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是一本由白谦慎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一):書法遺傳的白描

《以古為徒和娟娟髮屋》里,白謙慎先生對列代書法的傳播精神與書寫病灶提出了批量考證:自秦前碑拓到漢後名家,再到民間屁娃這一縱向線索,簡扼地為書法傳播真相代書時,為『敦煌書法』到『民間書法』傳襲歷程取證翻案。

書寫技法以非功利性目的開始傳播,輒以探討何謂『書法之源』下的全民反思——反思雖顯漏紕乏力,尚亦能穿越理解為白先生對『傅山』世界仍是欲罷不能。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二):终极的终极是什么

像是事物的发展爬升到一定程度而下落的趋势。在衣服易破易损的时代,人们追求布料的结实耐穿而造成牛仔裤的流行,当牛仔裤结实到不能再结实,就出现了“破洞裤”,毕竟不能在其耐用性上大做文章,于是只有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破坏原有的形式来求新求变。

书法艺术技法臻于完美之时(假如这一状况真的发生),那么再向“终极“追寻的目标又是什么?正如绘画的目标,若只是画得像,那么照相机的出现便可以说已经摧毁了这一艺术形式。追求“古朴”似乎还只是初级阶段,而那些“喷墨”“泼墨”“丑书”,可能正是在寻求突破这一层障壁。但是如果做出了这样的突破,恐怕就与传统书法不再是同一种门类,化身为所谓的先锋艺术,超越字形的束缚,成为需要解读和描述才能欣赏的,只剩下黑白与线条却丧失含义的抽象存在。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三):今人不见古时月

1释名?

与古为徒而不盲目吹古(古人遗迹有好有坏,并非存古皆佳) 娟娟发屋虽有意趣而实不可学(素人写的,门外汉写的,外国人写的,孩童写的字,有意趣无古无今,少法度亦无古无今) 2何为书法经典?

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书法,私以为解作书写法式为是,譬如宋书有《营造法式》,营造是过程,法式是标准,相应的,书写是过程,法式是标准,营造有标准,书写有法帖是一理也。 有些人想打破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譬如现代艺术,想打破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我想在这之前,应该懂得名实问题,界限标准问题,首先得承认的事任何艺术或者技术门类是有一个门槛的,像考试中的及格线,这也是人人心中的一个最大公约数,0-59同一个区间,60-100同一个区间。就是说先分是不是,再说好不好。不是里也有层次高低,是里也有层次高低。 3民间书法?的定义,不论阶层,不论文化背景,学历水平,只论书写形式过不过关,水平如何,这是很好的论点。 4民间精神?

脱离了文华精英,政治精英的书法,质量得不到保障,诚然如先生言,文人不是墨客,墨客不是文人,文华与点墨本不了分家却已经分家,相反的,却也打破了阶级壁垒,加上技术的发展,书法学习得以在各个阶层发芽研习,推进了书法的普及,没有了深度,拥有了广度,这一点同汉字的普及产生的影响如出一辙,民间精神是最艺术的最大公约数,其及格线,至于文人相轻各有追求那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 5批评/反思?

学术性探讨书籍之所以无聊就是因为长编累牍的讨论名词,解释名词,不断的援引类比推理,再交叉提问解释,结论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甚至无关痛痒,需要历史时间群众的检验,不像数学家给你一个定理,给你一个公式,OK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四):读后碎碎念

1. 白谦慎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书法人把古代佚名作者(很多乃彼时的猛参将、学童)的书迹奉为圭臬,而对当前的“猛参将”书迹,如白谦慎所举“娟娟发屋”视而不见?注:猛参将是清代傅山语,应是他身边人,没啥文化但偶然写的字很有意趣,傅山甚至赞叹“字中之天”。 2. 很多初学者、未学者的字,确实一定比例出现书法人眼中的“很有意趣”的情况。比如,跳哥的字,在没有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很有意趣”,动辄让我赞赏不已,可惜跳妈不以为然、当然判卷老师啥的也跟跳妈持相同观点,于是出于跳哥仕途的考虑,只能参加培训、抹杀意趣。 3. 想起另外一个音乐界的例子,欧美音乐家旅游时听到非洲土著的音乐,惊为天人,记录之、传播之。进而邀请非洲土著音乐家去欧美演出,土著接触到现代音乐也甚为惊诧,暗自学习之后土著兴冲冲地拿新作品给原来这些欧美知音者品鉴,后者大惊失色扼腕叹息,苦苦相劝土著,力劝其保持风格,并勉之曰,越是土著的就越是世界的。 4. 什么是艺术该有的样子? 5. 白谦慎看到自己的老外学生,初学书法,写出了颇有意趣的字,赏玩许久之后,甚至尝试临摹,但总不得法。 6. 石开、曾翔,他们的探索成功了么? 7. 康有为盛赞北魏龙门《郑长猷造像记》,目为真书鼻祖,称其雄强厚密、沉着劲重。沙孟海则认为康是偏见,说《郑长猷》写刻都不好,乱写乱凿甚至不写而凿。但沙老同时承认其“意趣”,它虽然不好、但可以从中取法,并声明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8. 接着沙老的观点继续延伸,看见屋漏痕、锥画沙都可以从中取法,看见字迹当然也可以从中取法,那么,这个字迹就不见得非得是好书法了。逻辑通顺。 9. 书法人目为“意趣”的东西,素人往往视而不见。这个“意趣”到底是什么?书法人的眼光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如果书法人只接触钟王颜柳,没有见过爨宝子张迁好太王,也能识别出这种“意趣”么?值得怀疑。 以上。无头无尾权且记之。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读后感(五):读后碎碎念

1. 白谦慎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书法人把古代佚名作者(很多乃彼时的猛参将、学童)的书迹奉为圭臬,而对当前的“猛参将”书迹,如白谦慎所举“娟娟发屋”视而不见?注:猛参将是清代傅山语,应是他身边人,没啥文化但偶然写的字很有意趣,傅山甚至赞叹“字中之天”。 2. 很多初学者、未学者的字,确实一定比例出现书法人眼中的“很有意趣”的情况。比如,跳哥的字,在没有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很有意趣”,动辄让我赞赏不已,可惜跳妈不以为然、当然判卷老师啥的也跟跳妈持相同观点,于是出于跳哥仕途的考虑,只能参加培训、抹杀意趣。 3. 想起另外一个音乐界的例子,欧美音乐家旅游时听到非洲土著的音乐,惊为天人,记录之、传播之。进而邀请非洲土著音乐家去欧美演出,土著接触到现代音乐也甚为惊诧,暗自学习之后土著兴冲冲地拿新作品给原来这些欧美知音者品鉴,后者大惊失色扼腕叹息,苦苦相劝土著,力劝其保持风格,并勉之曰,越是土著的就越是世界的。 4. 什么是艺术该有的样子? 5. 白谦慎看到自己的老外学生,初学书法,写出了颇有意趣的字,赏玩许久之后,甚至尝试临摹,但总不得法。 6. 石开、曾翔,他们的探索成功了么? 7. 康有为盛赞北魏龙门《郑长猷造像记》,目为真书鼻祖,称其雄强厚密、沉着劲重。沙孟海则认为康是偏见,说《郑长猷》写刻都不好,乱写乱凿甚至不写而凿。但沙老同时承认其“意趣”,它虽然不好、但可以从中取法,并声明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8. 接着沙老的观点继续延伸,看见屋漏痕、锥画沙都可以从中取法,看见字迹当然也可以从中取法,那么,这个字迹就不见得非得是好书法了。逻辑通顺。 9. 书法人目为“意趣”的东西,素人往往视而不见。这个“意趣”到底是什么?书法人的眼光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如果书法人只接触钟王颜柳,没有见过爨宝子张迁好太王,也能识别出这种“意趣”么?值得怀疑。 以上。无头无尾权且记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