辨喜讲了很多故事,其中一个猪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主因陀罗曾经化身为世间的一头猪,与一头母猪生了几头小猪,一家人生活在污泥里,过着快乐的日子,完全忘记了他神圣的荣耀和尊贵。众神极为焦急,就来到世间乞求他放弃猪的身体回到天界。但是因陀罗却不管不顾,并把他们赶走了。众神别无他法,只好毁了那具猪的身体。因陀罗立刻就恢复了他的神圣威严,并为他居然可以在猪的生活中找到快乐而深感震惊。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感震惊。因为,细想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与曾经困在猪身体里的因陀罗何其相似。有许多这样的时刻,当我努力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企图让自己灵魂向上攀爬时,猪的本能便将我拽向欲望,拽到生活的最低层面,拽向在泥泞的脏水中打滚的快乐。它会快速抓住两个念头之间的空隙塞进形而下的东西,并对我说:瞧呀,这才是猪应该考虑的东西!这就是猪的快乐,尽情享受它!

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神的出手相助,能毁掉这具猪的身体吗?

当我第二次认真读完《行动瑜伽》,合上最后一页时,脑海中猛然闪现这样一个念头:《行动瑜伽》其实就是辨喜递给我们的神之手,一旦我们读懂了这本书,也就等于有了力量摧毁猪的身体,还灵魂以真正的自由。

好在,这本书一点都不难懂。我似乎已经看见:当我恢复本来面目时,也会像因陀罗那样,为自己居然在猪的生活中找到快乐而深感震惊。

《行动瑜伽》读后感(四):治愈“光想不动”症的良药(书摘自留)

中译序言

---克里希那的完美平衡体现在:大脑、心灵和手臂。“大脑”通向智慧,“心灵”通向爱,而“手臂”通向力量,这是三种不同的灵性道路,也就是三种瑜伽。

---以怜悯或同情的态度去服务他人,会有损受益人的人格,而且会滋养行动者的傲慢和利己主义。

---《薄伽梵歌》所传达出来的行动瑜伽告诉我们,应该凭借瑜伽(专注)来行动,这种专注于行动中呈现,则再无低层次的私我(ego)的容身之处。当一个人凭借瑜伽来行动,那种“我在做此,我在做彼”的意识就不再浮现。---所有自感官而来的快乐最终都将带来痛苦。因为任何欢愉只会令我们更加饥渴,苦痛是必然的结果。

---行动专注而强烈,内心不执安稳无动机。

---不执,放下自己的身份,对宇宙充满信心,把自己全然交出,《薄伽梵歌》的精神是,你要把行动的结果献给克里希那;用《圣经》的话来讲,你要把担子交给耶稣基督;如用佛陀所说的话,即“不住于相”,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要像库比特所云,我们要学会没有身份地生活,做事。。。而人的生命也一样,你可以进入这个世界,但不可让世界进入你。如果把空空的心填满,那就危险了。---这个世界如灵魂的健身房;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了行动而行动 无私(无我)且不执(于结果)】

知识点:自然/原质/Nature 由三要素组成萨埵--平衡罗阇--行动答磨--惰性---我们的第一责任是:不要憎恨自己。因为我们要想精进,首先就必须相信自己,然后再相信神。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也绝不可能相信神。

---阿周那“因爱不战”,是懦弱而非慈悲与弃绝。

---行动意味着抵抗,抵抗成功后,平静将随之而来。

---如果你渴望财富,同时又知道整个世界都把追逐财富者视为邪恶者;那么,你也许就不敢为获取钱财而放手一搏,但你心中又对金钱朝思暮想。这就是虚伪,无助于达成任何目的。纵身跃入俗世之中,经年累月,当你于其中遍尝一切苦乐之后,弃绝才会到来,宁静也会接踵而至。

---家居者的首要职责当为谋生度日。

---恐惧是软弱的象征。一个人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必在意世人的嘲笑和奚落。

— 人尽其责:【入佛门六根清净,下商海狼性十足】

这个秘密就是不执。路径:执着为善、不执(以针挑刺,再弃绝针)

---行动必有业(善恶业皆是束缚),只要我们不执着于我们所从事的行动,就不会对我们的灵魂产生束缚性后果;

---日常身语意多善则善,多恶则恶;

--- 我们当铭记数论派的箴言:“整个原质是为灵魂而存在,而非灵魂是为原质而存在。”原质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教化灵魂,舍此再无别的意义。原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灵魂必须获得知识,并借着知识获得自由。我们若能一直牢记这一点,我们就绝不会执着于原质,并将明白,原质其实是一本我们将要阅读的书籍,一当我们获得了所需的知识,此书对我们便不再具有价值。然而,我们却常常与此相反,把自己认同为原质;我们常常认为灵魂是为原质而存在,认为灵是为肉身而存在;或如同常言所云,我们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非“吃饭为了活着”。我们不断地犯着这种错误;我们将原质认同于我们自己,继而持续地执着于它;而这种执着一旦生起,便会在灵魂里留下深深的印迹,此印迹便将我们捆绑,使我们的行动不再自由而是形同奴隶。

---责任没有统一标准;

--- 当你从事任何行动时,就不要去想此外的任何事情。把行动当作崇拜,把行动当作最高的崇拜,当下就让你的整个生命都致力于行动

---行动本身就是竭磨,即具像化的哲学;---行善,却没人需要帮助,净化的是自己;--- 冷静一些,不必狂热;

---利他,忘掉自我。---卷入(我/我的)、卷出(无私 / 利他)---“不要弃绝此世,而应安居其中,并尽可能地去接受世界的影响;但若这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则全无功效。”享受不应该成为目标。首先当杀死你的自我,然后将整个世界视为你自己。---“当如保姆一样照顾你的孩子”

---“不停地行动,但弃绝对行动的所有执着。” 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保持你心意的自由。—我执使我们成为感官的奴隶;---功成不必在我;

---自私就是“为我”,无私就是“无我”;

---停止创造,你就会认识真理。所有创造性力量必须停止,然后你就会立即认识真理。---有成就的心灵,是专注的心灵。那些喜欢无数对象的心灵,则[使]其能量分散。---感觉无助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不要向任何人寻求帮助。我们就是自己的救助者。---所有的软弱,即所有的束缚,皆为幻相。

《行动瑜伽》读后感(五):读《行动瑜伽》所感一二

本着去西子湖畔探望老师,却不料他还远在印度未归,思念之际,翻阅了老师的译作《行动瑜伽》,说起前因后果自是十分羞愧,最初是看到豆瓣上还没有此书评,便想自己写一篇,老师还很诚恳鼓励我一定要写得真诚,第一次看完书时,显然是慌乱的,嘲笑自己无知至极,怎敢夸下海口给此书写书评呢?其实我早应知道,自己能看懂此书已属自欺,不是没人给此书写书评,而是无人敢轻易给此书写书评;第二次阅读时,心中百般迷惑,很多专业词汇都要一一查询学习;第三次阅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肃然起敬,把书本从床柜上小心翼翼地双手送至书架的最高层,书架的高层下面是日常请过来的佛经,这是一种敬畏的形式,但我还是要这样做。书评是什么?以书为目标,实事求是分析书的内容,进而探讨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如果书评人不能通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读者看的更深、更远、更精,自然是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家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美的体验,哪怕有画龙却无点睛,就是笔墨泼散而已,而我仅是看过龙的图片之水平,岂敢谈评?何况书评是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就像傻瓜最需要忠告,但忠告往往只对聪明人管用,我虽不傻,但去评智者的书无疑也是一种无畏之蠢,但凭老师的真诚二字,我也不妄自菲薄,不懂对先哲伟人进行整体价值点评,但是简单浅显记录自己个人的阅读所感、所想、所悟亦是不负真诚二字。

古人云:关乎人文,化成天下。人之为人,其要旨皆在“文-化”也。中国越来越需要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开放的历史态度,现实态度和面向未来的态度。极有必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印度正统的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并努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甚至与尚在涌动之中的当下文化彼此互堪,参照和接轨,努力让印度的古老文化可以服务于中国当代的新文化建设,并最终可以服务于人类的第二轴心时代的文明之发展,此所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特别喜欢编委会这段总序中的话,几年之前机遇所致,我迷上了佛学,而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从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开始学习到后来不同经书的诵与背,接着又认真学习了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论》感于佛学的牵引,又去学习了心理学与道学,想来各异,其实源同,都是能改变人心理的秘密之学。都说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而对于我而言,学佛的三天前是我在四书五经中长大的那三十年,佛到眼前时,我读的还是宗教信仰并不是哲学之科,学佛的三年中,我有次询问老师现授什么课程?他说周易,并推荐了一本适合我学习的版本,与此同时,我再次把道德经反复阅读,想起二十年前初识老师时,老师曾经让我把道德经八十一章整本书全文背诵,以前甚是不解,现在略懂了,犹如我没遇到老师之前,一直阅读的都是我国的作品,之后,老师推荐的都偏向西方文学作品,中西结合更能治疗阅读之渴,前几年,随着老师的译作《印度生死书》出版,我再次接触进口哲学,之所以要说上这么一段渊源,是觉得行动瑜伽的出现,就像我最初接触的西方文学作品一样,先是有缘,后是欣喜,大凡爱好阅读者,都应该打开心灵与视野之门,走进古代,走出国外,更要懂得走回来,才不失为阅读的乐趣。

知道奥义书之初,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更无边无际的无知之门,而吠檀多是印度古代哲学――灵性传统之主流,每一个灵魂都具有潜在的神性。由于无知,人在当下状态下无法意识到他具有神性,而四种显现或展开或揭示内在神性的方式:凭借知识,凭借奉爱,凭借冥想,凭借行动,其中每一种方式,都被称为一种瑜伽,故有四种瑜伽,看到此,猜想应该不会再有人老是说瑜伽不就是一种很流行的运动方式吗?常有朋友询问我练了十四年瑜伽,应该是练得一身好身材了吧,我只能一笑了之,瑜伽作为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我们所理解的瑜伽则是修身养心的方法,瑜伽从词源学上意味着:专注,联接与合一。而所谓的行动瑜伽,就是借着行动,把个体与世界,与工作,与他人联接并合为一体,这是一种勇猛精进的人世哲学,它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我们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作者斯瓦米辩喜写道:达致宗教目标的方式被我们称为瑜伽,我们教说的不同形式的瑜伽,是为了适应具有不同特性和不同性情的人们。而行动瑜伽:意味着以行动为瑜伽,即把从事普通正常的和日常的行动,当作一种灵性练习。就是借着善行,增进我们心意之中的善业,以此方式,有助于洁净我们的心意。而且,它还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去过一种富有成果和意义的宁静生活的方式,瑜伽就是印度哲学和宗教中灵性训练法的精髓与核心,就如书中辩喜说:我有灵性信息带给西方,正如同当年佛陀有重要信息带给东方一样。因此,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是因为弱化人的心灵才导致了迷信,萎靡不振,才使得人们欲求种种不可能的事情,故此,我们急需的是力量。力量和勇气是治愈这个世界的病症的良药,而此时,此书就是一种恰当出现的治疗机构,你可以从中获取力量与勇气。

辩喜所说理想之人他既能在最为寂静和孤独中发现最为强烈的行动,也能够在最为强烈的行动中发现沙漠般的寂静与孤独,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克制的秘密,已经懂得控制自己。他可以穿行于现代都市交通繁忙的街道,而其心灵平静如同他隐居于洞穴,没有任何声响可以触及那里,而同时,他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强烈的行动之中,这就是理想之境,假如你已经抵达此境,那你就真正掌握了行动的奥秘。这对我们现代生活中修炼心灵调整心态很有帮助,我们的第一责任是:不要憎恨自己,接纳当下最真实的自己,然后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那样去对待别人的规则一样。不要弃绝此世,而应安居其中,并尽可能地去接受世界的影响去做真实的自己。你若简单,世界就不会复杂,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是被遗忘的欲望,辨喜说过,不管你想着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想着你自己是弱者,你就是个弱者;如果你想着你自己是个强者,你就是个强者,这就充分说明了潜意识的重要性,而那些内心不够强大和自信的人,才往往需要靠发脾气来提高自己的气场,所以我们要发挥潜能,控制情绪,努力去行动,那么结果就能顺其自然接受了。

书中而言父母是神在世间可见的代表,母亲所处的地位,是此世之中最高的地位,因为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学习和陶冶最伟大的无私感情,这跟佛经之中所说不必远程拜经信佛而应当好好孝敬家中两尊活菩萨即可,活菩萨就是我们的父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这两种说法为同理。只因你我蒙恩有幸,我们才获得了以帮助他人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机会。任何一个人,若认为他生而负有帮助世界的使命绝对是无稽之谈。这不过是一种傲慢,是一种乔装为美德的自私。当你通过训练心意和神经而使自己觉悟到,世界并不依赖你和任何人,你就不会因为行动导致的任何形式的痛苦而所有反应。你给予的,是他应得的东西:你不过是分发了某样东西,有什么理由可以骄傲?你不过是一个运载财富或其他礼物的搬运工,而世界万物凭借其各自的业力各得其所,读到这使我想到了因果报应,很多时候好多人觉得自己一生做好事无数为何没有回报,其实让你自己成为一位好人就是最大的福报了。冥想或打坐并不一定就是在修行,修的只是自己发麻的屁股,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书中字字珠玑,我只是取沧海之一粟,随感一二,文中最后一页老师说我们皆属有幸,这是一个朗读者重新崛起的时代,通过阅读,把作者、译者与读者联结了起来,其实真正有幸的是我等读者,没有作者与译者何来读者之存在,读此书,一次次读,貌似觉得又读懂了一点点,就是一种进步,它关乎我们的成长,我们是庸碌的凡人,却又向往自由的智慧之路,这路且修且停,关键是自己要去行走,就像没有任何人的饱食,可以缓解他人的饥饿。都说写作是一种才华,其实真正的才华是阅读,读着读着,脑子没弯了,手脚有劲儿了,阳光就在眼前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