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蒲宁与纳博科夫》读后感精选

《蒲宁与纳博科夫》读后感精选

《蒲宁与纳博科夫》是一本由[美]马克西姆·施拉耶尔著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蒲宁与纳博科夫》读后感(一):风雨后,故园共此声

前言:蒲宁(现译为布宁)继承了普希金的古典传统,遵循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正统诗义,作品大抵赞美壮丽河山、讴歌乡村与原野,对文坛的新动向茫然木讷。纳博科夫着迷于句子的美感、结构的变幻、意识流的奔腾,跟他文学坐标相近的不是俄国同胞,而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这不是普通的文人相轻,而是两种文学理念的山岳巍峙。

老帅哥蒲宁

《蒲宁与纳博科夫》读后感(二):俄罗斯侨民文学的语文研究与八卦

这本书的作者施拉耶尔系比较文学专业出身,这部作品里也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比较文学的方法。

它基本上是从作者的博士论文衍生而成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

优点:

①作者在材料方面的功课做得很足,对两位作家的诗歌与小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比对研究,从二人采用的艺术形象到文字韵律出发,做出了许多颇具说服力的比较,还引用诸多前代文豪的作品,将论据凿实。

②同时,作者在档案文献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厘清了两位作家在侨民时代全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将二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对彼此创作的态度关联于二人的创作。

③此外,代结论部分对作者的研究做了较好的总结,清楚地呈现了研究的成果。

缺点:

①本书的蓝本是一部博士论文,但在此基础上做了较多的扩充,因此全书在结构上有显得不够匀称之处。

②作者将引用的文献与注释全部糅杂在一起,有体例不够严谨的问题,且在引用蒲宁的作品时有引文版本与注释中文献版本不统一之处(蒲宁在20世纪50年代曾对早期作品做过大量修订,对很多早期出版作品进行了字句的删减,而本书涉及的版本均为早期版本)。

③作者在研究两位作家私交的历史时,引用了较多蒲宁夫人和友人的日记和书信,而蒲宁本人的言论很少,且内容并不足以证明二人之间对彼此的直接态度,倒有些八卦之嫌。

关于两位作家作品在本书中的引用:

本书所引用两位作家的大部分诗歌尚无完整中译本,无韵文中也有较大部分无中译本。其中纳博科夫的无韵文有些已有中译本,但均为英译汉,而其中许多作品的原著为俄文,有些英译本为纳博科夫本人所做,有些是作者参与翻译,还有一些是他人翻译为英文,在翻译过程中均与原著有一定出入,施拉耶尔在这本书中引用的大部分是纳博科夫作品的俄文原著,个别地方引用英译本也是为了与俄文版本进行有意识的比较研究。作者对纳博科夫在创作中使用的文字游戏也做了较多笔墨的阐述,这些内容也是无法通过阅读现有版本的纳博科夫作品中文译本获得认识的。

综上,阅读这本书,可从语文的角度对两位作家产生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

《蒲宁与纳博科夫》读后感(三):为此出版物补一个句子:

此书中文版《序》前的页面上有两个宅句,一句摘自《菲雅尔塔的春天》,一句摘自《海因里希》。

但原版(俄文版)的这页是三个句子,第一句是俄文版《菲雅尔塔的春天》摘句,第二句是英文版《菲雅而他的春天》中同一句摘句,第三句是俄文版《海因里希》摘句。

前二句原貌如下:

…и этот мотив, мучительная обида и музыкой вызванный союз между венцом и кончиной…

Весна в Фиальте

…and that melody, the pain, the offense, the link between hymen and death…

Spring in Fialta

前二句原始译稿原貌如下:

……还有那主题、那痛苦的进犯和音乐所唤起的婚礼与永逝之间的纽带译注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

……还有那旋律、那痛苦、那进犯、那婚姻与死亡之间的纽带……译注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Spring in Fialta)

译注1:原文:“…и этот мотив, мучительная обида и музыкой вызванный союз между венцом и кончиной…”。“венец”一词在俄语中为多义词,兼具成功、皇冠、婚礼、头光之意,古意为基督头上的荆冠。婚礼的意项是从婚礼花冠引申而来,仅用于书面语。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此句中“венец”一词指的是婚礼。而将此句单独摘出,就产生了双关的效果。

译注2:原文:“…and that melody, the pain, the offense, the link between hymen and death…”。“hymen”一词在英语中为多义词,第一个意项为:婚姻、婚礼之歌,第二个意项为:处女膜。(参照:《英汉辞海》,王同亿主编,上卷:第2557页,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从语源考量,两个意项的本义都源于希腊语的“Ὑμήν”,它是司婚姻之神许门的名字。“hymen”在英语中的第一个意项是从希腊语本义直接引申而来,第二个意项来自拉丁语,这个词语从希腊语进入拉丁语后成为解剖学术语,意为处女膜。纳博科夫在这里采用“hymen”一词,有着更明显的双关意味,将本句放回《菲雅尔塔的春天》英文版的相应语境,仍不能排除这种双关效果,而中文并没有一个多义词可以对应此处的“hymen”,对于译文的选词增加了难度。但考虑到文本的背景,《菲雅尔塔的春天》乃是纳博科夫俄文创作时期的晚期作品,它的英文版本为纳博科夫迁至美国后本人翻译而成,既可以看做俄文版《菲雅尔塔的春天》的译文,也可以看做作者用英文再创作的俄文版对偶篇章,两个文本之间的诸多差异均是作者有意为之,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中对“源语言”概念的关照,只有当读者将这篇小说的俄文版与英文版对照阅读时,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心。这也是本书作者将这个句子的两个语种版本平行列出的目的所在。不难看出,在纳博科夫采用“hymen”之先,已经有了俄文版中的“венец”(婚礼),因此,这个词的语义首先关照的显然是“婚礼”的意项,因此在这里将这个词的字面义译作了“婚姻”,取“hymen”的第一个意项(其他译法见: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石枕川,于晓丹译,第168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关于纳博科夫对文字游戏(双关、字母换位、同音异义词)的运用见本书第二章。

出版单位在编辑此译稿时,领导新颁布禁令,禁止译注超过2行汉字,所以这堆注曾被勒令减肥至2行-。译者黔驴技穷,只得求助编辑,编辑没有回应这个求助。然后,这个胖译注就默默地不见了。然后,胖译注对应的那句话也就不见了。瘦译注是否还活着,也不大记得了。但是总的来说,真的是感到太遗憾了。不知读者作何感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