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是一本由加藤虎之亮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8.00,页数:1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感(一):日本十三經注疏文獻集成總序

夫經學者,諸學之學也。治中國古代學術,必由讀經而入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曩孔子集往聖之大成,刪定贊修六經,備哉粲爛,垂教萬世,而經學傳於孔門,二千餘年不絕如縷,迪哲洪業,播澤海外焉。蓋海外諸國經學,以東瀛為最大宗,經書傳入之始,乃應神天皇時代轉由百濟列島,後遣隋唐之使節,渡宋元之僧侶,西越荒洋,手鈔購求,齎歸文籍徧及四部,卷帙逾乎萬數矣!至於舊籍珍本,中土夙佚而獨傳存彼土者夥矣!今可見《古文孝經孔傳》、《論語義疏》、《禮記子本疏義》、《講周易疏論家義記》、《孝經述議》、原本《玉篇》等經籍,獨賴彼土之存;若經注之古鈔,正義之單疏,注疏之八行,皆天壤閒僅存之至寶也。蓋東瀛獨處日出之海中,災兵不侵,且國人性質而尚文故也。始奈良朝仿唐制,設大學寮,立明經道及明經博士,而清原、中原二家,世代傳承,宣講鈔釋,謹守漢唐而兼采宋學也。時至江戶,古學考據之風勃興,傑出之士輩出,皓首窮經,又坐擁古卷宋版,得天獨厚,積跬步而終至千里,其著述可以發明經義,津逮後學者不為少矣。近代以降,兩京庠序之經學,上承幕末先儒之衣鉢,遠接東漸西學之新術,俛然竭力,赫然日新而不知其止,竊惟其著述精審該洽之處,即起乾嘉諸儒於地下而不能復措一辭也。九十年前,西京本田蔭軒目睹民國學術之現狀,謂未來經學或失於中土而存諸日本,語似狂妄無稽而竟成讖也。自是以來,中土經學愈益闇忽不章,甚者毀焚經書,辱沒聖賢,斯文幾絕於世,而兩國學術之升降,由此可見一斑也。唯就近代著作而言,今世學者治《尚書》而不讀吉川之《定本》,治《詩經》、《左傳》而不閲竹添之《會箋》,治三禮而不參加藤之《校勘記》、倉石之《攷正》、常盤井之《校記》,可乎!余嘗聞於師曰:“經學乃世界之學術,文明之精華。”海外漢學固支流餘裔,其羽翼反哺亦有如是之可貴可感者也。嗚呼!山川異域,日月同天,經學其可廢乎!氣運循環,無往不復,近時我國重整文教,經學始復興起,而東瀛經學則漸呈衰息,相關著作刊印久遠,或束之高閣而蒙積塵,或聞其書而久不得見矣。今日學府,學科包羅萬象,而獨無經學一門,經學之徒任重而道遠也。余習經疏既久,去歲春發願彙集東瀛傳存經籍及歷代重要研究著述,目曰《日本十三經注疏文獻集成》,為撰提要而梓行之,俾相為表裏耳。文獻之集,不容或緩,而是編之出,學者不惟曉然彼國學術之精粗得失,其於斯學亦必不無小補云。

丙申七月立秋 石立善序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感(二):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景印再版序

《周禮》,原名《周官》,乃西周初期周公旦居攝時所撰職官政典也。

《周禮》與《儀禮》、《禮記》並稱「三禮」,為記錄承載古代中國禮樂文明最重要經典之一。《周禮》雖經後世損益改編,漢代以降學者亦疑信參半,而書中所載基本內容為西周舊制則確然無疑也。漢人稱此書為「周公致太平之迹」,宜也!惟秦火焚書,《周禮》長期隱沒不聞,至西漢武帝時方出於河閒,劉德獻書於朝,旋入藏秘府。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始著錄其書於《七略》,所亡《冬官》篇以《考工記》足之。王莽時,劉歆奏請《周官》入經,為置博士,更名為《周禮》,遂列位官學,一躍升至崇高之地位。劉歆、杜子春師弟始為《周禮》章句,嗣後鄭興、鄭眾、賈逵、馬融、鄭玄等皆有注釋,斯學至此方顯於世。兩漢經師之注釋,今獨鄭玄注全存,最為寶貴。六朝陸德明《周禮音義》、唐賈公彥《周禮疏》繼起於後,陸氏音義以鄭注為本,並存漢魏古注及舊讀,賈疏則通解鄭注,考究名物制度,皆為參讀經注之羽翼。鄭注、賈疏、陸氏音義乃通往經文之津梁,構成《周禮》學之根基。

至於《周禮》經及注、疏、音義之校勘,清代學者成就最大,計有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阮元《周禮注疏校勘記》、王引之《經義述聞》、盧文弨《經典釋文攷證》、孫詒讓《周禮正義》等,尤以阮元《校勘記》(該經據阮元舊校本,而分纂者臧庸更校諸本)最稱全備。此外,日本學者有一部校勘《周禮》之著作亦極為重要,即加藤虎之亮《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此書一九五〇年代後期始出,故久不為我國學界所知,即禮學專家或聞其名,而未睹原書。余以為迄今為止,所有關於《周禮》經、注、疏、音義之校勘研究,《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最為全面詳細,亦最為重要,甚至已超過阮元《周禮注疏校勘記》,堪稱漢籍東傳以降日本漢學家校勘整理中國古代經典之最高水準。

《周禮》於奈良時代既已傳入東瀛,典制書《養老令•學令》載見《周禮》等諸經(《令集解》卷十五《學令》引)。平安前期藤原佐世(八四七—八九八)《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著錄鄭玄注《周官禮》十二卷、沈重《周禮義疏》四十卷(另著錄六卷、九卷、十卷、十九卷等四種同名書)、《周官禮抄》二卷、賈公彥《周禮疏》五十卷、《周禮音》一卷、《周禮圖》(著錄十五卷本、十卷本兩種同名書)。《周禮》傳入彼土雖古,然不合世用,長期以來研讀者寥寥無幾,故江戶時代儒臣山井鼎(一六九〇—一七二八)撰、物觀(荻生北溪,一六七三—一七五四)補遺《七經孟子攷文及補遺》不收《周禮》。近代以來,《周禮》之學方稍受重視,林泰輔(一八五四—一九二二)、重澤俊郎(一九〇六—一九九〇)、宇野精一(一九一〇—二〇〇八)、池田秀三(一九四八—)等皆有專研,而治《周禮》校讐者唯加藤虎之亮一人而已。

加藤虎之亮(KATO Toranosuke),日本國静岡縣富士市人,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十月生,昭和三十三年(一九五八)十二月卒,字子弸,號天淵。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畢業於廣島高等師範學校漢文科,師從漢學家三宅真軒(名貞,一八五〇年—一九三四),先後執教廣島高等師範學校附属中學校、廣島陸軍幼年學校、東京府青山師範學校,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任武藏高等學校教授,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任東洋大學教授,二十三年(一九四八)任第十六代東洋大學校長,晩年出任無窮会圖書館館長、理事長及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之外,著有《支那の貴族教育》、《弘道館記述義小解》、《詩教と皇道》、《孔子とをしへ》、《支那の民族性》、《皇道より見たる書經》、《弘道館記と其の述義》等,文集有《天淵文詩》,編著有《紀恩帖》、《國民精神文化講演集》(全八冊)等。加藤虎之亮於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春起立日課校書,開始撰寫本書,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六月脫稿,以《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總說》二卷獲得廣島文理科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校勘總說》之部分内容曾連載於雜誌《東洋文化》第一百四十三號至一百九十五號,一九三六年七月-一九四一年四月)。其後加藤又不斷據新見版本加以增補修正,共得校記三萬五千、案斷一千五百餘條(附校異體字二千一百六十),一九五五年十月終於殺青並謄寫三部。該書歷經三十餘年始成,時長堪比胡培翬《儀禮正義》、孫詒讓《周禮正義》之撰作,加藤先後得其弟芳之佐、河住玄、杉村勇造三君襄助其校業,一九五七年十月、一九五八年九月財團法人無窮會景印手稿出版上下二冊。

《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用漢文寫就,加藤起初精讀《周禮注疏》,據毛氏汲古閣初印本,對校明萬曆重校監本,因知阮元校勘記紕繆之多,遂以清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江西南昌府學阮元校刻《重刊宋本周禮注疏》為底本(校勘記用文選樓刻本),徧校諸本。本書所舉語句條目特標出見於底本、毛氏汲古閣本之葉數,就文字是非、先儒校語頗下案斷。卷首《序説》依次敍述本書撰述之來由、論校勘必要、敍校書沿革、論校勘之難、論《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等,《引據各本書目解説》則詳細介紹本書所用諸抄本、刻本及引據諸書,亦可視為校勘學之概論及《周禮》版本文獻之提要,卷末附錄《引據書系統表》、《官名目次索引》、《官名字畫索引》、《引據書目省稱字畫索引》、《校勘記正誤表》(卷一至卷二十七)及《異體文字校勘記》(前有《字音索引》、《字畫索引》)。加藤浸淫《周禮》既久,蒐集繁富,現存中日各種版本及相關文獻幾網羅殆盡,今臚列如下:單經本十四種、經注合刻本四種、音義本五種、單疏本一種、經注音義合刻本十四種、經注疏合刻本一種、經注疏音義合刻本十四種、諸家校勘本三種、元以前《周禮》注釋書八種、關通禮書七種、宋以前類書随筆類三十種、唐以前注釋書十四種、字書韵書類三十種、關《周禮》諸儒考説十八種。都一百九十三種,蔚然大觀。尤值得關注者,加藤所用賈公彥《周禮疏》為單疏本,此單疏殘存三十一卷,現藏日本國立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乃船橋家舊藏之天下孤本,蓋日人鈔自宋刻本也。加藤嘗論校勘三難之首為「取材」,而此書取材之繁且廣,誠可謂超邁前倫也。披覽此書,吾人不惟可以領略海外珍本之面貌,於習見版本如明萬曆重校監本及崇禎重校監本、康熙重校脩監本之先後關係、良惡亦有重新之認識。加藤以諸本校讀古書,其學風直承乃師三宅真軒,遍覽群書且必參看異本。加藤自評其書云:「玉石同架,瑕瑜並陳,人則厭其繁蕪,余則寧流于煩,無失于簡是期」(卷首《凡例》),學固有所自,既據諸本、衆説詳加校勘,又諳熟小學文字,故其校語頗有可觀者也。如《天官冢宰》「大府」至「十人」賈疏「此次言貨賄賂」,駁阮元說,謂當作「訖此言貨賄賂」(三十頁上段左。按「訖」字屬上讀,又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言「次」不誤,非是);「追师」至「四人」賈疏「在此者職云」,謂「職」上當補「案其」二字(三十五頁上段右);「夏采」鄭注「夏采夏翟羽色」音義「夏户雅反注同翟雉名」,駁諸本之句讀,謂「翟雉名」三字當作一句讀(三十五頁上段左—下段右);《大宰》「乃施则于都鄙」鄭注「長謂」至「兩丞」賈疏「而同名都故大夫不得都名直有家稱」,謂「故」字下脫「在都宗人也」五字(五十二頁上段右)等,諸如此類,皆精審至塙也。視彼國先儒山井鼎、物觀僅詳記同異而未敢判擇是非者,不啻又上層樓也。

《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固然重厚精細,而盡出加藤一手,疏失亦所難免,玆略舉一二:所舉諸家校勘本,不見清人汪文臺《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所採諸儒考説,遺漏于鬯《香艸校書》等札記類書籍;所列關通禮書,不取秦蕙田《五禮通考》,不知秦書徵引注疏可訂補阮刻本之訛誤;至於《十三經注疏正字》作者之考證,加藤竟誤信盧文弨之說,謂沈廷芳於浦鏜原編覆加審定,按沈氏僅錄存浦氏遺稿之副本,許為刊梓,而絕無審定之功,其子世煒歸美其父而獻於四庫館,遂陰奪浦氏之名也。經書校讐乃專門之學,豈一時聰明才力可置喙者耶!況四庫本所收沈本《正字》頗有訛脫,細尋其迹,知多為浦氏原稿之誤,若如盧氏所言曾經沈氏審定,則何以至此乎?又,加藤全書失校不一,間有引文斷句疏誤,其案斷猶有可商榷者,如《天官冢宰》「掌次」鄭注「次自脩正之處」(三十頁上段右),加藤駁孫詒讓說,謂「正」當作「止」,「脩止」為脩容止居之意,按此說未達一間,注雖當作「止」,而「止」非止居之意,乃容止,《毛詩•鄘風•相鼠》「人而無止」、《大雅•抑》「淑慎爾止」鄭箋云「止,容止」,「脩止」謂脩飾容止,亦即《禮記•檀弓》所謂「修容」。又卷末《異體文字校勘記》收錄異體俗字之外,頗淆雜諸本手民之舛誤,殊為不類,以上讀者皆須加留意焉。作為研讀《周禮》乃至三禮必備之參考書,加藤此書堪稱日本漢學家回饋經書及本土經學之厚禮,於二千餘年禮學史上必將佔據一重要位置,固毋庸贅言也。

本次景印,據財團法人無窮會之景印本再版,以廣流傳,並為編目錄於前,便於檢覽。倘有志者充分利用此書校勘成果,參考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一九八三年)、法偉堂《經典釋文校記遺稿》(二〇一〇)等近年始經整理問世之書以及黃焯《經典釋文彙校》(一九八〇年)等近人之研究,校理《周禮注疏音義》新定本,則加藤本人泉下有知,亦當樂見其成也。

丙申六月壬子 石立善序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感(三):【转】徐渊:日本汉学家加藤虎之亮的《周礼》研究

加藤 虎之亮(かとう とらのすけ、明治12年(1879年)10月21日 - 昭和33年(1958年)12月2日)は、静岡県出身の中国哲学者、漢詩人、蔵書家。字は子弸、号は天淵。周礼の研究家として知られる。文学博士。

加藤虎之亮,字子弸,号天渊,187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的静冈县,是日本著名的《周礼》学者,对中国思想与社会、汉籍版本目录之学以及汉文诗创作有着深入的研究。

加藤虎之亮曾求学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汉文科,师从日本汉学家三宅真轩(1850~1934)。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于1902年,日本战败后于1949年并入今国立广岛大学。1908年加藤从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广岛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广岛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任教。然后赴东京在青山师范学校、武藏高校任教,并于193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总说》,时年56岁。其后加藤在大东文化学院、东洋大学讲学,1938年升任教授。1948年起出任东洋大学第16任校长。

加藤虎之亮晚年出任无穷会图书馆馆长、理事长及无穷会下属研究机构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无穷会创立于大正四年(1915年),成立之初是为日本皇室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咨询的机构,昭和十四年(1939年)起获得了日本政、经、学界的资助,建立起了专门收藏古籍的图书馆“无穷会图书馆”,并成立了以日本国学和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洋文化研究所。战后的无穷会作为日本国学和汉学研究机构一直存在至今,于2014年举办了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加藤在东京讲学期间,受聘于日本皇室宫内省,作为御用讲师为香淳皇后讲解经史三十年余年,并于1958年获得中央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紫绶褒章设立于1955年,授予日本学术、艺术、运动领域中贡献卓著的人,每年春秋两季在东京都颁发。1958年加藤虎之亮去世,享年80岁,生前获正四位勋三等爵位,法号“天渊院殿子弸日虎大居士”。

加藤虎之亮的著述除了其《周礼》校勘巨著《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以外,还有《支那的贵族教育》(1921年)、《弘道馆记述义小解》(1928年)、《诗教和皇道》(《国民精神文化研究》第8册;1934年)、《孔子与教化》(1936年)、《支那的民族性》(《国民精神文化研究》第9册;1937年)、《从皇道释读〈书经〉》(1938年)、《弘道馆记及其述义》(1940年)、《诗与教化》(1943年)等。另有诗文集《纪恩帖》(1953年)、《天渊文诗》(1955年)等存世。这些著作中,加藤用功最深、成书最晚的即是《校勘记》,从其立日课校书,到该书最终出版,历时三十余年,可以说是加藤毕生的学术精萃。

紫绶褒章

加藤虎之亮是日本旧制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其思想观念在战前日本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性,其学术活动虽然并非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活动直接服务,却是塑造战时日本国民性的支柱性力量。1932年,日本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学生思想问题调查委员会”向文部大臣提交资政报告中指出左翼思潮在日本青年中十分流行,青年对社会问题高度敏感,对当时世界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非常不满,强烈批判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实。

为了扭转青年意识形态赤化的趋势,日本官方力求用“以天皇为中心单一民族的国体论”替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由此成立了文部省直属的研究、教育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在理论构建和教育实践上,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在战前一度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国民精神文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一部丛书。加藤是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的重要成员,不仅参与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丛书的编著,还是该丛书第八、第九册的作者,该丛书推出时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

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于昭和十一年(1936年)公布的《设立旨趣》中申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欧美近现代文化的影响,陷入了轻率模仿、追随西方近现代文化的风潮,这对我们的国家生活、家庭生活造成的破坏必须引起担忧。危机存在于整个国家生活中……欧美近现代文化的影响,为日本传统的国家与家族秩序带来了危机,这就是所谓‘思想上的国难’。” 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希望全面确立日本的学术,1934年设立了历史、国文、艺术、哲学、教育、法政、经济、自然科学、思想等研究部门,如法政科的目标是确立日本的国家学,设置课题如“作为现代国家指导原则的皇道”、“宪法学权威问题”等;经济科的目标是确立日本国民经济学,设置课题如“日本经济思想史研究”、“日本统治经济原理与构成”等。所内研究伦理学的小野正康后来担任了伪满洲国的教育司长。

天淵加藤虎之亮、行草書七絶・七律二種色紙(近代、AD1879~1958)

加藤虎之亮在其撰写的《支那的民族性》(《国民精神文化研究》第9册)一书中认为,“中国的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关系很淡薄,作为国家组织的朝廷,实际是君主和百官结为一体,休戚与共,而他们的国家却与下层民众没有关系,就好比海水,君与臣是表面的波澜,虽然波浪起伏,但底层却是什么动静也没有。”

加藤虎之亮在该书序言中说:“如今皇军勇猛果敢地活跃于陆海空中,对傲慢不讲信义的支那给以膺惩。此次事变的原因,就在于南京政府为了营一己之私,以巧妙的手段投合支那的民族性,使十年来培养起来的侮日、排日、抗日结出恶果。支那的国民性究竟是怎样的?……正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法秘诀一样,彼我之间互相了解,是互相敬爱和亲的要谛。所以我相信现在我们来思考支那的国民性,并不是徒劳无益的事情。”

书中又说:“自己对蒋政权的不法非道的行为所怀有的敌忾心,并不在别人之下,但又恐怕出于义愤而〔对支那民族性〕过于贬斥,故努力平心静气,慎阿谀,戒迁怒,尽力把支那民族性正确地传达给青年诸君。” 显然,加藤虎之亮在中国国民性研究中刻意标榜的客观性有着强烈现实关怀和实际指向,实际上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文化和教育上的支持。加藤虎之亮对于汉籍的研究宗旨一方面是为了对抗欧美文化对日本和东洋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与中国思想文化界争夺正统的考虑。这种思想意识在当时日本的知识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作为近代日本知识精英的加藤虎之亮对中国的《周礼》文献研究情有独钟,以及他为日本皇室宣讲汉籍经典抱有如此的热情。加藤汉籍经史讲授的对象香淳皇后,正是发动二战的昭和天皇的妻子,也是日本最长寿的皇后,享年97岁。

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在日本战败后,由于其思想意识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被麦克阿瑟领导的驻日盟军司令部(GHQ)遣散。其中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日本皇室相似,失势之余却并未遭到彻底清算,不少学者在战后日本的新式大学和研究机构重新找到了教职,继续从事日本国学尤其是汉学的研究。

加藤虎之亮《弘道館記述義小解》

加藤虎之亮《校勘记》一书的学术特色及其局限,我们只有通观十九世纪末及整个二十世纪《周礼》学的研究成绩,才能给出较为准确的定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正式写定,该书被视为清代《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亦可以作为经学时代《周礼》研究的收官和殿军的作品。一方面孙诒让娴熟掌握传统训诂的方法和技巧,将诸子文献作为《周礼》同时代的语言材料,将子、史部文献自觉全面地纳入对《周礼》的比较考察之中,可以说是发扬了清代学术的优良传统,这是之前的历代《周礼》研究所不及的;另一方面,孙诒让有意识地吸收了清代古文字学,尤其是《说文》研究的丰富成果,用于对《周礼》名物制度的考证。这种研究方法仍然被我们现代古典研究所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孙诒让对《周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周公致太平之迹”的水平上,认为重新研读《周礼》、阐释《周礼》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可以揣摩周公制作西周制度的初衷和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周礼正义》仍旧是一部经学著作,其所包涵的精神寄托不可能依靠其对文献本身的研究来实现。晚清以前的《周礼》研究充斥着类似的经学曲解,直接影响了《周礼》研究的进展和水平。迟至晚清,学术界对《周礼》的成书时间和文献性质仍然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甚至依旧有学者笃信《周礼》乃周公所作,或是认为《周礼》乃刘向、刘歆父子的伪作。

民国以降,科学地整理古典逐步形成风气,历史地看待文献的形成过程成为主流,郭沫若、钱穆、杨向奎、顾颉刚、徐复观、金景芳、彭林、金春峰等对《周礼》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周礼》的成书时间和内容来源问题成为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1932年,钱穆发表《〈周官〉著作时代考》,文章虽然在具体的材料应用上并没有超过孙诒让的水平,但是在对待文献的眼光上,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转而采用历史文献的态度,深入讨论了《周礼》一书的成书时间与内容性质。钱穆通过对《周礼》文本的分析,认为《周礼》一书乃战国成书的文献,名物制度多出于战国,这个结论为当时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由于钱穆限于自身的学术训练以及民国时代考古学、出土文献及古文字学的发展水平,《〈周官〉著作时代考》并没有充分利用考古材料与出土文献对《周礼》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甚至没有做相关尝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同年,郭沫若的《周官质疑》发表,郭文也持《周礼》成书于战国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新的古典学范式尚未建立,传统经史研究又陷入低潮,系统研究《周礼》的著作在1978年以前几乎没有。杨向奎先生于1954年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的《〈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成书年代》从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周礼》的成书年代,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1978年顾颉刚在《文史》第六辑发表《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一文,断定《周官》为“齐人所作”,“《周官》与《管子》是齐文化的‘两个孪生子",此结论至今影响巨大。1991年出版的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则侧重于对《周礼》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而不是对《周礼》文本本身及其内容来源的探讨,因此该书对《周礼》成书所处时代的结论也未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台湾方面, 1980年徐复观发表了《〈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1987年侯家驹发表了《〈周礼〉研究》,1993年金春峰发表了《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这些著作虽然结论各不相同,但都遵循了钱穆对待历史文献的基本态度,能客观地对《周礼》的成书年代与文献性质加以讨论。

当代《周礼》研究在结合出土器物和文献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尤其是和金文铭文中职官的对比研究,杨筠如、张亚初、刘雨等学者做了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周礼》研究无论是从意识上还是从手段上都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或者说现代古典学的境界。《周礼》中所涉及的名物制度为有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和器物所佐证,从而为进一步断定《周礼》的成书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战国竹书的出现,为我们理解战国时代的学派分合、图书传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背景。从这个基础出发,重新理解战国学派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过程和方式,可以为了解《周礼》的学术来源和学派分属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书影

从以上对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周礼》研究的粗略梳理来看,加藤虎之亮的《校勘记》是一部纯粹的《周礼》校勘学著作,其学术定位在于尽可能多地搜罗传世《周礼》版本加以校勘,对通过版本校勘可以确定的字、词、句问题加以按断。据石立善教授《景印再版序》,加藤《校勘记》在对《周礼》经文、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六朝陆德明音义进行全面详细校勘研究之际,所用的《周礼》历代抄本、刻本与注本及相关文献多达一百九十三种,对现存各种版本及相关文献可谓网罗殆尽。穷三十余年之功,如此详尽地对《周礼》这一部书的历代文献加以校勘比对,以民国时代中国古典研究者的研究条件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新中国建国之后,古典研究一度落入低潮,也使得这样的工作没有条件充分开展。跨入21世纪,当我们重新检视二十世纪古典研究的成果时,突然发现我们目前仍要补上这个巨大的缺环,这正是加藤虎之亮《校勘记》的重大价值与示范性意义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加藤虎之亮著述这部《校勘记》时,其学术眼光和学术方法早已与中日《周礼》学研究的前沿脱节。如同当代《诗经》、《尚书》研究一样,版本校勘已经不是古典研究的主要面向,我们不能期望于通过依靠校勘唐宋以降的版本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古典本身及其时代背景的新知。加藤《校勘记》无论在古典研究新范式的自觉使用上,对历史文献研究划分层次的观念上,还是在对十九世纪已降新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的使用上,都没有跟上《周礼》研究前沿的步伐。因此,把《校勘记》视为旧式《周礼》校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应该并不过分。

加藤虎之亮的人生和著作始终与中国经典纠葛在一起。正如孙诒让所作《周礼政要》,加藤虎之亮的《校勘记》寄托了他作为一个日本知识人对东方世界、尤其是日本文化命运的深深忧思。他对中国典籍研读的初衷和最终为之做出的贡献,又犹如中日两国的现代命运,在碰撞与共生中最终走向了新的交融。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石立善教授主编的《日本十三经注疏文献集成》第一种加藤虎之亮著《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由中西书局影印出版。《校勘记》是《周礼》版本校勘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代表了汉籍东传后日本汉学家校勘整理中国古代经典的最高水准。该书的出版为我国当前《周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原文地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867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