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摘抄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摘抄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一本由[美] 陆威仪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一):《哈佛中国史2:南北朝》:跌落与重启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热力

《哈佛中国史2:南北朝》:跌落与重启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热力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二):《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一些想法与疑惑

1、第1章谈到文学作品和南朝精英对都城的中心性及朝廷价值的否定,相反更加寄情于乡村、田野等“边缘地区”,这些兴趣和研究的转变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失意和思想上的另类,但实际上,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还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没有实现,得势者恣意放纵,失意者隐蔽山林,唯有民众始终奋力挣扎。

(未完待续...)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三):中华文化的砌墙者们

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南北方地理的分异,是世家大族为代表的精英政治,还是那段时期繁荣的精神生活,都没有提出特别的论点。不过令我惊讶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包括文学理论、诗歌作文、书法等方面,比一般的文科老师还要强一点。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打下了中华文化的地基,那么南北朝时期就是砌好了房子的主体。书中用两章来写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乡村自然不用多说,有陶潜为代表,而城市方面作者注意到了城市景观、公共空间这两个相对“冷门”但实际上十分重要的点。

阅毕。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四):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的历史著作看的太多,所以还是要先感慨下这种更立体些的写作模式。以现代的思考模式,在统一框架下,多角度剖析不同朝代,感觉上更容易理解诸如:地理、环境、宗教、城市、习俗等等的大变迁,也更容易理解延续到现在的很多认识。例如:北方尚武少粮,经济中心南移,始自南北朝,影响至今,南北人文特点也仍保持差异。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随时可以切换到上帝视角回顾历史、预测未来,感觉很棒。南北朝的大分裂与大融合相伴相生,百年思考、千年度量、万年揣测得出的感受迥异。人,有时真的需要规矩与习俗,让自己觉得心安,有时则需要哲学,思考如何思考。。。。。。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五):混乱中孕育新生

南北朝的命名很有意思,从地理上解释,秦汉的政治中心及汉人聚集地主要在黄河流域,汉朝及南北朝期间,大量的移民进去长江流域。在南北朝(分裂期间),北方被非汉人统治,也反过来促进了南方更深度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北方和南方的农作物和所遇的自然灾害也完全不同,这个区别主要源自黄河和长江的截然不同和地理差异。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选题上,都是朝廷的产物,最富圣名的是汉赋,而三国时期,抒情诗爆发式发展。南朝出现大量画家、隐士和画家,他们作为一种地域精英主义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文化的发展与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该时代的世界观都有对应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