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花之寺》的读后感大全

《花之寺》的读后感大全

《花之寺》是一本由凌叔华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之寺》读后感(一):时代的禁锢

看凌叔华的画簿,一张比一张惊讶,国画水平之高的同时还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让我都不能把她想象成传统的大家闺秀。 看完这本书,联想到这个月看的近代史,不知道是时代禁锢了人,还是人抑制了时代。男性们仿佛在寻找各种出路,国家层面的、新社会发展的、尝试关于自由的事物、宣泄关于热血的一切情绪。当时的女性,那些闺中少女,和婚后的旧式太太或新式妻子,却只能充满着矛盾和悲剧,让人惋惜。 挣扎的,逃不开;顺从的,也逐渐凋零;好不容易活着的、能熬到老的,也全是掩住自身的委屈求全,成就他人眼中的圆满。如果讲情爱太奢侈,那讲孝义?讲规矩?也只是因人而异罢了。 无路可走,无非是无处可去,且无谋生之道。可她们哪里能有呢?奶妈、佣人或许有——用她们最宝贵的东西换来报酬,得来一声类似捡便宜的评价,最后结局变成自个儿的孩子呐,都没了。

《花之寺》读后感(二):時代問題還是性別問題

《酒後》永璋滿以為采苕的要求一定與他相關,或者要買香水脂粉——所謂女為悅己者容;或者要添置傢俬——是為著他們的小家庭。然而並非如此,實情教永璋下不來檯面,他的虛榮心破碎了,因為采苕——他的妻,要的禮物竟然是子儀的一個吻,而子儀正是他們的共同朋友,更重要的是,他是另一個男人。爭論良久,他妥協了,也許為了表現他的愛,他的大度,然而最終采苕也沒有吻下去——「沒什麼,我不要kiss他了」,還是回到永璋身邊。那個時代的女性,即使有所爭取和掙扎,終歸還是回到了家庭,這是時代的限制,而不應該是性別的限制。

《繡枕》女人之悲,總在乎家庭,男人投身社會便等於在家庭中,女人的家庭便是她的全部社會——早就是時候改一改了,分工協作不好麼?。

《花之寺》的結尾,教我想起《傾城之戀》的結尾,「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倖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 我覺得多巴胺愛情理論多半也是異性戀男人的藉口。男人的面子啊嘖嘖嘖,說到「上了你的當」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及時改口——「原來不出我所料」,而夫人一定要拆穿,很是可愛。

《花之寺》读后感(三):封建社会大家庭

《花之寺》

花之寺

8.5

凌叔华 / 2016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凌叔华的短篇集,其中有凌叔华真实人生的影子。

包办婚姻的不幸,追求自由的不易。

孩子在大家庭里,也有不幸的勾心斗角。

男人不争气,好女子陨落。

做奶妈的和主人家互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死了!

各种情况,都表明封建社会里,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存在斗争,一夫多妻制之下,妻妾之间的争斗。犹如《红楼梦》一般,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凌叔华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应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凌叔华作为民国的风云人物,也有大家庭的悲哀,也有追求婚姻自由的努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过去那种大家庭的家族生活。今天的年轻人叫嚣着自由独立,却逐渐丧失了两千多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和道德底线。

书香家庭,仕宦之家,逐渐离我们远去,逐渐走入历史,成为过去。

凌叔华的《花之寺》从细节上重现中国两千年来的家族生活和封建制度。

《花之寺》读后感(四):细腻、内热、同情

这本书的作者和书名都知晓已久,这个暑假终于拿来读了。没读前以为是本长篇小说,读了以后才知道是以同名小说《花之寺》命名的集子。体量不大,十七个短篇,一个上午就能读完。

凌叔华的文字有一种细腻的质感,笔法很轻,故事都是不紧不慢的,但有一股内涌着的冲动和热情。小说的时代感比较浓,例如多次写到的平等恋爱和包办婚姻、外国礼仪与传统观念产生的矛盾,以及战争背景和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年代感。但许多故事内核都很现代,比如《酒后》采苕(tiao,三声)想要kiss他的想法,《说有这么一回事》里面写两个女孩子(影曼和云罗)的爱情破灭流露出来的忧愁,《花之寺》里文人夫妇的雅致情趣读来可爱但作者似乎更立意于追问“围城”和爱情之间的关系等等。

与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视角有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大小姐、高官、诗人、文人,次要的角色多为仆役,但总体上的基调是同情和讽刺。与“力”的文学传达出的猛烈情绪不同,凌叔华的文字使人在余味悠长的“惨弱”中感受到她的思想和态度。例如《“我哪件事对不起他?”》中胡少奶奶虽然被推到前台充当了主角,但留过洋的丈夫和她一样是个受害者,虽有自由恋爱的对象却因婚姻之实努力为不爱的妻子倾心——失败是必然的。最终丈夫闹离婚,胡太太无法接受而悄悄自杀了。胡少奶奶发问,“我哪件事对不起他?”可悲又可怜。在这场婚姻中,夫妻双方无人有过亦无赢家。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是无法认领对错输赢的。胡太太不过是封建婚姻形态的献祭品罢了。读罢不禁感叹,这样的惨案,还要更多么?

《奶妈》这篇小说很有无产文学的感觉,读毕为奶妈心酸不已。

就这本小说集来看,作者似乎有种“为女子立言”的倾向。这些小说中的对象主体多是女性,遭受婚姻困境的妇女、面对婚嫁抉择的少女、为生活而低头的奶妈、好赌爱面不顾家庭的主妇......对她们,作者有批判,更有同情——“人为万物之灵,女子不是人吗?为什么自甘比落花飞絮呢?”(《女子身世太凄凉》最后一句),而这种言说和同情,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爱和热。

作者的叙事一般以地点、人物或者对话开启,即便是风景描写也会很快地引到人物身上来。引几个开头

这种讲故事的手法读来亲切,很快地带领读者跟上叙事节奏。但读多了比较套路化,给人一种“模式感”。不过对于二三十年代作家来说,白话文写作还在成熟之中,以现在汉语发展程度来评估,也许太过苛责。在主流文学史视角看来,凌叔华的文字在同时期的作家中算不上经典(也许她的绘画成就高于文学成就),但作为一种见证,还是有阅读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